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滿洲八旗兵,其實有二十四旗,曇花一現後,迅速墮落腐化

滿洲八旗兵,其實有二十四旗,曇花一現後,迅速墮落腐化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大清統一,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伍,司禁衛、雲梯和布陣等職。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等特殊營伍,演習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練檢槍等。由於清初諸帝很重視槍炮武功等實戰本領八旗軍在平定三藩收台灣抵禦沙皇侵略等戰鬥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八旗兵分為經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總稱,由郎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郎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的人,如紫禁城內武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總人數也在十萬左右。

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歸附。麾下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因此,努爾哈赤於該年將紅白黑三旗及所領牛錄析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

後來,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舒爾哈齊和褚英都相繼獲罪被處死。努爾哈赤將原來的三旗改為黃、白、紅、藍四旗。不久後,又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八旗的第一代旗主分別是:努爾哈赤擔任正黃旗、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兩個兒子岳托、碩托擔任正紅旗、鑲紅旗旗主;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擔任正藍旗旗主;努爾哈赤侄子(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擔任鑲藍旗旗主;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擔任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之孫(褚英之子)杜度擔任鑲白旗旗主。

八旗旗下的單位稱為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原則上每旗應有二十五個牛錄。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不一樣,而且隨時會調整。努爾哈赤在位時期,八旗牛錄數量大致為: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鑲黃旗二十一個牛錄,正紅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紅旗二十六個牛錄,正藍旗二十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白旗十五個牛錄。

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為名正言順及鞏固權力,將多鐸、阿濟格二人統領的正黃、鑲黃二旗改色為正白旗與鑲白旗,而將自己親領的原正白旗改色為正黃旗,又奪取杜度的原鑲白旗主之位,交由長子豪格擔任,改色為鑲黃旗。1635年,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意圖謀反事敗遭誅,該旗由皇太極所得,皇太極將其與自己親領的正黃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

鑲黃旗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隨著滿清地盤的不斷擴大,人口也在急劇增多。除了滿人外,還有許多投靠和俘虜過來的蒙古人、漢人。為了便於管理和減少內部矛盾。滿清皇帝皇太極對八旗制度進行了擴充。原來由滿人組成的八旗,稱為滿洲八旗。新增了由蒙古人組成的蒙古八旗,和由漢人組成的漢軍八旗。

因此,清朝的八旗制度,同時包括了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共二十四旗。

八旗之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轄,屬於皇帝的親兵,待遇條件優厚,稱為「上三旗」。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分領,稱為「下五旗」。

許多人以為在八旗中,應該是正黃旗的地位最高。但實際上地位最尊崇的卻是鑲黃旗。清朝的九大貴族世家,如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葉赫那拉氏,都出自於鑲黃旗 。

八旗實行兵民合一,兼具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的職能。兵丁平時狩獵務農,戰時自備武器糧秣,隨軍作戰,"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堪稱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勁旅,作戰時軍紀頗嚴,有進無退,甚至在死傷慘重、屍相枕籍的情況下仍很少有人退縮逃陣。它曾以精兵6萬,採取集中兵力、連續作戰、逐路擊破的戰法,擊敗明朝10餘萬大軍,取得了薩爾滸大捷;用兩年的時間攻克明軍防守關外的寧錦防線,殲滅明軍5.4萬人;後來又在山海關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擊敗李自成大順軍,逐一消滅各地的反清力量,在建立清王朝、統一全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朝入關之初,八旗鐵騎縱橫天下,無人能敵,先消滅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問鼎中原,又南下四川消滅了張獻忠的軍隊,一時之間清朝的八旗騎兵成了世界上最優秀的騎兵之一,然而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洗禮之後,八旗子弟竟然成為了一群只知道提籠架鳥的紈絝子弟,早在康熙皇帝平三藩的時候,八旗兵就已經腐化不堪,甚至出現了上馬拉不開弓的尷尬的局面,因此康熙皇帝一看這架勢就明白了靠這些八旗子弟根本沒法和吳三桂等三藩的虎狼之師打,於是康熙皇帝第一次打破了滿漢之分,任用漢人漢將,征討三藩,最終剿滅了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的三藩勢力。

而滿清入關以後,這種制度也是一直延續了下去。但是時間一長,就變了味道,清軍在南下以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就拉攏了那些很多的投降分子,所以八旗的部隊里,突然多了很多漢人的腐敗分子。其實清朝在當時用了一招很高明的方法,就是用了許多明朝留下來的高官,讓他們來管理漢人,所以漢人對於滿清也不是那麼的排斥。

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想到,本來想利用漢人,但結果卻被漢人利用了。清朝有過一個圈地運動,就是把那些良田分給八旗子弟,而八旗子弟都選擇把這些賦稅和勞役盡數交給自己的族人管理,而政府並不要一分錢。其實這很像漢朝時的分封制,但是清朝顯然沒有研究分封制瓦解的原因,這些分得到良田的八旗子弟,由於條件過於的優越,所以就不再練習騎射等基本技能,時間一長就荒廢了。

近百年沒經過大型戰亂的八旗子弟在清末更加腐化不堪,甚至出現了吸大煙的危險態勢,道光皇帝覺察到了鴉片對八旗軍隊的危害,於是派林則徐南下禁煙,但是後來卻被英軍的船堅炮利嚇破了膽,最後只好任由鴉片在中國橫行,而八旗兵也變成了一群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廢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咸豐皇帝在蘭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的建議下任用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最終用一群漢家兵將保住了大清江山,而八旗子弟從此之後便默默無聞,成為了朝廷財政的一大負擔。

圍欄養人,也能廢人。退化的八旗後代,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又如何能守疆衛國?「八旗子弟」終於成為令天下人不齒的貶義稱謂。從令人畏懼的勇猛到令人鄙夷的懶惰,這是圈中王道退化的必然結果。圈中生活越穩定,退化越嚴重。

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清朝末年,有人建議從八旗軍中挑選壯丁加以操練,使之恢復入關時驍勇善戰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此時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說:選練八旗丁壯是多年前的老辦法了,你們卻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無可練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屌絲煙灰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被楊潔導演故意隱去的一個篇章,孫悟空在花果山的一次大屠殺
《天龍八部》最倒霉被嚴重低估的高手,出場就遇到虛竹這樣開掛的絕世高手
誰毒死了劉伯溫?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竟然是被蚊蟲叮死的?
《西遊記》被明朝列為禁書,竟是因為豬八戒原型是朱元璋?還罵嘉靖帝?
二郎神在天宮有多牛,玉皇大帝是他舅舅也難以輕易調動!

TAG:屌絲煙灰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