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紅強:尚書李若星傳

李紅強:尚書李若星傳

李若星,字紫垣,號燦岩,息縣城裡(今息縣城關)人。祖父李章,祖母王氏。父親李登雲,母親任氏。

李若星自幼勤學,於1603年中舉人。1604年,高中楊守勤榜第三甲四十六名進士。在息縣東街,有為進士李若星而立的天寵坊

李若星初被授棗強縣(今河北棗強縣)知縣,居官正七品。後升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知府,居官正六品。李若星以品德廉潔和才幹超群,被朝野所器重。

1610年,李若星被提升為朝廷侍御史。在朝議事,明智而不失大體。

1612年12月17日,御史李若星上了一道奏摺,詳細考查當時朝中存在的不利於宮廷,不利於民眾的一切弊政。通過詳細核實,首先,南京兵部尚書黃克纘貪贓受賄,枉法害民的罪行,後親自查點國庫中收藏物資,逐條表奏內廷宦官侵吞庫款、剝削商民等四大弊端。又奏請考查十庫(供給朝廷御用各種物資府庫)的出納簿籍,以杜絕閹宦與經管官吏從中吞沒財物,魚肉百姓,徹底清除積弊。這一奏請,深為把持朝政之閹宦魏忠賢所切齒痛恨,將其奏章扣押,因而不得實施。

1613年6月15日,李若星上奏不成,反被排擠,以御史職出為山西巡按。此間,李若星奏請撤銷徵稅使臣,減輕民負,一時政簡刑輕,風氣凜然。當時山西民眾把李若星比成「青天包拯」。為了澄清吏治,李若星再次彈劾黃克纘,建議免去其南京兵部尚書職務,卻未被採納。

1613年11月16日,山西發生水災,李若星請發帑賑貸。

1615年4月20日,山西按臣李若星查實鎮國將軍冒領祿米銀,奏請禮部嚴加治其罪。

1615年6月8日,李若星彈劾山西參將蘇學詩坐不職,將其革職。

1615年9月18日,李若星在回京朝見皇帝時,轉調福建參議,從四品,未就,告病歸家。期間,李若星會同知縣胡棟在縣東關外,三義祠舊址處,主持修建永壽寺。在縣東門外,舊永壽寺基上,改造修建玉帝閣。在縣戟門右側修建鄉賢祠三間。

1621年12月14日,天啟帝,起複原福建布政使司參議李若星,從四品,任陝西布政使司兵糧道參議。

1622年5月25日,升狹西布政使司右參議,李若星,為尚寶司少卿。正五品。在息縣東街,有為給事中李若星而立的瓊林坊牌坊一座。

1622年11月6日,升尚寶司少卿李若星,為大理寺左寺丞。正四品。在息縣北街,有為大理寺李若星而立的亞卿坊牌坊一座。

1623年3月4日,升大理寺左寺丞李若星,為大理寺右少卿。正三品。在息縣東街,有為大理寺卿李若星而立的清卿坊牌坊一座。

1623年5月12日,升大理寺少卿李若星,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等處地方。其祖父李章,獲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祖母王氏獲贈淑人。在息縣北街,有為巡撫李若星而立的開府坊牌坊一座。

李若星向天啟帝辭行時,又將當時朝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上呈,揭發閹人權宦魏忠賢和客氏(天啟皇帝乳母)狼狽為奸,把持朝政,遍植黨羽,生殺予奪種種罪惡。當時權宦,盡懼其剛直。

李若星到任甘肅後,不僅整頓吏治,先後查處總兵薛永壽、鎮撫司汪文言等,侵吞軍餉,嚴犯大明律法,將其罷免投獄。而且積極籌集糧餉,勤練士兵。派遣宋盤游擊周世顯,擊斬二百七十七人,大獲全勝。

1625年2月4日,李若星派遣新升甘肅阿壩游擊徐衛國,提請其仍原官留管洪水事務。

1625年3月5日,甘肅巡撫李若星派遣名將丁孟科、官維賢,進擊河套、松山侵擾邊界的諸部藩鎮,大捷。乃上奏章,報鎮番之捷,屢次奏凱,西疆邊陲民眾百姓,賴以安居樂業。然而,捷報上達,朝廷不但不敘其功,反而偏信謠傳,說:「若星將起義兵,以清君側之惡者」。奸臣魏忠賢趁機令許顯造找到囚犯汪文言,純捏其在獄中的供詞,誣陷李若星是用銀五千兩,賄賂了清吏治起群賢的宰相趙南星後,才得以出為巡撫。

1625年3月16日,李若星被削職為民,追奪誥命,下交河南撫按楊維垣提問。

1627年正月28日,刑部尚書薛貞覆原任甘肅巡撫李若星:「以重賄賂趙南星,得巡撫擬戍。奉旨李若星著該撫按責一百板,發遣回奏。」李若星被褫革脊杖一百,發配(戍邊)廉州(今廣西合浦縣)。

1628年,庄烈皇帝即位,改元崇禎,大赦天下。李若星遇赦得還,追論甘肅功,起用為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值黃河大決,洪水淹泗州(今安徽鳳陽,為明太祖朱元璋祖陵),沒睢寧城(江蘇境)。李若星請修祖陵(朱氏祖陵),移睢寧縣治於他處。並疏浚黃河,修復堤壩,詔許。在這次工程中,歲節省公帑計十七萬,用給工資。之後,李若星告病歸鄉里,適遭父喪,丁憂。

崇禎八至十年(1635~1637年),李自成起義軍來息縣一帶活動,李若星籲請合兵向義軍反擊,義軍死傷千餘。李若星因反義軍有「功」,被召為兵部右侍郎。其父李登雲,獲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母親任氏獲贈淑人。在息縣北街,有為少司馬李若星而立的中樞坊牌坊一座。

1637年,盛之友入犯息縣,李若星和時任息縣令吳廷貞一起,請於當道檄游擊陳永福。討破之,值天旱,復浚深池,引淮水注之。

1638年,李若星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理朱燮元總督兩湖、川、雲、貴五省軍務,兼巡撫貴州。李若星在西南各郡縣,增設驛站,開闢通道,擴大邊疆區域千里。所有軍政事務,都親自經理籌劃,不失機宜。並且不勞轉餉、徵兵,終能安定西南各地。因功,皇帝特賜蟒衣朝服一襲,皇帝恩詔庇佑其長子李延爵世襲朝廷禁軍錦衣指揮。

1643年12月 19日,黔廣總督李若星提兵出境,與左良玉、沈猶龍等部,在江楚之間夾擊張獻忠。

福王1643年時,李若星以老乞休。因鄉邑殘破,寄寓貴州之黔陽。桂王1644年遷武岡(湖南境),召李若星為吏部尚書,一品。未赴,因遭亂,死於兵。其子將其靈柩送歸息縣,葬於縣東五里。鄉人將其牌位請進鄉賢祠供奉。

李若星次子李延緒,官生,任南京太常寺典簿。季子李延禧,官生。

作 者 簡 介

李紅強,男,中共黨員,河南省息縣人,2014年「息縣首屆十大傑出青年」獲得者、2016年「信陽市第七屆十大優秀青年」獲得者。中華吟誦協會會員、河南省國學文化促進會理事、信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息縣篆刻協會理事。著有散文集《笛韻悠揚》、詩集《鵲橋仙》、小說集《閭河灣》、史考文集《古息鉤沉》,編著《名人息地詩詠集》、《中華國學經典名句選讀》。現供職於息縣政協文史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息縣龍湖公園 的精彩文章:

TAG:息縣龍湖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