現在的散打冠軍在古代能當將軍嗎?
關鍵要選對時代。
從五代到北宋,有不少將軍,其實就是靠散打起家的——當時叫做拳勇。《舊五代史》中有傳的,至少就有以下這些:
李罕之、李思安、范居實、田武、郭金海、武漢球、史弘肇、馮暉、錢鏐、……
這些人里,最有名的大概是錢鏐,後來吳越國的締造者。馮暉做到了朔方軍節度使,也相當於現在某西北軍分區司令了。其他人雖然現在沒什麼名氣了,但放在當時,大多數至少也是少將級別的人物。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年輕的時候就以拳勇知名了,放到今天,基本上都是一個省或者市的散打冠軍。當然,如果只點亮了散打一個技能,那職業生涯肯定會受到影響。所以,散打打出點名氣之外,還需要其他的武藝加成。一是長槍,二是射箭,最好還有馬術。
比如李思安,年輕的時候散打很厲害,後來就可以抄起長槍在馬上飛馳了。後來,他成為朱溫手下的開國功臣。
還有一些人,沒有點亮騎將的特技,專攻步兵戰鬥技巧。
代表人物有史弘肇。馬術不是他的強項,他的特點一是拳勇,二是能走。一天可以徒步二百里,普通馬也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後來成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某種意義上也是全國步軍的最高統帥。
再比如萇從簡,本來是個殺羊的專業戶,很能打架,後來就練習大刀長槍。新兵入伍以後,每每有攻城這樣的苦差事,他就願意來做梯頭——就是雲梯上第一個往上爬的人。由此受到李存勖的賞識,做上了步兵大將。
史弘肇和萇從簡的例子一定程度上能幫我們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五代的時候,靠著散打的本事,就有機會成為將軍?
除了戰爭頻繁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歷史背景:即步兵系統相對獨立了。換句話說,步兵的將領不是從騎兵部隊調過來的,更不是上峰派一個官銜高的人空降下來,來這個部隊做總指揮。相反,步兵系統的高級將領,都是步兵部隊脫穎而出的勇士。在步兵系統中,體現個人武力的拳勇,以及能剋制騎兵的長槍,就是尤為重要的技能。誰能練好這兩樣,就能夠一級級往上升,最終成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從蘇聯陸軍看俄陸軍的發展是怎麼樣的?如今的狀態如何?
※歷史上都有誰真正做到了「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
※美國在珍珠港事變之前,都錯過了哪些阻止偷襲發生的機會?
※中國歷史上第一美男「潘安」怎麼死的?
TAG:小劉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