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武術有多厲害?戚繼光俞大猷,真正的武術高手在戰爭中

中國武術有多厲害?戚繼光俞大猷,真正的武術高手在戰爭中

中國武術長期專於套路表演,缺乏實戰性,對這一點,自古以來就多有批評者。比如,戚繼光就極為反對軍中流行的那些受民間武術影響的花拳繡腿。他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民國以來,武術被尊為「國術」,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武術天下無敵。但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卻很難拿出可靠的證據。有關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說法,其證據主要是近代以來關於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等的小說與影視作品。

實際上,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職業化的背景下,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量的實戰搏擊而練就的,勝負憑的是力量、速度、技術、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靠口授心傳,苦讀某本「秘笈」,或在深山老林中觀摩某種動物的動作,一朝頓悟而成絕世高手,純屬小說家言。

中國的古時候雖然說並沒有那些什麼專業的制度來衡量,但是由於中國古代經常都會有戰爭的發生,而且古代戰爭是真正的人與人對砍那種形式,所以在這種趨勢下,武功和戰爭之間的關係也是越發的緊密了起來,那麼古代之所以武功那麼的出眾,是否真的和戰爭有關係呢?戰爭真的可以催生出很多的武林高手出來嗎?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古代打仗和平常電視中那些人員所演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古代打仗基本上都是屬於那種陣地戰,和什麼武林人士之間的打架是不一樣的,而且區別還是非常的大,曾經戚繼光就曾經對這個觀點表明了看法的,而且現在都還有很多人都引為經典。按照戚將軍的說法那就是,打仗那就是一大隊的人馬,使用各種兵器,並且還非常的看重人們之間的配合性,這個打仗看的整體,而尋常的那些武林人士看重的確實個人的能力,在打仗的時候個人能力是根本就沒有多大的作用,靠著單兵武力值高卻不看重團體配合而贏得的戰爭,可以說還沒有一例可以說明的,戚將軍在當年和倭寇對砍的時候就明確的表現出了,打仗團體配合的重要性!

現在搏擊高手打敗「太極宗師」炒得挺火,而且炒進了一個誤區:明明是「功夫打假」,卻正演變為「門戶之爭」甚至「中外之爭」。

其實這種爭論完全沒有必要,所謂武術,就是人們在與禽獸和敵人搏鬥中總結出來的戰鬥方法,經過千百年的磨練,才形成了最簡潔有效的克敵制勝招數。

看過電影,也看過真人「武術表演」,練猴拳的先四腳著地亂跳著抓耳撓腮一番,練太極的先起個「雲手」,要是碰見一個愣頭青,上去一棒子就撂倒了,就是不會武功的街頭混混,碰見擺架勢的「宗師」,一頓板磚亂呼,「宗師」也沒轍。

閑話說的有點多了,咱們書歸正傳:武術本是殺人技,真正高手在軍營。

大家都知道抗倭名將戚繼光,但是不知道當年抗倭戰場上,還有個俞大猷,武功比戚繼光更高,戰功比戚繼光更大,而且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官職也在戚繼光之上,這是這位仁兄都有些點兒背,總是被別人冒領軍功,還經常替別人背黑鍋,但是結局還不錯,被朝廷追贈贈左都督、謚號武襄。

俞大都督不但是一個軍事家,詩詞也寫得不錯,而且更是一位真正的武林高手,他的武功還曾折服了少林寺一眾高手。

俞大猷和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可見俞大猷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俞大猷早年學習的時候,王宣、林福成為他的老師,俞大猷和他們學習《易經》,後來他還學習了兵法,成為了一個著名將領,之後他跟隨著名劍術大師李良欽學習劍術。

要說俞大猷還真是一個人才,學習很好,學習兵法也很了不得,在劍術上還有很大的成就。就在他學成以後,還曾經在江湖遊盪,在江湖上還發生過這樣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

據說一次俞大猷在江湖上遊盪的時候,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他去的時候正看到少林寺的武僧們在練武功。練完以後這些寺僧看到俞大猷還在看就說,你看怎麼樣,俞大猷說還行吧,寺僧們也不生氣,就說那你來試試。

俞大猷也不客氣,說來就來,一套劍術下來後,這些寺僧們都很服氣。這是在歷史上有記載的真實故事,敢到少林寺這樣放肆的人,可見武藝之高,而在歷史上,俞大猷也確實是一個武林高手。

平定倭寇中,戚繼光發明了著名的「鴛鴦陣」。鴛鴦陣是一個由12人的步兵班組成的戰鬥整體。除隊長一名、伙夫一名外,其餘士兵如下安排:最前面兩人持兩種不同功能的藤牌主要擔任護衛工作,其後兩名戰士手持一丈三尺的「狼筅」掃擊敵人,狼筅手後面是四名長槍手擔任主要的刺殺工作,最後面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家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了殲倭上千名、「戚家軍」無一傷亡的戰例。平定倭寇後,戚繼光調任薊北防守蒙古軍隊,他又因地制宜,創造出以車兵、騎兵、步兵、銃手、炮手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新的陣法。總之,大隊人馬作戰分工合作的性質與武林高手的培養是有很大距離的。

中國武俠文藝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唐代。唐詩中就多有以「俠」、「劍」入詩之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區區20個字,傳達出來的「武俠」意象卻已十分高明:武功精湛,深不可測;行蹤飄忽,凡眼難睹…… 這種意象與中國文化藝術「寫意不寫形」的特點恰相符合。

不過,唐朝真正的武俠文藝出現在唐傳奇中。唐傳奇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唐傳奇中國小說開始擺脫史家的「實錄」傳統,進行藝術虛構,小說真正成為作家的自覺創作。

唐傳奇中的名篇《虯髯客傳》、《聶隱娘》、《紅線》、《崑崙奴》等豪俠故事開中國武俠文藝之先河。金庸先生就十分推崇《虯髯客傳》,認為此文「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唐傳奇中的武功已是十分高強,如《聶隱娘》中的刺客「空空兒」的武功:「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他出手只是一招,一擊不中,即飄然遠去,絕不出第二招,而且「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可見輕功十分了得。這已遠不是先秦刺客所能比。

如《史記刺客列傳》所記專諸、豫讓、荊軻等人,只是處心積慮偷襲刺殺對象,一擊之後,不論中或不中,幾乎只能束手待斃了。他們若有空空兒百分之一的本領,歷史就要改寫了。賴文學虛構之賜,中國俠客們的武術水平大大提升了。

到晚清,出現了一部真正典型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即《三俠五義》。據台灣學者何洪生先生的研究,《七俠五義》及其續書所創造或大加發揮的元素如點穴、暗器、劍訣、輕功、悶香、夜行衣、各種機關埋伏等等,對後來的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此書可以說是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一入民國,隨著報刊雜誌、出版業的興起,武俠小說也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像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王度廬、還珠樓主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名家,武俠小說幾乎佔了民國小說出版數量的大部分。「還珠樓主」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竟然長達五百萬言。這一時期,大批的武術絕技、功法被創造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屌絲煙灰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章邯擁兵二十萬,完全可以和項羽廝殺,卻為何會投降
《笑傲江湖》東方不敗成就了林青霞,林青霞毀掉了東方不敗?青霞之後再無東方!
《神鵰俠侶》裡面被黑的最慘的歷史人物,數十年後金庸為他修改作品
滿洲八旗兵,其實有二十四旗,曇花一現後,迅速墮落腐化
《西遊記》被楊潔導演故意隱去的一個篇章,孫悟空在花果山的一次大屠殺

TAG:屌絲煙灰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