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靖安記憶——婚俗記憶

靖安記憶——婚俗記憶

靖安是個山區縣,歷史文化沉澱厚重,民風淳樸,留下了許多習俗。婚俗是指結婚的習俗,各地都有各自的婚俗,而且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獨特風采。此文側重於講述農村的婚俗。此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清末民國時期

清末民國初年,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聯姻程序,分議婚、定婚、結婚3個階段。

議婚:由父母作主選擇對象,央人說合,然後由女方開具生庚八字送給男方。男方父母則將男女生庚八字請算命先生「合八字」。

定婚:雙方確定聯姻後,男方籌備衣料、首飾、食物等彩禮饋送女方,俗稱「下聘禮」,並具「和鳳」一紙,上面寫明男女生庚和雙方父母姓氏,作為聯姻依據,行聘以後,終身已定,不能改移。後由男方選擇好迎娶吉日,寫成紅貼,隨禮物送至女家,叫送「准日」,女家回送允期貼。

結婚:新娘戴鳳冠霞帔,穿繡花袍服、乘男方迎娶的彩轎,女家也必備妝奩隨轎送至男家,最後舉行「拜堂」儀式,並由鬧洞房習俗。上世紀三十年代後,男方本人才可以見面並參與意見,至於締婚過程的厚禮重金,不亞於前。

建國後農村婚俗

建國後,頒布了《婚姻法》,廢除了買賣、包辦婚姻,實行婚姻自主。農村聯姻主要環節是相親、訂婚、結婚,由於各地婚俗不同,有的地方在其中增加了許多環節。下面以靖安縣山下片為主,講講現在農村的一些婚俗。

相親:男女雙方第一次接觸

所謂「相親」,即為第一次見面。媒人牽線,雙方有意,見上一面,大多是媒人把男的直接帶到女家,任由女方家人詢問審視,若女方親屬中有一兩人竭力反對,相親將以失敗結束。若雙方同意,就繼續交往。

認親:雙方家長第一次接觸

男女雙方初步交往一段時間後,男方覺得中意女孩子時,男方家長就會主動買好禮品去女方家上門認親,但這有可能會遭到女方的拒絕;同樣,女方若中意男孩子,會主動喊男孩子大人上門來認親。

認親由男方家長帶著禮品前往女方家,為了顯示男方家長對女方家人的重視,禮品要精心挑選,稍顯貴重,有時為了增加認親成功的幾率,男方有時會邀請能說會道、又有點地位的親屬一同前往。女方會留男方家長吃午飯。

如果女方家人初步認可了這門親事,會收下男方帶來的禮物,並答應男方提出的女方家人前往男方家「察家」,增進兩家人的交流。如果女方家人不滿意這門親事,將退還男方送來的禮物,並婉拒男方提出的」察家「請求。

察家、察落堂:結親的重要環節

所謂察家、察落堂,就是女方主親到男方家去認門。

女方應男方邀請,偕同父母哥嫂等主親去男方家,主要是看男方家房子、住址、經濟狀況、交通便利及男方家人怎麼樣啊等內容。男方家的酒席必須豐盛體面,還要給女孩子包上厚厚的紅包作為見面禮。女孩子同意這門親事,就要收下這見面禮;如女孩子不同意,就拒收這見面禮,一般來說,只要女方去了男方家察家,只要不發生突發事件,基本上都是會同意兩家結親的。

雙方大人還要商定禮金、婚房、女孩子首飾、訂婚等事項,如談妥的話,這門親就基本上問題不大了。

男方還要在女方家人告別回家時,給女方的每人都要包上紅包後。

訂婚:結親的關鍵環節

訂婚,又稱婚約,依照民間婚俗,通常結婚前先有訂婚之儀式,是指男女兩家對婚事都持肯定意見,便可正式訂婚。由於時代發展,現在訂婚比舊時的訂婚儀式作用更大,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兩家人聯姻結親的儀式。

訂婚要挑個吉日,男方備好車輛將女方的親朋好友全部接來男方家吃飯,讓女方的親朋好友看下男方的家庭成員、房子、交通便捷什麼的 。男方要在訂婚現場向女方家人支付禮金及買給女方的首飾。現在有的地方已要求男孩女孩在訂婚現場要改口稱呼對方大人為「爸爸」、「媽媽」了。

男方接待要十分講究,禮節要周全,也要把男方的親朋好友叫來,讓兩大家人進行交流接觸。男方準備的酒席也要很體面,在女方回去的時候全部要送上紅包,男方還要包車送女方回去。

訂婚古時就是一種契約,就跟現在的合同似的。由於現在是法治社會,訂婚不具備法律地位,所以在訂婚之後,雙方如果沒有特殊理由,都會去民政局辦理結婚證,兩人就成為法律意義上的夫妻。

送節:男方對女方家人的尊重

送節,就是男方家長在訂婚後(也有地方指察家後)結婚前,男方家長要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前給女方爺爺、父母、叔伯、兄嫂家送節禮,表示對女方家人的尊重,並在女方家吃午飯,增強兩家的交流聯絡。

報日:嫁娶儀式的正式啟動

報日,就是男方向女方報送結婚的日子,舊時這個很講究的。

按舊時習俗,娶親前,男方會要來女方的生辰時間(具體到時辰),然後將男女雙方的生庚八字寫在紅紙上交給算命先生推算嫁娶日期。看日子是一件十分慎重的事,諸如紅煞日之類不吉利的日子均要一概避之。

日子看好後,男方將所選的吉日良辰寫在紅紙上,用被面或毯子包上送到女方家。開年庚和送日子男方都要備一份禮品,舊時較殷實的人家還要用台劃(一種專裝禮品的器具)將日子抬到女家去。禮品中要有生雞活鴨,這叫報日。

現在隨著移風易俗的推廣,報日環節簡化了許多,有些人家借端午節、中秋節去女方送節時一併提出。挑選娶親日子時,男方會事先徵求女方意見。現在很多人都是挑選春節前後親人回鄉團聚的日子,也有些人利用假節日,如五一節、國慶節、元旦節舉行婚禮,既方便自己,又方便親友。

報日後,雙方就都會投入緊張又瑣碎的嫁娶準備工作中。

吃嫁飯

婚期確定下來後,姑娘要出嫁了,女方的親戚都要接姑娘到自己家做客,因為這是姑娘出嫁前最後一次做客,所以叫吃辭嫁飯。

鋪床 壓床

鋪床,青年男女結婚的頭一天,新郎家要請兒女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把床鋪好。

壓床,就是結婚前頭一天晚上,新郎要請一位男童,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寢。壓床的人是要有條件限制,最好是弟弟,堂弟表弟均可,實在沒有,就讓侄子外甥替代,但必須是男童。

捆喜被 哭嫁

捆喜被,婚禮前一天,女方家也要請有福氣的婦女用紅繩捆好作為嫁妝的被子,在被面上放些帶有柏籽的柏枝,寓意「百子千孫」,被子里還要放些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寄託著早生貴子的希望。

女方家還有一道習慣,那就是「哭嫁」。這一晚,女方主親會聚在一起,訴說著家長里短。可能是想著女兒將離開娘家的依依不捨,抑或是擔心女兒在夫家吃苦,母親會吟唱《哭嫁歌》,還要向女兒贈送一些壓箱錢或其它一些金銀之類的飾品。

也有的地方苦嫁是在婚禮當天,新娘子辭別娘家父母的時候還會有,想想看,那情那景新娘子肯定是會哭的。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哭嫁儀式已基本取消了,但新娘子長輩送新娘子哭嫁紅包的習俗還保留著。

迎親:聯姻的高潮階段

當然,最熱鬧、最隆重的還要屬結婚這一天了。

舊時古代迎親,有徒步的,也有用馬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抬轎去迎親。 男方家請來一班吹鼓手,十幾個青壯年肩扛長杠浩浩蕩蕩開向女方家。來到女方家後,女方家把一系列嫁妝全部挪到門口,用長杠綁抬。新娘離開娘家屋時,新娘頭戴紅蓋坐轎,新郎戴大紅花騎馬,一路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來到男方家。先是拜天地祖宗、後拜客。拜客時客人應向新夫婦贈送拜禮錢,多則不限,少亦不怪,隨客心意。

現在隨著移風易俗和人們的生活富裕起來,現在娶親都已取消花轎迎親而是改小汽車做婚車。新郎手捧鮮花,牽娘手拿紅傘跟著,到達女方家時,男方要遞上早已備好的紅包和一番熱鬧喜慶的折騰後,才能進門見到新娘子。同樣經過一番好事多磨後,新郎背著新娘離開娘家屋時,牽娘要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有些地方仍保留著新娘子進新郎家前要在新郎家家族祠堂里向祖先上香的習俗。

最近幾年,縣城和仁首等鄉鎮已開始興起婚慶公司代辦與主持婚禮儀式,婚禮儀式也漸漸向西式婚禮轉變。記得2010年左右,仁首街上出現了一場新郎騎馬新娘坐轎的中式婚禮,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鬧新房

舊時結婚的當天晚上,不論貧富,都要請鑼鼓來鬧新房。眾人們簇擁著新郎新娘唱歌,跳舞,猜謎語,散煙敬酒,玩起來熱鬧有趣。鬧新房時,大多數地方只炒米花,煮豆子,燒茶備酒招待來賓。待新人玩累了,眾人才散去。

而現在,除非新郎有群喜歡鬧的「狐朋狗友」,一般是省略這個環節的。

回門:新人新身份的開啟

回門即「回娘家」,是新婚夫婦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回娘家省親,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新娘娘家人非常重視這第三天回門。

結婚第三天,新娘娘家兄弟一大早來到妹(姐)夫家。早飯後,新娘新郎備好禮物隨娘家兄弟一起回娘家,在娘家吃完午飯後就回婆家,絕不能在娘家住下,風雨無阻,不得留住。

現在隨著男女青年在外務工,回家的時間很短,一些地方的婚俗出現了很大的簡化,有的地方已經出現了六天走完相親到訂婚的整個環節。

婚俗習俗流傳了數百年,至今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一些落後的習俗已被人們捨去,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習俗。回顧歷史與展望未來,更能激起我們對家鄉的熱愛與傳承!

小編徵集茶坪花橋、九門樓、顧山陳家、高湖西頭、水口桃源等素材。

靖安幫幫幫長期徵集百姓生活、社會百態等素材,最好附上視頻文字資料鏈接。

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自靖安幫幫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靖安幫幫幫 的精彩文章:

TAG:靖安幫幫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