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與胡適,你選擇「粉」誰?

魯迅與胡適,你選擇「粉」誰?

總第909期;歡迎關注。

魯迅與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戰友,他們的共同目標有兩點:一是「重新估定價值」,即對傳統文化、文學進行重新估價;二是要廣泛吸取西方思想資源,實行「拿來主義」。

錢理群先生認為,我們這個民族好不容易有了孔子,在現代社會又有了魯迅、胡適,都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寶貴遺產,我們沒有必要將他們對立起來,作非此即彼的選擇。但與此同時,他也指出了二者之間不可迴避的重大分歧。

講師與教授

魯迅說得很清楚:「五四」文學革命是胡適「提倡」的(見《無聲的中國》),而他只是響應「前驅者的命令」吶喊助威的。胡適自己則在《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卷》的《導言》里,詳細地談了他提倡文學革命的經過;同時又說,光有指導不行,還得要有新文學創作的成績,「人們要用你結的果子來判斷你」。而魯迅正是用自己的創作來顯示新文學的實績的。

一個倡導,一個顯示實績,他們之間就是這樣的關係,胡適是居於主導地位的。他們在北大的地位,也是如此:胡適是教授,和蔡元培、陳獨秀一起位居北大的中心位置;魯迅只是講幾點鐘課的講師,處於客串的、邊緣的位置。後來,毛澤東說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是不符合事實的。如果說一定有主將,那是陳獨秀和胡適。

、演說家與沉思者

這首先是在對青年的態度上。胡適和魯迅都和青年有密切聯繫,同為最受北大學生歡迎的老師,但他們與青年關係的定位與引導都不同。魯迅曾寫過一篇《導師》,批評一些知識分子以青年導師自居,這其中就有胡適。魯迅說,「我並非將這些人一切抹煞,和他們隨便談談,是可以的」,要他們指路,就有點危險。因為他們常常「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當年大喊「干,干,干」(見胡適《四烈士塚上的沒字碑歌》),現在又號召「進研究室」,其實他們自己就不是「真識路」者。魯迅公開承認:「我自己還不明白應當怎麼走」,「至今有時還在尋求,在尋求中,我就怕我的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偏愛我的果實的人」,「如果盲人瞎馬,引入危途,我就該得謀殺許多人命的罪孽」。因此,魯迅說:「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罷,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們。」

胡適在北大的演講

魯迅在人群中演講

魯迅與胡適對青年的期待也不一樣。1920、1921、1922年胡適連續三年在北大開學典禮上講話,提出北大要成為「新文化的中心」,學生要做「學閥」,「造成軍閥、財閥一樣的可怕的,有用的勢力」,對人民思想、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為中國造歷史,為文化開新紀元」,簡單說就是鼓勵青年做精英,當天才。魯迅1924年在北師大附中校友會上作了一個《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講,說「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山荒野里的怪物,是由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他還說:「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貼近。」可見魯迅並沒有否認天才,但他更鼓勵青年做更為貼近的泥土。

我曾經比較過胡適與魯迅演講的姿態和效果。胡適的演講有很強的鼓動性,因為他目標明確,意志堅定,意氣風發地指導學生路應該怎麼走,學生聽了以後也很激動,目光閃閃:跟著胡先生走就行了。魯迅則不然,總是猶豫不決,講完一個觀點,又立刻進行質疑。比如,他講《娜拉走後怎樣》,剛剛講「經濟權最要緊」,馬上就說:「可惜我不知道這權如何取得。」也就是說,他不但講自己「知道」什麼,更說自己「不知道」什麼,不是自己掌握了真理,有現成的路指引青年走,而是自己也是尋路者,一切都不明確,要每一個聽眾自己去想。因此,聽魯迅說話大概比聽胡適演講要累得多。

、平民立場與政府諍友

魯迅在1927年有一篇《真正的知識階級》的講話,把自己定位為「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站在平民階級這一邊的永遠的批判者,因此,也永遠處於邊緣位置。而胡適則強調具有良心、知識、道德優勢的知識分子精英,應該對政府起「監督」與「指導」作用,也應是民眾和青年的「導師」。他提倡「效率最高的智囊團政治」,「專家政治」。胡適並不迴避:他所提倡的「專家政治」就是「開明專制」。他把自己定位為執政者的「琤友」與「琤臣」。胡適也看到了知識分子參政有成為獨裁政治的幫凶的危險,因而提出了「議政而不參政」的原則。

魯迅在廈大平民學校講話

魯迅與胡適不同的自我定位,是基於他們對於國家發展道路的不同體認。胡適強調自上而下的改革,重視國家和政府的地位與作用。他希望通過對政府的監督與相應的國家制度建設來變革中國社會,所以要當諍友與諍臣,鼓勵青年當精英與天才。魯迅則看重自下而上的變革,強調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更注重國民精神、國民性的改造,主張以「立人」為中心,也鼓勵青年和民眾一起,做泥土。

這也表現了他們對現行體制——國民黨的黨國體制的不同態度。魯迅說過,一列車要倒了,一種做法是「扶」,這是胡適的選擇,而魯迅說,我既不扶,也不推,就看著它倒下去。胡適要扶,在魯迅看來,就有為統治者「幫忙」之嫌,所以他要批判。

(胡適與蔣介石合影,攝於1958年4月10日)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兩種範式

他們都基本上堅守了「五四」「獨立,自由,批判,創造」的傳統,又有不同的選擇。胡適是體制內的批判者,他既堅守在體制內,因此,不免有許多妥協;但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最終還是守住了自己的相對獨立性與批判立場。魯迅是體制外的批判者。他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他對體制批判的徹底性,還在於他在與民間反抗,包括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運動的關係中,既有許多妥協,最終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批判性。他們的批判態度也有許多不同。如前面提到的,胡適是充滿了自信與希望的批判,而魯迅則是不懷希望的反抗絕望。胡適更是外向的,魯迅更趨於內向,等等。

作為個人,由於各人的處境不同,文化背景、趣味、氣質不同,立場、觀念不同,在魯迅與胡適之間,魯迅與孔子之間,會有不同的傾向性選擇,這是正常的。其實,大家從我剛才的敘述里,也不難看出,我是更傾向於魯迅的,我也不否認這一點。但是,說得更準確一點,我的選擇是以魯迅為主,但對胡適的選擇也有同情的理解,並且有所吸取。另外一些朋友則可能是以胡適為主,也尊重與理解魯迅,也有所吸取,而絕不是用一個否定一個。這或許是一個更為正常、合理的態度。

在今天,強調這樣的有傾向而避免偏頗的態度,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因為在當下中國,知識分子、年輕人也有不同的選擇。有的人成了魯迅的粉絲,有的是胡適的粉絲、孔子的粉絲,彼此之間也有爭論,甚至很激烈的爭論。這是正常的,必然的。但我希望,彼此之間不要成為絕對不能相容的,你死我活的對立面,而應該在追求知識分子的「獨立,自由,批判,創造」的立場上尋求最大的共識,然後又有不同選擇,採取不同立場與態度。在作出某種傾向性選擇,並相互論爭時,對不同於己的選擇,也要有同情的理解,並有所吸取。這樣,就可以有更為健全的立場與心態。

| 好書推薦 |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魯迅與當代中國》

錢理群/著

@本文來源:網路。內容觀點僅供書友參考。

@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其它錯誤請及時與我們聯繫以便更正或刪除!

【行草書系 推薦用筆】

朱雀之風

熱賣品 | 第五批最新上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曹操唯一書跡「袞雪」背後的歷史真相
如何把握書法中的巧中藏拙
向王羲之學書法創作:五點啟示
顏真卿的態度
帖學大宗師:縱橫書勢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