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覺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訪談

《覺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訪談

導讀

無論訪談中仁波切所講,

梁冬所聞所述是否與你相應,

都是一面鏡子,

我們可以在觀看、分享這條片子過程中

覺察自己升起情緒念頭的生滅,

從而更了解自己。

——梁東採訪手記

2017年4月,來自北京的一個製作團隊在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跟拍、採訪了欽哲基金會董事長——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我們非常欣喜的與諸位分享紀錄片《覺者》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訪談,分享片中對仁波切個人以及其學生的採訪,分享仁波切的部分精彩開示。

這部被很多人一直默默關注的紀錄片,終於發布了。

我敢保證你不會想快進,看完還會忍不住地二刷,並且不由自主地想要分享給身邊最重要的人。

重點是,它沒有一句廢話。

一起來看這部片子吧。

紀錄片:《覺者》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訪談 - 完整版

(時長1小時04分)

精華分享

「從事實上,安住在當下,如果我們可以稍作努力,投入一點關注的話,比遊走於過去和未來要容易得多。」

「簡單的原因是,當下就那兒,就在你的眼前。」

「你需要創造出一種習性,我想這是人們很難習慣安住在當下的原因,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於遊走在過去和未來,所以要培養一種新的習性,這是有難度的,販賣夢想比這要容易得多。」

GIF/1015K

他說完這句話,梁冬老師問到:「那難道人們不應該有一種對於他想過的生活的一些夢想嗎?」

欽哲仁波切回答——

關於為什麼要採訪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梁冬老師是這樣回答的: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在《不是為了快樂》裡面跟我們分享了很多人生的終極問題,這些問題跟我在學習《莊子》中感受到的莊子,高度契合。

GIF/1285K

他們對於對錯,對於煩惱的來源,對於我們應該如何自處,我們應該如何逍遙地出入於人世間,都有著能夠引起我們共鳴的東西。

而且我確定地相信,欽哲仁波切講的是一種普遍的、開放的心智模式,他是兼容的,你甚至在他那裡聽不到任何其他的對抗。

一個焦慮的現代人,無論自己保持著什麼樣的信仰,都可以從他那裡獲得靈感和和支持。"

他在記錄片里, 也幾乎用同一個問題,問了一遍姚仁喜先生(著名的建築家、翻譯家)。

可仁Sir也很好奇他的回答。

GIF/1279K

他說:「我想是智慧吧。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麼生活上的不如意,偶爾還是覺得有一些事情不對,大乘佛教是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

這個佛性在某些時候會來告訴你說,好像這個生命中缺乏了一些東西。」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有一種能力,他可以把PRADA、把LV、把足球比賽、把政治融入到對佛法的演繹當中,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徵。

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非常少見的有宏大的世界觀的一位老師,而且我們跟他呆久一點,知道他有全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學生。而且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各種奇奇怪怪的人都是他學生。而且都可以被他馴服。」

「他用同理心來跟你說,噢,對了,這個沙城堡,王子、公主住在裡面,雖然被海水沖壞了,我們趕快再建一個他們又可以住回來,他不完全相信,不過他讓我們覺得很舒服。」

都是慈悲心使然。

那麼仁波切認為的慈悲是什麼呢?

「因為這種慈悲是非常二元的,我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存在,往下看著這些可憐的眾生,我是救世主,而你們是接受我慈悲的人,這是非常二元對立的。

我希望我的下一世可以不再是一個以宗教性的外表,去給予宗教性影響的人,我祈禱我依然會給予佛法的影響,而不是以一個僧侶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因為我會在真誠和虛榮之間有一點糾結,我也會糾結於人們的期待,還有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簡介

電影人、攝影師還是足球迷?對一個標籤化的世界來說,找到一個足以反映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精髓的標籤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而實際上,卻再簡單不過了。欽哲仁波切首先且永遠是一位佛教導師,他的所有其他事業都不過是這個中心主旨的創意性展現。

欽哲仁波切1961年出生於他稱之為「堅定佛教國家」的不丹的一個「中堅佛教家庭」。七歲時,他被薩迦崔津法王認證為無與倫比的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的主要轉世者,欽哲確吉羅卓是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和受尊崇的文殊菩薩(佛陀之智慧)化身-蔣揚欽哲旺波的傳承繼承者。

當時藏傳佛教受宗派主義威脅面臨凋零,蔣揚欽哲旺波、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和秋吉林巴聯袂在雪域發起並推廣利美(不分教派)運動,有力地為佛教各派注入新鮮活力,並拯救眾多傳承免於滅絕。現任欽哲仁波切繼續秉持此精神,始終忠於他所服務的各教派和傳承,毫不加以混淆,對極微細節亦絕無忽略。

此外,仁波切還特意推廣那些式微的傳統修行方式,尤其是這些教法的「口傳」(藏文「嚨」),例如他曾於2006-07年的冬天,歷時三個月在印度炯達拉的「確吉羅卓」因明學院給予僧俗眾甘珠爾(佛之教言)的口傳。

領受過廣泛傳統佛教教育的仁波切,,將自己對佛教哲學和理論的一切理解,皆歸功於他在印度薩迦學院所渡過的時光。仁波切也曾從各個傳承的諸多大師處領受過極為豐富的實修指導;而他的主要上師,位於「頂嚴處」的是尊貴的祜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在1980年代早期,仁波切初次出洋抵澳洲開示起,他出於各種目的與意願,而行走各地傳法的腳步不曾停歇;他並一路上創立了多個國際化組織,來踐行和拓展其佛行事業的範疇。

其中悉達多本願會組辦、發行和保存仁波切的教法;欽哲基金會則為達成仁波切的宏願,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而84000致力將佛陀教言翻譯為現代語言;蓮心基金會指導一系列項目,用以幫助難民,尤其是受虐或貧困婦孺。

仁波切近期的項目之一是成立於2010年的「南蒙學會」(Lhomon Society),旨在通過教育在不丹推廣可持續性發展。

仁波切的多部佛教著作已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如《近乎佛教徒》或《正見》(2006),和《不是為了快樂》(2012)。仁波切亦因三部自編自導的影片,在佛教圈外而知名:《高山上的世界盃》(1999),《旅行者和魔術師》(2004),和《祈福》《另譯:舞孃禁戀》(2012)。

隨著佛法持續在世界各地的推廣散播,佛法現今也被若干不同文化同化與吸收。但正如仁波切切中時弊的指出,雖然伴隨藏傳佛教的的文化包裝是個選項,佛法本身並不需要現代化。

釋迦摩尼是位佛,從而是全知者,因此他說出的每一個字、他啟鄰的每個傳統、他傳承的每個面向,如同在佛陀的時代一樣,在今天同樣恰當和必要。

在仁波切在教授反覆強調:應該首要關注於佛法的見地,而不是其所附屬的族群背景、不要遲疑去留心潛入當代靈修之道的缺陷和墮落,以及對二十一世紀佛法師生面臨的挑戰直言不諱。

2017年觀世音菩薩出家日

供燈共修

2017年11月7日(農曆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積福慧發起供燈共修,願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眾等,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善根增長、消災免難、六時吉祥、早成佛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 的精彩文章:

佛教音樂:八十八佛懺悔文
這些磕長頭的畫面你都見過嗎?
佛教電影:《達摩祖師傳》
家庭不和諧的原因是什麼?
一篇文章看懂中國寺廟的布局和建築!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