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聽法師細說七種法供養!
香花供佛
文/濟群法師
經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行願品》裡面列舉了七種法供養:
如說修行供養:
依照佛陀宣說的種種法門修行,即佛經流通分經常出現的「依教奉行」,或是「信受奉行」。
利益眾生供養:
凡是對眾生有利的事,我們應積極實踐。見到他人有難,主動給予解救、幫助,使之遠離痛苦,獲得安樂,這也是供養諸佛的修行。
因為佛菩薩是為利益眾生而出現於世,我們能利益眾生,就是在為佛菩薩分擔職責,就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
攝受眾生供養:
許多人對佛法有誤解,若直接對他們介紹佛法,很可能有排斥心理,這就需要先攝受他們。佛法中有四攝法門,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是見到他人有物質或精神方面的需求,積極給予幫助,供其所需。
愛語,是本著柔和關愛之心,以真實、利他的語言令人歡喜。
利行,即一切行為都對他人有利,不會對其構成任何傷害。
同事,即以與大眾同樣的身份參與其間,使之產生認同感。
倘能按四攝法門行事,必能與眾生廣結善緣。當對方從內心接受我們,了解我們的善意,並將我們視為良師益友之後,再向他們宣說佛法,就能使之樂於接受,而不會有那麼多心理障礙了。
代眾生苦供養:
以同體大悲的精神,將眾生和自己視為一體。
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無力幫助別人,而是因為自他的分別,使我們不能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自然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替人分憂解難。
我們自己生病時,會千方百計地設法治療。可當他人生命垂危時,我們也會那麼急迫嗎?也願傾己所有幫他治療嗎?也願意代他承受病苦折磨嗎?
如果我們能時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一點一滴地努力去做,就能逐步化解自他分別,逐步和眾生融為一體。那時,就能真正感受到眾生之苦,感受到切膚之痛,而不僅是在口頭說說。
勤修善根供養:
即通常所說的「眾善奉行」。
善行的內容很多,如皈依、供養、懺悔、護生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
凡是對自己和眾生有利的事,都是我們應該修習的善行。這種修習是長期的,不是幾天可以達成的,必須勤勤懇懇、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不舍菩薩業供養:
不舍,即不放棄。身為大乘學子,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菩薩行,主要以六度四攝為主,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方便善巧地給予幫助。這種幫助,也是盡未來際永不間斷的,絕不半途而廢。
不離菩提心供養:
菩提心,是自覺覺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由大悲心而來。在完成自身覺悟的同時,積極幫助他人獲得覺悟。
發起菩提心之後,我們的所作所為,乃至起心動念,不能有剎那離開這一發心。否則,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的世間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無法成為佛果資糧。
正如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所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圖文轉自網路,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智者大師:如何對治惡業障道?
※愛情的本質 被佛陀一語道破!
※學誠法師:對未來 不擔憂!
※截流大師:愛樁不拔 難生凈土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