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身材腫了 是生病還是正常生理現象?你怎麼看?

身材腫了 是生病還是正常生理現象?你怎麼看?

有些水腫只是平常生理反應!

上文中的劉大姐是因為「吃錯藥」導致了水腫,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總是「無緣無故」出現水腫。很多人懷疑自己生了這病那病,其實不然,相當一部分只是一過性的生理反應,大家不要被表象而嚇唬到。

1.特發性水腫

對於很多30歲左右的女性,早晨起床後洗漱時,經常發現自己的眼瞼及顏面部位出現了輕度浮腫,摸一摸下肢也會有凹陷或緊繃感。不過隨著活動量的增加,上述情況亦會逐漸減輕至消退。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該現象好發於血液循環代謝能力差的人身上——來不及將體內多餘的水排出去,水分滯留在微血管內甚至回滲到皮膚中,因而產生膨脹浮腫現象。對此,習慣在睡前大量喝水的人、久坐不動的人、飲食口味重的人、經常熬夜的人以及天生體質代謝差的人要密切注意,適當改善生活習慣,特別是晨起後及時「伸伸懶腰,跑跑步」,水腫往往自行消退。

2.反應性水腫

對於體重偏重及不愛活動的大齡人來說,夏季是比較難熬的。受高溫的影響,他們的皮膚血管會發生擴張,引起動脈血流量增加和毛細血管濾過壓增高。此時若久坐不運動,就會導致體液滲透並積聚於皮下組織而腫脹。

對此情況,一方面不必太過擔心,炎熱的夏天一過自會好轉;另一方面,積極減肥和適當運動也會很大程度上避免水腫。

3.經前期水腫

有些女性朋友自訴自己很健康,但是每每月經來潮前十天左右,就會出現眼瞼、手背、腳踝甚至雙下肢輕度水腫的情況,隨之而來的還有煩躁、失眠、疲乏、頭痛等癥狀。而當月經來時,上述癥狀就會逐漸消退。

我想跟這部分朋友強調的是,這類水腫多與月經周期變化和內分泌功能改變有關,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排尿量增多,水腫及其他癥狀亦會逐漸消退。

除上述幾種情況外,最常見的還有「體位性水腫」,特別是在老師、手術醫生等長時間保持站立姿勢的人群中頻發。

應該說,無論哪一種「生理性水腫」都與疾病無太大關聯,但是我們依舊可以通過改善生活習慣來減緩甚至避免。大家應當保持樂觀情緒,堅持適當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飲食應堅持低脂肪、低膽固醇,少糖、少鹽,多吃瓜果蔬菜和豆製品等;最後,避免久坐久站,經常活動下肢。保證良好的睡眠,起居有律。

有些水腫提示身體出現了損害,常見如心臟、肝臟、腎臟和甲狀腺等。

由於「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水腫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很容易水腫——雙腿腫脹、肚子脹大。治療的根本在於糾正心衰,同時盡最大可能改善體循環淤血。常規做法包括休息、吸氧、利尿和限鹽等。治療原發病,積極應用最大耐受劑量的B阻滯劑、普利類藥物和/或醛固酮抑製劑以改善心功能;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的狀態,並注意適量增加高蛋白飲食。切忌一味服用利尿劑而不積極改善心臟功能,要標本兼治才行。

腎臟病變:腎病引起的水腫有急有慢,急性病相對容易治療,慢性腎病則往往積重難返。故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非常重要,必要時還需腎臟穿刺以明確診斷、指導治療。腎臟病患者的日常飲食亦要加以調養,癥狀較輕且合併血漿蛋白降低時,不妨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魚、蛋和奶等(而中重症腎病特別是合併尿毒症的患者則需限制蛋白的攝入);蘿蔔、冬瓜和絲瓜等也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另外,患者要減少鈉的攝入,避免刺激性食物並戒煙戒酒等。

肝臟疾病:肝病也會引起水腫。與腎病和心衰不同的是,此類水腫多從腳踝開始(不易察覺),最後蔓延至腹部(嚴重者有頑固腹水),而上肢和面部多為正常。故出現此類水腫時,亦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以確診(化驗肝功等)。

甲狀腺功能低下:甲低的危害很多,其中之一是引起粘液性水腫(組織間隙黏蛋白增多而非液體,所以用手摁一下沒有坑),常見於眼瞼和四肢,患者皮膚髮涼並日漸粗糙,並可出現心包積液。水腫本身不會帶來多大痛苦,關鍵是及早確立病因。甲低早期病情較輕,可口服補充甲狀腺素,中晚期則要進一步對症治療。

時不時地稱一下體重,看看自己最近是胖了還是瘦了。如果自己的飲食控制的很好,體重又沒有明顯增加,可是卻發現自己「胖了」,那麼就要注意這種「虛胖」,很可能就是水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