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首部作品集
我挺愛旅行的,尤其是躲進山裡。原因?為了避開人群,也讓自己的眼睛逃離一場原罪。飛速發展的城鎮催生了許多有名的建築,它們體量龐大,招搖惹眼,堅不可摧。經過當地政府的包裝、宣傳,它們變成了城市新地標,旅遊團載著一車一車的外地遊客到此一游,繁榮背後其實是建築的「原罪」,摧毀自然的快感。
而快感背後,是罪惡感。
遵義仁懷的「天下第一瓶」用鋼骨水泥鑄造,高31.25米。
河北三河市天子大酒店高41.6米,共10層,外形為「福祿壽」三星彩塑。
瀋陽方圓大廈高99.75米,共24層。
蘇州東方之門高301米,也叫「秋褲樓」。
我看過很多關於建築的書,二十世紀西歐建築理念大行其道,混凝土成了最國際化的建築材料,混凝土叢林由此誕生。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回憶在日本泡沫經濟時代,自己機械地做了很多意義不大的工作,甚至還設計了一些為追求標新立異的瘋狂作品,比如1991年,他為馬自達汽車公司設計的M2項目,一根比普通柱子放大8倍的愛奧尼式巨柱就聳立在中央。但在泡沫破裂之後,不僅M2成了殯葬廠,他也得到了「懲罰」,在十二年間沒接到一個東京的工程項目。
這件作品無非是挪用歐陸的古典建築語言,對其進行重新組合拼貼。
當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工作時,他才會反思。隈研吾在那段時間撰寫了《新建築入門》,其中寫道:「從人類從洞窟走出的第一步,就邁出了摧毀自然的第一步,到20世紀末,各種建築理念大盛,更是將摧毀自然的行為推到極致。」
難道,建築必須背負著從環境中突出自己的可悲命運嗎?顯然不是這樣的。從那之後,隈研吾的設計「脫胎換骨」,極力避免用混凝土,取而代之的是當地的自然材料——廣重美術館用的是當地的杉木,蘆川石材美術館是當地產的石材,高柳町的陽樂屋和三得利美術館用的是日本和紙,長城下的竹屋用了有「君子」美譽的竹子……
回歸自然,或者說尊重自然的建築,被賦予了生命。
最近我手邊翻看的書是隈研吾生涯的首部作品集《建築的聲音》,這是一本收錄了他近10年來32件經典作品的書籍。這些建築大多不是用混凝土建造而成的,也不是自我封閉的「土疙瘩」,而是與環境,與自然交相呼應的生命體。
有熊摘抄其中的7件,與諸君分享。
薄膜| 風檐亭
這是一個建在樹林中的小餐廳「 The One 南國」客棧內的多功能涼亭。它是用橫截面105mm見方的檜木長條組裝成一個木製框架。框架上方沒有再用榫卯,而是直接覆蓋了一層透明的ETFE膜,製造出置身林中的空間體驗。
為了營造出建築從地面緩緩隆起的形態效果,所有的檜木均以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榫接,這種錯位連接既保證了一個啪啦啪啦空間的存在,又確保了其構成組件能有些小活動,成了一座使力量分散的柔和建築。
石頭|Chokkura廣場
原址是大谷石材料建成的舊米倉,以其為中心在車站前建造了一座廣場。因為靠近大谷石採石場,這也就成了米倉建築材料的來源。
大谷石是一種材質疏鬆、空洞較多的材料,給人介於土、石之間的感覺。為了給這種軟質材料增加稜角感,採用了網格狀鋼板與石塊組合,打造出一個混合型的牆壁結構。
青瓦|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杭州近郊的茶園,與連綿的山丘呼應融合。場館放棄了四方形的格局,而是以三角形和菱形作為平面布局的基礎。為達到地形像素化,將地板傾斜,從而實現宛如山間漫步的藝術體驗。
將當地民間常用的青瓦用鋼索懸吊起來,構成鬆散的屏障。屋頂也著意追求古典式複雜的三角形形狀。舊式傳統瓦片通常大小、顏色不一,在建造這座建築時更是特意放大了這一特徵,賦予其與現今的平滑建築截然不同的感覺。
木條丨星巴克太宰府天滿宮表參道店
將橫截面為6cm見方的細長木料斜向「編織」。用網格式結構打造成一個木製洞窟般溫和的空間。將木料頂端相互交叉,強化了木材本身具備的喳啦喳啦感。對角線幾何形狀支配了整個空間,這是直角方格無法獲得的效果,打造出一個有如溪流般嘩啦啦彷彿能激起泡沫的空間。
茅草|檮原服務站
這是高知縣檮原町的町營飯店。檮原有在茅草屋的「茶堂」里招待旅人的習慣,這樣的茅草茶堂如今僅存13間。以這種傳統為靈感,將茅草編織成200cm×100cm 的方塊,呈魚鱗狀重疊放於建築外壁。
茅草的隔熱性較好,設計參考了過去民間茅草屋頂,讓室內露出一部分,使內部空間也產生統一感。另外,茅草方塊可以沿水平軸翻轉,這種細節處理能使空氣自由流通。
陶瓷|「陶瓷之雲」
位於義大利北部雷焦艾米利亞一座交通環島上的紀念雕塑。該地是歐洲有名的陶瓷產地,因此採用陶瓷這種代表性材料進行設計。
陶瓷用在紀念雕塑上,大多數情況下都如高迪的設計一樣,僅作為混凝土結構上的裝飾性材料,整體給人感覺非常厚重。而隈研吾在考量了陶瓷的強度之後,用陶瓷創作了一座像雲朵一樣的紀念作品。
雕塑的縱線是直徑18mm的鋼管,橫線是1052塊1200×600×14mm的瓷磚。根據瓷磚角度、光影、時刻、季節的不同,雕塑呈現出不同的風貌,義大利的田園風情盡收於此。
紙|「繭」
將1mm 厚的硫化纖維紙彎曲、編織成一個輕巧的拱形建築結構,全長5m。這種紙是以棉漿為原料的紙張浸泡到氯化鋅溶液中,隨後倒掉溶液製成硫化纖維紙,這樣的紙張質感輕薄又柔韌。
將這種材料用塑料夾進行彎曲扭合處理,然後打造一座柔軟而有韌性的「紙洞穴」。一旦對材料施加壓力,其性質便會發生變化。這正是質感柔軟的纖維能夠轉化成強韌的「繭」的原因。
有熊【十月薦書】
《建築的聲音》這本書是建築大師隈研吾生涯首部作品集,回顧10年設計之路,親自遴選自己32件經典作品 ,賦予其11種生動貼切的聲音。
有熊送出5本作為福利
文末留言,我會從中選出留言最佳的送出該書


※日本和服後面為什麼要「背個枕頭」?
※日本人是不是中國人後裔?
※冷戰時期的蘇聯是如何謀求海上霸權的?
※北宋亡國時,「八十萬禁軍」都去哪了?
※作為七個省的屏障,這個地方直到清朝快滅亡才被發現價值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