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山課堂講義:莊子思想

江山課堂講義:莊子思想

9484字閱

分鐘

講 義 摘 抄

我們要理解的是道家哲學中的自然神本根論。自然本根觀念是東方思想的本原,印度諸學、中國諸家幾乎都以此為本、為原、為根,其中,道家則直接以自然本體為其學說對象。有了這樣一種前提性的把握,再了解道家思想就顯得容易一點。因為它的自然主義是義理化的,是思辨化的,是一種義理辯駁的自然主義,而不是簡單的自然主義。這是他們思想具有開放性、非限制性、非界域性的根本原因。(摘自江山《中國法思想講義》第四講【諸子百家面面觀.自然主義法觀念】)

諸子百家面面觀之

庄 子 思 想

江 山

【江山簡介】江山,字足無,號曳尾塗人,湖北浠水人,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任教清華大學法學院。治學宗旨:和聖賢體道悟本,諧天人守誠開新。學業主辭:陰本陽動,還原證成。著江山著作集13部及論文集等。

註:本文源自《中國法思想講義》第四講【諸子百家面面觀.自然主義的法觀念】(中國經濟出版社第308頁,台灣元照出版社第398頁)

【原著節選,未作刪減】

莊子的道跟老子的道有差別。理解這種差別首先需要理解莊子這個人。我們都知道,莊子這個人的年代比老子晚了兩百年,這意味著道家思想已經經過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況且莊子這個人有一種很重要的人格上的魅力,即他不迎合任何世俗的東西,包括政府,他過著很瀟洒的生活。是這樣一種性格和他獨特的知識前提,使他成為了中國學術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莊子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但是在他的年代裡可能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因為一般的人同他打交道會發現跟他對不上號。比方說莊子與他的妻子之間,可能有不太美妙的關係。我們講到蘇格拉底的時候,會注意到蘇格拉底跟他的妻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很多,以至於他的妻子會用暴力的方式對付他,於是,後人便給了蘇格拉底妻子一個很好的形容:潑婦。知道這潑婦怎麼來的嗎?……不知道。據說,當年蘇格拉底除了有思想且擅長教導人之外,一無所用,每天早上起床後,披上他當被子蓋的破披風,靸著他的拖鞋,既不洗臉,也不梳頭,便出門了。就在這個時候,通常會有一盆水從後臨頭潑下,這個動作的作為者,就是他的妻子。所以呢,別人稱他的妻子為潑婦。然而,蘇格拉底並不為之所動,他照樣神情自若邁步而去,然後只要碰到第一個人,他必定會站住,攔住人家,問他知不知道什麼是勇敢,什麼是誠信,什麼是節儉……人家不停地回答,他不停地追問,直到人家被問得啞口無言。這時他會說,他(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無知的人。大家想一想,一個世界上最無知的人,居然可以把別人問得啞口無言,那麼,別人又是什麼人?由此可知,蘇格拉底實在是一個很討厭的人。實際上,中國的作品中,莊子的妻子並沒有被描述得怎麼樣,但我覺得作為他的妻子一定很難受。有傳說告訴我們,說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弔喪,莊子竟然蹲坐著,敲著盆子唱歌。這樣的做派應該是一個俗人無法理喻的。還有一些別的怪招。

可想而知,這種人的行為和思想肯定是一般常人匪夷所思,或說難以理解和接受的,而他本人則習之如常。比方說有一次楚國的國君覺得莊子很不錯,想用他,決定給他一個大官做。於是派兩個使臣去接他,使臣到了他家,他正在濮水上垂釣。來者說明王意,他沒說不去,也沒說去,就跟那兩人聊開了。莊子說事的方式很獨特,他很少直接說事,通常是用典來隱喻。他問楚國大夫,我聽說你們楚國有隻神龜,已經死了3000多年了,你們的國王特別喜歡這龜殼,用布巾包著放在竹盒裡,藏在廟堂之上。我想知道,對這隻龜而言,是死了留下一把骨殼讓人尊重好呢,還是拖著尾巴活在陰溝泥巴里好呢?楚國大夫回答說,寧願拖著尾巴在泥巴里爬好。莊子於是告訴楚國使臣,你們回去吧,我願意拖著尾巴活在泥巴中。

曳尾於塗,莊子就以這種方式回絕了楚王的邀請。

莊子還有很多生活故事。如說他家很窮,但他從來不為生活發愁,天天樂呵呵的,家裡揭不開鍋也無所謂,沒有就沒有。那麼他追求一種什麼東西呢?他追求的是一種所謂的道。當然,這個道跟老子是有差別的。他更在乎現實世界的一種自在狀態,而不太討論某種抽象的東西,他認為那樣的東西,不說依然。這不是因為他厭煩抽象的道,而是因為他更在乎個性的東西,在乎存在的狀態。所以他的整個學說文章你看來都很瀟洒。他一會兒講朝菌,一會兒講蟪蛄,一會兒講秋蟬,一會兒講井蛙,一會兒是河伯,一會兒是海若,一會兒是鯤鵬。變著戲法給你講典故,講神話。然後透過這些東西你會發現,這個人所追求的東西簡直是不得了。我剛才念的這幾個典型,你細細想一想看,他的隱喻中,有人類生命和精神意境的表達。朝菌只有幾個小時的生命;蟪蛄是一天的生命;秋蟬是一個夏季的生命,到秋天就完了;井蛙只看到一塊天;河伯只看到一條河;海若是看到了大海,但是不如鯤鵬;鯤鵬由海生而奮起,扶搖直上,展開翅膀幾萬里,它的視野、它的境界該多大!人類之中,有的人僅相當於一只井蛙,我們現在還說,井底之蛙,只看到一塊天;有的人稍微好一點,他就相當於河伯;極少的人可能有海若的心胸;而鯤鵬之志則只有個別人了。

莊子這一系列的角色不是在一篇文章里出現的,他是在多篇文章里分別寫出來的。而你把它放在一起就會發現,他其實是給你構造了人物的類型,最終追求的是一種真人境界。關於真人,他有一段話: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蓍欲深者,其天機淺。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顙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乎其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我弄了一個譯文,你們也可以看一看。

譯 文:

有真人然後才有真知。什麼才叫真人呢?古時的真人,不逆微少,不恃成功,不謀事物,錯過機會不失悔,順當不自得。登高不懼,下水不濕,入火不熱,只有智慧與道相合的境界才能這樣。

古時候的真人,睡不夢,醒不憂,食不求味美,呼吸深沉可以直達足跟,普通人則用喉嚨呼吸。議論被人屈服時,言辭木訥。凡是慾望多的人,其天賦根柢就淺微。

古時候的真人,不知悅生,也不惡死,生不喜歡,死不拒絕。無拘束而去,無拘束而來,不忘其來源,不追求其歸宿,事情來了欣然受之,忘掉死生而返歸自然。不用心智去損道,不用人為去助自然。這才是真人。

真人心懷一切,容貌靜寂安閉,額頭寬大恢宏,冷肅如秋,溫暖如春,一喜一怒如四時之自然,對事、對物適宜而止,不知其底蘊。

……

古時候的真人,神態巍峨而不畏縮,好不足而無所承受,介然不群並非堅執,心志開闊而不浮華,舒暢自適好象很喜歡,一舉一動好像不得已,內心充實而面色可親,德行寬厚而令人歸依,精神遼闊如世界的廣大,高遠超邁而不拘小節,沉默不語好像封閉了感覺,不用心機好像忘了要說的活。……因此,不管人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都是同一的。同一是世界本身,不同一也是一種同一。同一便與自然為伍,不同一便與人類為伍。真人之為真人,正在於他們認為人與自然互養、互助,而非對抗、對立。

這一段文字你們自己可以去看一看,我就不詳細解釋了。

下課了。

我們開始上課。

莊子思想跟老子思想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老子像一個哲人,而莊子則更像一個遊山玩水的世外高人。這兩個人的風格差別比較大,然而,本質卻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人都比較關心現實生活以外的人、事和世界。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應該依賴自然的規則和法則來生活,這樣才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所以,我那天跟大家專門提到,如果就中國的思想文化而言,你會發現,道家所主張的是一種所謂的返樸歸真,朴和真即是完善的意思——通過遵守自然而達到一種完善。以此而言,好像儒家跟道家很不一樣,而實則他們也是在追求一種完善,只是這種完善需要有解釋。

假定時鐘的6點是人類所在的位置,而12點是人類完善的極至,則人類通往至善之路有三條:順時針、逆時針、直徑。通常情形下,人類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假定一個方向為進步或前進,比如說順時針方向。致命的是,由於人類根本不知道至善之所在,只是盲目地把前進的方向當作善來肯認,於是,必然出現的結果是,逆時針被認為是倒退、反動。

有此一比,我們再看看道家、佛家、儒家諸流派,或有一說。如上所言,達致至善的路徑至少有三條,無所謂進步、倒退之別;相反,能走直徑者,當為聖哲之人。以此而言,道家之思就當別說,它不是人類經驗中的向前走,但也不是所謂的倒退。有很多人說,道家要倒退,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不能簡單地把道家理解為倒退。我認為它是一種遵守、尊重、崇敬。遵守什麼呢?遵守自然的意義、價值和規則。尊重自然的規則不等於是倒退,它與倒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有這種思想和價值傾向的還有佛學。佛學同樣是向終極的目標提出了一種理解和思考,這個終極目標也是一個善。如果我們說得白一點,實際上道家和佛家所追求的那個善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各人的表達不一樣。繼續理解上面的比方,就像一個人站在6點的位置,你向前看,看到很遠的終極(12點);然後你轉過身向後看,也看到很遠有一個終極(12點)。這個從不同方向所看到的終極,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至善。當然,這裡的確有一個方向問題,或說是你向前走呢還是向後走的問題。它們兩家說的善並不是因為你向前看是一個東西,而你向後看則又是另外一個東西,不應該這樣理解。無論向前還是向後看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或即說,我們此在的這個位置和善之間可以形成一個人類歷程的圓圈,這個圓圈的此是不完善的世界,而被我們理解和想像的那個彼則是一個完善的世界,是一個彼岸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家和佛學追求的是同一個東西,只是方式上有差別而已。

儒家的學說也是在追求善,但是它的層次要稍微低一點,因此,更具有現實意義,更具有現實性。具體內容我們後面講到儒家的時候再說。不過,有一點必須提示。正是由於儒家思想更有現實性和現實意義,所以它很容易符合人們的經驗判斷,即,儒家主張的是正面的、進步的、積極的;而道家則相去太遠,不易為人們認同,所以作出了負面的判斷。不過,若以人類智慧能力的顯現為標準,則我們可以認為,儒家與佛家有方向的同一性。只是儒者是在人的層面上將智能極至化,從而有了性智覺的終極嚮往;而佛者則比他們走得更遠,有了非人的覺悟,他們認為,性智只是過程,而非目的,通過性智而放棄所有智慧,達於神我、大梵,乃為終極之真如。故知,古今中外這些思想體系依其主要的意涵而言,他們的本質不會有太大差別,但是,各自的概念的確有很大差別,方式亦有很大差別,這是我們特別應該理解的。

如果將這樣一個話意弄到老子、莊子的比較上,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既然是一派一家,本質上,或者主要意義上講的都是一回事情。雖然莊子的確談了很多老子不談的東西,但是他從來沒說道有什麼不對,或者說他非難過道。他是把老子所談的東西當作真理放在那裡,沒有進一步去討論,然後把老子的真理用到現實場景中。或可說,莊子在這種意義上做了很多的工作。

那天我跟大家舉了一個例子——從朝菌、井蛙到鯤鵬。你們想想看,一個人如果是按照這個方式去理解人生、理解宇宙的話,他所獲得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其實道家真正追求的,就是剛才說的從井蛙一直到鯤鵬後,最終所折射出來的便是真人的概念。這個真人有點類似或高於儒學裡的聖人,更類似於佛家裡的佛,當然層次上有差別。

真人在莊子的學說中間被討論得非常徹底,或者說有點過分。這樣一種人,按照我們的想像,就已經完全不是我們這種人了。他爬的再高也像在平地上一樣,下到水裡頭濕都不濕一下,到火里去不會感覺到有溫度,更不用說有把他燙傷的問題了。像這樣一些個所謂的真人,現實生活中間是很少的。這跟佛教里的佛可能有異曲同工的感覺,至少對我們來說是如此。你看下面,睡覺不做夢,其食不甘。什麼意思呢?吃東西對他來說無所謂有味道,無所謂沒味道,也就是說他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因為他不是為了感覺去吃東西的,他跟我們的常人是不一樣的。然後其息深深。為什麼深深呢?因為他的呼吸可以至腳後跟。這個與我們說的氣功大師也有點相近的地方。所以練氣功的人特別尊重莊子,也在這兒。

那麼,為什麼咱們在此要專門提到莊子的真人問題呢?因為莊子的真人實際上被他表達為了一個嚴格地遵從自然本根,遵守自然法則的完整形象,是宇宙間所有存在形式、生存載體的完滿角色,所以這個角色是至善至美的角色。從中我們能看得出來道家所追求的自然法則是一種什麼意含的東西。我主要想通過這個例子來理解一下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具體看一看莊子提到的一些命題和觀點,而這些命題同我們的法思想比較有關係。

第一個是關於道的絕對與存在的相對的命題。

這個命題應該說在老子時候就提出來過,但莊子進一步地做了發揮。這個發揮表現出了他跟老子的思維方式有差別。老子會直接討論命題本身,比如說無是絕對的,有是相對的。他會這樣表達。而莊子在討論這一類話題的時候,通常不會去直接討論命題,而是會通過一些寓言故事去反襯出問題來。這樣你讀莊子的書會有一種趣味,就像讀小說一樣的感覺,你不覺得累。可實際上它同樣會加重人們的思維負擔。因為你要通過這些寓言去發現裡面隱藏的東西。這是讀莊子書要特別注意到的。你不能只聽或看那個故事,或者看那個故事就完了,你務必要想到這個故事在莊子那裡都是有寓意的,他不會平白無故地拿一個典故,拿一個故事來說說話、逗逗樂。這是讀莊子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的問題。所以道與存在這樣的概念,在莊子的討論中間往往是以這樣一種很通俗又很文學化的方式來表達的。這是第一個命題。

第二個是關於相對性的命題。

人類歷史上最早提出相對問題的應該是莊子。但是我們都知道莊子的相對性,或者叫做相對論,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影響大。原因何在呢?原因有二,首先,愛因斯坦的話語是西方的主流話語,無論德語也好,還是英文也好,在西方世界,以及在西方世界以外都是很通行的語言,所以很容易被別人去理解、去接受。這是第一。其次,愛因斯坦把這論題數學化了,一旦數學化就能夠成為工具,這是他最重要的地方。成為工具意義在於,他所說的不僅僅作為一個所謂的命題,在人們的日常經驗生活中有效,它還可以在人們的技術流程,或者是工藝,或者是知識文化體系中,生成它獨到的意義。正是這個理由,使得我們的物理、化學,甚至天文學因為有相對論這個概念,才導致了一系列新的發現或者新的成果。這與相對論的工具化是有直接關係的。

莊子的相對論雖然提出很早,可處境並沒有愛因斯坦好。大抵上一是語言載體的局限,首先只有中國人才可以接觸到這些東西,西方人接觸到的機會相對比較少,中文不是世界的主流話語;其次他是用古漢語寫的文章,這意味著,只有有相當知識的人才能去理解他,一般的只認識幾個字的人還不行。比如說我認識3000個字,3000個字讀莊子就困難了,你可能要有5000字以上,6000字以上,讀莊子才覺得稍微好一點。我們的日常用字也就是3000多點,認識3000多字能夠解決日常生活的基本問題,也不錯。可是像莊子這樣的思想,就遠遠不夠,你必須有一個量。所以,即使在中文話語世界裡面,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莊子的。這裡有語言障礙的問題。

二是他沒有將這個理論工具化,他始終只是作為一種靈感的命題存在的,作為一種哲學的理念存在的,作為一種生活的理想的東西存在的。而由於不能工具化,所以他不能進入別的知識領域,只有少數人在那兒欣賞。比方說,說愛因斯坦跟阿米巴(變形蟲,最簡單的生物之一)是一回事的時候,這話不是作為工具使用的,它只是試圖改變你的某種觀念。因為愛因斯坦通常被認為是最聰明的,而阿米巴蟲則被認為是生命中間最簡單的類型,現在把一個最聰明的與最簡單的放在一起說事,宣揚的只是一種平等觀念,這樣比擬無非是能夠加深你的印象。你因此知道什麼叫做平等,什麼叫做相對,而不是為了去解決問題。比如說它不能解決愛因斯坦為什麼是愛因斯坦,阿米巴就是阿米巴的問題。還比方,曾經有笑話說,有人問愛因斯坦,問他相對論講什麼?他想了想,這樣回答提問者。他說,相對論就是,當你懷裡坐一個20歲的漂亮姑娘的時候,你會覺得一個小時等於一分鐘;而當你抱一個80歲的老太太的時候,你可能覺得一分鐘是一個小時。這當然是調侃的意思。實際上它們都意在說明生活中的相對性問題,

莊子的問題就在這裡。他所有的論題都是命題,都是一種思辨化的命題,充其量是智者生活的一種感受,不會成為一個科學家,或者是一個工匠讀完《莊子》以後馬上用得著的工具。這是他第二個要命的地方。所以莊子的這個理論——雖然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齊物論》,應該說這篇文章已經把所有的相對性的問題都談得很透徹了,結果卻是——一般人無法把握,別人理解不了,到今天為止它還是作為一個命題存在著。

事實上可以說,愛因斯坦所討論的問題莊子都討論過。所謂相對性,很大意義上就是物與物之間,或說你與物、事之間的相對感覺狀態。我們常有說歸心似箭。歸心似箭的時候,你會覺得那個時間特長。等車等車,為什麼車老不來。說上飛機,上飛機前面有坐車的時間,這個車怎麼那麼慢!你會有那個感覺的,這和你的心情有關。因為心的速度和實際的環境、載體速度之間有了差距。

可以說,相對論首先是日常生活經驗,然後慢慢地上升到數學公式中去的。當然,由於沒有公式化,我們也看到莊子的東西不能作為工具使用。這就明顯地減損了莊子的影響。但不能因此認為莊子沒有意義。今天,可以很肯定地說,莊子的這種觀念對我們理解世界,對我們理解法制規則是很有價值的。正因為他說世界是相對的,所以不應該有特殊的人的規則,因此,大家都應該依照自然而然這樣一個原則去生活。這就構成了一個基本的法則命題:即什麼叫做道家所認為的自然主義的法。因為在他的理論基礎里,人就不是一個什麼特殊的東西,人是跟自然一回事的東西。所以這個命題解析開來是很有意義的。

第三個命題是「物物自然」與「個性自適」。

這兩個概念也是道家非常重要的理念。莊子認為每一個物都應該是它自己。我這樣說的時候好像跟剛才說的有點矛盾,剛才說,他強調世界沒有特殊性,全部是一回事情,所謂「齊物」;現在又說每個人、物又是它自己。這二者之間是不是有點矛盾?莊子是怎麼來調和這個矛盾的呢?我們要這樣地理解他,當莊子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平等的時候,他是就世界的原因而討論的;而當莊子說每個東西是它自己的時候,這是指原因以後的結果所具備的內在屬性來說話的。也即是以物本身來說話的。一個是原因,一個是原因表現出來的後果。他討論了世界的兩部分不同的內涵。他始終認為所有的存在形式都是相對的、暫時的、外在的,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原因的相同,這是第一層;第二層,雖然存在形式是相對、暫時的,可是這個相對、暫時也應當有它自己的表徵。這種表徵是不可以混淆的,如果混淆了後果很嚴重,那就會讓在與在之間沒有邊界,世界更會因此沒有規則,沒有秩序。如果你把這理解了,那麼,你還會覺得他的說法有矛盾還是沒有矛盾呢。莊子提出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是想回答自然世界的真實狀況;另一方面,他這樣做的目的更是為了反對包括儒家,以及中國歷代統治者在內的諸般政治理念和觀念,及倫理觀念。他認為,你們不要去強加別人有同一標準,同一法則。因為每一個物,每一個人,他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活法則,就是他生活的目標。如果你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東西,比如說像儒家說仁是最高級的,統治者說禮是最高級的,然後仁、義、禮、智、信連起來,被規定為最高級的人的標準,那就意味著,你的行為只有符合仁、義、禮、智、信,你才是一個正常的人,或者是君子,或者是一個良民,而如果你不服從——或者觸犯了法律,或者觸犯了道德規範——很可能你就要遭慘。這種現象在道家看來是不正常的。所以莊子討論「物物自然」和「個性自適」的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兩個意思:自然本身的真實性;以及以此理論來反對一切人為的制度、器物、思想、學說,從而建構起一套真正的自然而然的法的規則和思想。所以說,這也是他很重要的命題。

第四個命題是「體物、知物」。

這是專門就人事、人為來說的命題。前面是在客觀地說自然的狀況是怎麼回事,人一方面是相對之物,故沒有特殊性;然而,人亦得去體物、知物,方可實現生存的真諦。可以說,所謂體物、知物是人獨有的一種本事。這一點在道家,尤其在莊子那裡已經提出來了。老子的時候還有點不清晰,因為老子認為根本不需要智慧(請注意一下,老子說不要智慧的時候,這個智慧不是所有的智慧,應該是特指我們後來所說的工具智慧,或理智智慧。比方說我們建立政治體系,建立國家,建立制度,建立道德規範,搞一些稀奇古怪的器物,如玉石、青銅等等,是就這種智慧而言的。我們現在說的工具理性即屬於這一類東西,它們並不代表所有的智慧;還有一種性智的智慧,它是性智體悟與自然同一不二的智慧,道家並不反對這種智慧。只是在老子那裡他沒把這些分得太清晰),而莊子則不然,他已經明確提出來,要體物、知物。這個知、這個體不是工具理性的智慧,而是人的性智覺悟。是說你得透過你的靈感直覺去理解自然是怎麼回事情,然後你才能夠自然而然。如果你不能夠理解自然,你怎麼知道什麼叫做自然而然呢?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莊子也好,老子也好,提出自然而然的時候不是亂說的,不是說我今天想吃肉我就吃肉,我今天想睡就睡,不是這個意思。不能把它理解成本能的一種行為或者表達,這是不可以的。它是人經過性智覺悟以後所達到的對自然、對環境、對宇宙世界的一種真正的同一不二的融貫。所以體物、知物在道家學說里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後來這一部分思想被宋明理學全部繼承過去了。

以上是莊子自然法觀念里的一些相關內容,大體上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它。

第五個命題叫,「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剛才說過,《齊物論》的核心思想是世界的相對與平等,而此意最好的表達便是這「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話表面看好像是一句很簡單的語言,實際上你認真思考一下,裡面包含的內容很豐富。我們通常說一粒沙子見宇宙。這個話的真正的源頭就來自於道家。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這個「我」有兩種理解,首先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個體的我,這是第一;第二,這個所謂的我其實也不是你自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莊子認為組成你的那些原因,即是我前面談到的那些原因,它們亦是這個宇宙起源的原因。因為原因都是從古老的時空裡面過來的,所以你跟古老的時空是一回事。或即說,作為一種形式,你是一個具體的個體在此,但實際上你跟這個宇宙本身是一回事。這樣,他否定了自我的獨特性。反過來講,由於你是從古老的時空里的那些原因過來的,所以任何一個主體化的自我並不能夠被認為就是你自己。你就是宇宙本身,宇宙的每一個特質、特徵都被你,或者你這個肉體全部包容下來了。

莊子的這一思想對後來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大,它既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柢上揭示了人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的最簡潔表達是:人為萬物之靈秀(後來宋明理學老提這個話題)。人為什麼覺得自己是萬物之靈秀?就是因為,你自知你不僅僅是這麼個50年、80年的簡單的存在體,而是靈覺到自己跟宇宙的起源是一回事情,即構成你存在的原因是永恆的,你是那個永恆原因的組成者。你的自覺,使你有了一種得意:世界的靈秀者,同時也是責任者。莊子強調的正是這個思想。這個思想一方面構成了一種我們做人的自信和向上的理念;同時也讓你要負擔一種宇宙責任。因為你預見到了你同宇宙的這種同一性,所以你對宇宙負有保護、愛護、尊重的責任。這是莊子要表達的意思,但這個意思是隱秘的,直白地去理解它不太容易,要轉著彎去理解它。

我要特別聲明一下,研究道家法思想的時候,我們只能研究它的觀念,你無法去找到它的制度建構,因為它反對的就是制度。它認為只要你理解了自然本身,你就會自覺地按照自然法則生活。關鍵是你能不能理解。你困了睡覺,餓了吃飯,這不叫理解,這是本能,連動物都知道。所謂的理解是說,你真正知道自然是什麼。這是我們理解道家思想的時候要注意到的。

這樣,我們把道家的兩個主要人物的思想做了大概的描述,其實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限於時間,我們不再往下繼續了。

END

下期提示

江山/自然神論

老、庄思想的形成原因

本公眾平台所有關於江山先生的文章均為原創,凡涉及江山先生著作原文均已得到其本人認可。

編輯部聯繫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足無三觀 的精彩文章:

【足無‖第55期】江山:我的報告(述職之「胡說八道」)

TAG:足無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