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去逛逛法蘭克福書展嗎?好看的都在這裡

想去逛逛法蘭克福書展嗎?好看的都在這裡

這幾天,2017年法蘭克福書展正在德國舉辦。作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國際圖書博覽會之一,自1949年開始的法蘭克福書展已有將近70年的歷史。

在書展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出版人都在做什麼?除了進行版權貿易,對於大眾讀者來說,書展上又有哪些內容值得關注?

書評君的前方特約讀者替我們逛了逛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把她眼中的書展轉述給了我們——

GIF/4K

采寫、攝影 | 新京報特約記者 張璐詩

(發自法蘭克福)

2017 年法蘭克福書展於10月11日-15日舉行。書展的開幕典禮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出席並致辭。書展主席于爾根·博思不諱言這象徵德法兩國關係以及冀望一個「強大、統一歐洲」的政治意義。事實上,除了圖書版權交易這一書展的基礎層面以外,每年的法蘭克福書展都司職為政治時事的載體。

按照習慣,書展前後都會頒出兩個重要的獎項:開幕前夕揭曉德語圖書獎;書展最後一日在保羅大教堂舉辦德國書業和平獎頒獎典禮。德語圖書獎由德國出版界與書商協會麾下的基金會所主辦,嘉獎「最好的德語文學」。今年獲獎得主是奧地利小說家羅伯特·梅納斯(RobertMenasse),這是一位專註於研究歐洲民主現狀與前景的作家。他的得獎小說名為《首都》(DieHauptstadt),依然是一本以歐洲與歐盟現狀為背景的作品,評委們看中的是書里關於「 人道主義」的探索。歐洲當今社會與人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今日新小說中的「時代精神」所在。在歐洲的心臟評選文學獎,推舉《首都》這樣的作品,實在符合德國知識界的自我觀照與反省傳統。

德語圖書獎得主羅伯特·梅納斯及其最新小說《首都》。

明天是書展最後一天,也是傳統上「德國書業和平獎」的頒獎典禮日。1949 年由一群作家和出版人發起的書業和平獎,初衷是讓戰後德國儘快從頹敗與疏離之中走出,評選的核心所在與其說是文學,不如說是「人道」與「國際寬容」。縱觀歷史上曾獲得該獎的名字:黑塞、蘇珊·桑塔格、哈維爾、帕慕克、阿列克謝耶維奇等,不是背後有一個非正義的政權,就是創作中充滿了文化政治衝突。

今年德國書業和平獎頒給了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近以她反烏托邦女權主義經典原著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使女的故事》獲得了「艾美獎」,這部發表於30 年前的小說因此也被推上了當今美國意識形態爭持的浪尖。而德國書業協會的評獎理由是阿特伍德在「危險趨勢的暗涌之前體現出的政治直覺和穿透力」。(我們的「閱讀評審團」欄目曾做過阿特伍德的《女巫的子孫》專題——《復仇,是一盤放涼了才好吃的菜》)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年 - ),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代表作有《使女的故事》《盲刺客》等。

拉什迪回憶格拉斯

薩爾曼·拉什迪此次攜新書《戈爾登家》在書展上的兩次亮相都引來人潮。新書中的角色與設定在紐約的故事架構都令人聯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對於這樣的比較,拉什迪也並不抗拒。

故事的敘述者是戈爾登家的鄰居熱內(René Unterlinden),熱內的姓氏來自德文「菩提樹下」。拉什迪開頭只說是隨便想的,然後講起了緣由:柏林牆倒後他與君特·格拉斯在柏林的「菩提樹下」大街上喝咖啡,格拉斯忽然哭起來,說了一句:「想不到你和我還能再次坐在這裡」。

薩爾曼·拉什迪在「藍沙發」作家訪談現場。

《戈爾登家》裡面有一個「小丑」的角色,拉什迪說是以諷刺手法創作的特朗普形象。「當真實世界變成了魔幻現實主義,我們原來寫魔幻現實小說的人都得轉型,成為現實主義者」,拉什迪認為當今由政客操縱與互聯網上的謊言滿天飛,侵蝕著人們對真偽的辨別觸覺,他說這時就得靠小說家去重構真實了。

肯·福萊特、丹·布朗先後發布新書

書展會場上每日更新的德國《鏡報》暢銷小說榜,前一日還是暢銷歷史小說家肯·福萊特的新書《火柱擎天》(AColumn of Fire)雄踞首位,當丹·布朗的新書《起源》(Ori?gin)一上市,馬上將福萊特轟至第二位。兩位的新書德文版由同一個出版社推出,也安排了兩位暢銷書作家先後在書展上面向國際媒體發布新書,吸引了各國媒體到場。

肯·福萊特攜《火柱擎天》亮相法蘭克福書展。

福萊特的最新歷史小說《火柱擎天》今年9 月才在歐美上市,已席捲英、美、德等各國的暢銷書排行榜。這是繼《聖殿春秋》《無盡世界》之後王橋小鎮系列故事的第三部。肯· 福萊特攜太太芭芭拉在書展召開國際媒體發布會,給大家播放自己的旅行採風紀錄片:到塞維利亞、巴黎、奧爾良、安特衛普等中世紀城市去考察教堂與城堡、到倫敦博物館去研究16 世紀的水手該穿什麼衣裳、到當年監禁瑪麗女王的蘇格蘭小漁村去感受狂風和濕冷等。

設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的《火柱擎天》,故事圍繞三位主人公的命運,在王橋小鎮、巴黎等地展開。福萊特介紹,自己偶然讀到英國最早的間諜活動是由伊麗莎白一世啟動的,一下就挑起了他的創作慾望。福萊特用了三年多時間寫這本書,期間參考了228 本書,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牛津出14 卷《英格蘭史》,尤其是第八卷《伊麗莎白的統治》。他說最難考證的是當年各種日常生活細節,比如內衣、餐具、零錢、廁所、商店等,關於這方面他參考的書是《時間旅行者指南之伊麗莎白時代的英格蘭》。福萊特表示,自己近年寫下的書,裡面的各種角色:威爾士的挖煤工、俄羅斯工廠工人、猶太人、非裔美國人等,都在爭取某種自由。《火柱擎天》的主題是信仰自由,但他自己從18 歲開始就成為無神論者,理由是不相信人們能夠在精神追求之上建立起一套「信仰系統」。

福萊特提起自己12 歲時第一本看的是007 的書,他從此對「動作片」小說特別有興趣。但他認為在故事中摻入真實歷史,能夠極大地增強戲劇色彩。福萊特的寫作目的始終只有一個:要將讀者引入想像中的世界,從而忘掉現實世界。王橋小鎮系列出到了第三部,福萊特透露還會有下一部。而目前他已經在寫下一本書,但內容還不願意對外透露。

丹·布朗(右)在《起源》新書發布活動。

丹·布朗一向極少在媒體上曝光,接受採訪更罕見。這次他不光出席發布會,還在書展上面向大眾舉辦了一場售票的新書發布秀。這也是今年書展做了一次的嘗試,1800 張24.5歐元的門票幾個禮拜前已售罄。書展主席博思這次嘗到了甜頭,說將近兩千名觀眾的讀書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起源》是丹·布朗筆下主人公哈佛大學宗教象徵與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的第六部歷險記,如書名所示,小說家這次要回答的是「人類生命的起源」問題。10 月初上市時,已同時翻譯成了56 種文字的版本出版。但丹·布朗提起,自己寫的第一本書才賣了98 本,其中50 本還是媽媽心疼自己而買下的。

回答每一個問題都如打開了自來水龍頭的丹·布朗,介紹這個發生在24 小時之內的故事主題與過去的作品一脈相承,依然有關宗教和「人類的驚天大秘密」。某天丹·布朗偶然聽到了自己的作曲家哥哥格里高利·布朗寫的一曲《查爾斯·達爾文的彌撒》,腦子裡忽然冒出一個問題:「上帝經得住科學的推敲嗎?」他決定要寫一本有關「上帝的未來」與當代藝術題材的書,於是花了半年去讀數本人工智慧與現代藝術的書籍、找人工智慧專家聊天、並去了三次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丹·布朗讀的參考書全是非虛構。他最近看完的是麻省理工物理學家馬克斯·泰格瑪格寫的《生命3.0》,小說家表示自己極少看小說,但會經常重讀經典,比如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是羅伯特·陸德倫的情節構思,不時也通過閱讀斯坦貝克去溫習什麼是好的描寫。丹·布朗還透露,想寫一本非虛構的書,也已經打好了一個草稿。

《達·芬奇密碼》曾引起羅馬天主教廷的抗議,此次發布會上,各國媒體都有問及有關「人類與上帝」的問題。丹·布朗回應,當初寫《達·芬奇密碼》時,自己想引起大眾去思考「為什麼相信他們所相信的」。如今各種假新聞盛行,人們更需要去問自己這個問題。他表示並不畏懼教廷憤怒:「上帝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道德框架,有時為人類提供心靈安撫,但人生比很多人想像得更有隨機性。」至於「上帝是否經得起科學的推敲」,丹·布朗在與多位人工智慧專家交談後交出自己的答案:「上帝」會進化。他認為下一個十年,人類將通過科技會有新的互動方式,那將是「人類從未體驗過的精神互動,那時候,我們對一個外在的上帝的需求會慢慢消失。」

書展上的中國面孔

去年,「展中展」藝術+(The Arts+)首次在法蘭克福書展上推出,新穎前衛的技術和藝術概念吸引了眾多先鋒企業及博物館、美術館的參與。今年的藝術館上能看到梵高博物館、蒙克博物館的展台,還能見到「藝術機器人」這樣結合科技與想像力的新玩意。

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上見到了不少熟悉的中國面孔:小說家賈平凹攜長篇小說《帶燈》亮相、安徒生童書獎得主曹文軒講童書創作、詩人王家新與他的譯者顧彬對話,今年獲得「世界最美的書」銀獎的朱贏椿展示得獎作品《蟲子書》,還有展館外,走紅英格蘭多年的郭小櫓向觀眾再次講述自己從東方到西方的成長曆程。

在「美食廊」展廳上,藝術家李津創作的中國飲食風俗水墨畫能令中國胃「咕嘟」一響。今年孔子學院/漢辦首次在此設下100平米的展位,還請來各界美食達人講中國各地飲食的古今風潮。

GIF/2K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現場采寫:張璐詩;編輯:佳鈺、小鹽。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相比起打破規則,更厲害的是摸熟常規 有時愛生活
看看海洋吧,你觀察世界的方式該改變了
鹿晗:是誰讓你變紅的?
高莽:我這一輩子瞎混過去了
威廉·格斯曼:德意志民族國家是怎樣煉成的?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