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航天,邁向「詩和遠方」

中國航天,邁向「詩和遠方」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航天事業這五年】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

中國航天,邁向「詩和遠方」

——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述評

光明日報記者 葉樂峰

航天探索永無止境,逐夢之行永不停歇。

2017年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組織實施的系列拓展試驗項目之一,將為我國空間站工程後續研製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技術基礎。

近五年來,「長征」「神舟」「嫦娥」「天宮」等字眼頻頻出現於公眾視野,見證了中國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斷標註著中國太空探索的新高度,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取得豐碩成果。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火箭年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詩仙李白的詩句似為中國運載火箭作了「浪漫註腳」。中國人對於「飛天」的嚮往和夢想,從流傳至今的詩詞里可見一斑。近五年來不斷蓬勃發展的長征系列火箭,讓夢想的實現更加鏗鏘有力。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的神舟十一號出征儀式上。新華社發

據官方統計,五年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累計發射80次,成功率超過96.25%,將137顆衛星送入太空,火箭的可靠性和高密度發射能力持續增強。據悉,2016年我國全年火箭發射次數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2011年至今,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使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中國運載火箭成功升級換代,擎起邁向航天強國的中國力量。

一組數據顯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1個100次發射歷時37年,成功率93%;第二個100次發射僅歷時7年,成功率98%。發射周期從60天縮減到不到20天。這表明我國火箭設計、製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製模式開啟信息化時代。

2016年11月3日,我國首枚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新華社發

近五年來,從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到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天舟貨運飛船組成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試運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空間實驗室階段「成功首飛、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順利補加、成果豐碩」的既定任務目標,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成果和寶貴經驗。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航天創建60餘年來,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隨著未來中國對重型火箭、無毒無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運輸火箭等關鍵技術的不斷攻關,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將越發輕快。

我們的未來是「詩和遠方」——

還將探索更多星空奧秘

航天事業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空間技術,也就是各種火箭、衛星、飛行器的製造和發射技術等;二是空間應用,是讓航天技術產生實際應用,比如提供通訊和氣象觀測服務等;三是空間科學,即不以技術和應用為目的,而是探索和發現新規律、新現象。

「如果把這三部分比作一個母親的三個孩子,那麼在中國,『老大』航天技術最受寵愛,『老二』空間應用備受關注,唯獨『老三』空間科學長期『缺愛』。」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顧逸東認為。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過去的五年,空間科學長期「缺愛」的狀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空間科學取得重要突破,航天探索正邁向「詩和遠方」。

2016年,中國航天對「星空奧秘」的探索捷報頻傳。

——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完成19項科學實驗並成功返回;

——暗物質衛星「悟空」在軌一年多,探測到黑洞爆發等多項發現,未來還會帶來更多驚喜;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開啟人類在空間尺度上的量子科學實驗,為未來在外太空開展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檢驗做好了堅實的技術準備;

——中秋之夜,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順利升空。此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空間冷原子鐘、探索空間微重力和強輻射條件下生物生長規律等一批體現國際科學前沿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圓滿完成。

2017年6月,我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飛入太空,它可以觀測黑洞、中子星和伽馬射線暴等爆發活動天體。面向未來,中國人對「星空奧秘」的追問永不止步。未來五年,中國計劃研製並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基於X射線屬性特徵、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能量與空間分布等的科學探測將進一步深入,在空間科學探索中中國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我們的生活陽光燦爛——

航天技術創造美好生活

航天不只是高大上,更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近五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讓「航天創造美好生活成為現實」,惠及國民經濟、百姓生活。

一杯滾燙的開水,倒進杯子不一會兒就變成溫水,口感適宜。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一款快速調溫杯悄然走紅。別看只是一款小水杯,卻與我國不久前發射的「快舟」火箭使用了同樣的航天相變材料技術……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一大批「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悄然「幻化」成各類便民福利。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航天科技集團民用產業收入達到1280億元,佔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從北斗導航系統到「天眼工程」的高分專項,再到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衛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為大家繪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撐的美好生活畫卷:不論身在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幫你知天象;萬米高空的飛機里上網、打電話也不再是夢想。

「這些是對『航天創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詮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說。截至目前,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衛星電視直播用戶突破7000萬。「北斗」終端持有量400萬餘套,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當前,空間信息正加快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融合,「互聯網+衛星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孕育發展,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航天成果轉化成效初顯,有效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

試看未來的中國航天,中國載人空間站將呼之欲出,航天「神劍」將築牢國家安全之基,航天探測器將飛向更加深邃的太空,軍民融合將開闢更廣闊的天地……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15日 0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網 的精彩文章:

國家防總啟動Ⅲ級應急響應防禦颱風「卡努」
「卡努」逼近 國家防總啟動防汛防颱風Ⅲ級應急響應
從模仿矽谷到被矽谷模仿 外媒驚嘆:「拷貝中國」成世界新趨勢!
18歲雜技演員入室盜竊15起 飛檐走壁入室不留痕迹
俠客島:敢跟美國杠 土耳其吃了啥牌子的豹子膽?

TAG:中國青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