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給子女的一節成功課
前些年流行過一則雞湯短文,說是一位年輕人問大師:「大師,我想知道怎樣才能成功。」
大師說道:「要想成功,你需要做到不犯錯;只要做到不犯錯,你就離成功很近了。」
後來,這則小故事成為人們反擊雞湯文體的一個武器。傻子都知道,想成功就不能犯錯,可這能有個屁用。
年輕人大多想知道的是不犯錯的方法,而不是虛幻的成功之道。
而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則看似荒唐的小故事裡,恰恰蘊藏了成功的方法。
不犯錯與成功之間,缺了一個解釋。
1
兩個人到野外探險,一頭熊出現在兩人眼前,不幸的是,這頭熊已經感受到兩人的存在,兩人撒腿就跑。不一會兒,兩人已經氣喘吁吁,一個勸說道:「實在跑不動了,看來咱倆得交待在這兒了。」另一個人不為所動,繼續往前跑,心裡想著:「我只要比你跑的快就可以了。」
通常,這則故事被人們當作「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笑話。其實,故事中的道理,恰似人生的路。
在子女求學時期,我們幫他們形成一種追求極致的觀念,追求更高的分數、更好的大學、更傑出的能力。而當他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我們也許該幫他們換一種思想觀念了。
因為人生更像是一場長跑,過了少年時的衝刺階段,需要的是另一種策略——找准節奏、保存體力。
如馬拉松一樣,我們幾十年的人生中見到過太多意外狀況,有人一開始沖的很猛結果體力不支;有人摔了一跤無法繼續比賽;有人耐力不夠慢慢掉隊。能管理好體力,不被錯誤的人帶領節奏的,往往跑進較為靠前的位置。
耐力,這一個甚至算不得能力的能力,卻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2
喜歡看籃球的人都知道,賽場上有一句名言:「進攻贏得比賽,防守贏得冠軍。」很多對抗類的比賽項目都是如此,比如打羽毛球。
新手打羽毛球總是喜歡進攻,這樣固然過癮,但是有兩個壞處。一是一旦體力無法支撐,就是輸掉比賽之時;二是進攻節奏一旦有疏漏,就容易被對手調動。
老手打羽毛球一般喜歡調動對手,讓對手疲於奔命,在對手出現錯誤時,一擊致命。
新手與老手的區別在於,新手在意的是一球的得失,而老手在意的是一場比賽的輸贏。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區分。有的人想的是怎樣贏一個球,而不是整場比賽。報有這種想法的,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
人生是一場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比賽,它並非是對抗性的比賽,人們甚至不需要去考慮怎樣贏,而是只要保證不輸就可以。只要不輸,就會看到一個個棄權的對手,一群群失去比賽資格的「高手」,最後剩下來的那些人,就可以冠上成功的名號。
仔細想想,不犯錯並不難,難的是把不犯錯放到一個足夠長的時間線上。
3
我聽到過太多人抱怨與子女的溝通不暢,也聽過太多感覺自己落後子女很多擔憂。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確實爆炸性增長很多,但知識從來沒有爆炸。
在60後半個多世紀的人生經驗的後背,有些深藏其中的智慧等待我們挖掘。比如,文章開頭那則小故事,您想好怎麼講給子女聽了嗎?


TAG:快樂6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