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氏中國古瓷鑒定法》之清代瓷器鑒賞篇

《黃氏中國古瓷鑒定法》之清代瓷器鑒賞篇

清朝(公元1644——1911年)清廷平定了各地族群及政治勢力反抗,逐步統一全國。社會政治平靜,老百姓安居樂業。瓷器鑒藏界上俗稱的「清三代」就是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代所生產的瓷器。明末清初,景德鎮的陶瓷業因受到戰爭的摧殘,實際上直到康熙十九年前後才恢復了繁榮,生產量及貭量突飛猛進,整個清代瓷業鼎盛時期是此三代。

「清三代」是中國歷史上制瓷業最旺盛時期!此時期工藝的精巧、釉色的多樣、器型的豐富前所未有。帝君直接參与宮廷用瓷的設計及監管。雍正皇帝雖在位只十三年,但對文化藝術很有修養,對瓷器的工藝美術設計最為看重,又親歷其中。故,雍正時代的瓷器相對地說,總體上比歷史任何時代的瓷器都精緻。雖如此,但三代多數官用瓷,紋飾多呆板,圈圈多,少靈性;乾隆王朝是個富裕的時代,社會的富足百業俱興,手工業產品從重實用性向重藝術性發展。陶瓷生產從偏重實用器到偏重藝術陳設器。

康熙前期,仼臧應選為景德鎮御窯廠當督窯官。「臧窯」是後人以臧應選的姓命名的。臧窯最大的成就是單色釉,如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吉翠四種最佳。吹紅、吹青、澆黃、澆綠、澆紫都是此時期臧窯創燒的。鱔魚黃、黃斑點兩釉色器傳世少見。

康熙四十四年以後江西巡撫郎廷極主持了官窯督造,此時期的官窯器後人稱謂「郎窯」。郎廷極致力於新釉創新及明宣德器的研究、仿製。明末宮廷少燒的釉里紅器在康熙時的官窯恢復了燒制,工藝有所提高。最出名的紅釉稱「郎窯紅」。朗窯紅、豇豆紅是紅釉中的新品種。康熙時代人劉廷璣,在他所寫的《在園雜誌》中對郎窯評價說:「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

雍正四年,朝臣年希堯督理淮安板閘關稅務又兼管御窯廠務。此階段官窯器:「……選料奉造,極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圓類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錐暗花。玲瓏諸巧樣,仿古創新,實基於此。」

雍正時期,為朝廷總理陶務的是年希堯。雍正六年後,唐英被皇帝派往景德鎮,佐理年希堯總理陶務充駐御窯廠,那時職務只是位協理官。唐英忠於窯務,喜愛本職,勤於對歷代陶瓷的研究,「聚精會神,苦心竭力」(《陶人心語》)。配合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創燒了不少瓷器新品種。

乾隆二年,朝廷重新派往御窯廠督理陶務的官員又是唐英。此階段官窯器後人習慣稱「唐窯」。他曾經在雍正時就與窯工創新了很多陶瓷品種。《景德鎮陶錄》對唐英在陶瓷方面的成就這樣說:「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仿肖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墨水、洋烏金、琺琅畫法、洋彩烏金、黑地白花、黒地描金、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土則白壞,而坯體厚薄帷膩。廠窯至此,集大成矣!」

清代是中國古陶瓷生產、研究、創新的最高峰。此時段的器物不論官窯、民窯「精、美、全」。冶土、彩料細精,釉面紋飾圖案畫工美,各類器型豐富齊全。

康熙創燒了無築邊圈的瓷胎琺琅彩瓷器,琺琅彩料如傳統彩料被成功地直接彩於瓷體圖案上,清琺琅彩與元、明琺琅彩之區別在於工藝上。元、明琺琅彩工藝是在燒成的瓷素坯上築圖案邊圈,後於圈內填彩料再低溫燒成,也稱瓷胎琺華彩。清代琺琅彩器是直接用琺琅彩料彩上素坯圖案,再低溫燒之,少了一道工藝。瓷上琺琅彩工藝使中國陶瓷藝術更加豐富多彩。雍正、乾隆承接前朝枝藝而更精於前朝。

粉彩,習慣上也稱「軟彩」(五彩謂「硬彩」)始創於康熙,雍正瓷器紋飾喜歡用粉彩藝術工藝。瓷器上的紋飾先用白粉(一曰:玻璃白)作為底地,然後以所需要的其他色彩在白粉上,以深化淺,使圖案或植物的花葉有色的深淺或陰陽層次。

胭脂水,原是從西方引進的-種含金的粉紅色低溫釉。康熙時期始粗用,雍正、乾隆運用較多而精緻。

藍釉彩,初是用在陶器上,隋唐時的唐三彩陶大量用上藍色釉彩料,藍釉主要呈色劑是鈷礦料。唐朝後期又試著用在於瓷器上,唐代開始成功地出現了藍釉瓷器。鈷在陶瓷釉里會呈現出美麗的藍色,多作為瓷的釉里青花紋飾原料,也作為瓷的藍釉呈色原料。元朝時,開始把鈷作為五彩瓷器釉上彩一種藍彩料應用,明時少發現。康熙彩瓷器又重新用上。

吹紅,此種釉出現於康熙時期。用已經調好的紅色釉用小竹管等作為上釉工具,用吹的方法為瓷胎上釉,燒出有不規則點狀的紅釉器,傳世品少見如(圖48),

吹藍釉始發明於明朝宣德期間,吹上釉後燒成的器物稱為雪花藍,此種方法被康熙仿之。康熙雪花藍存世量也不多見。

清代瓷器的出口,在明朝的貿易基礎上延續。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除景德鎮外,沿海地區各瓷窯生產量巨大。浙江省的龍泉地域;福建省的漳州地域;廣東省的潮汕地域等眾多窯群多有生產出口瓷。清時全國瓷器生產量大增,除本地區百姓需用外,主要多用於出口外域。世界多數國家與地區早已了解中國瓷器,習慣於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瓷器受到各國人民喜愛。景德鎮窯出口瓷普遍較為精緻,近代出口較粗的瓷器國外統稱謂「汕頭器」。

中國瓷器從發明到傳播,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及對外友好的交往息息相關,而瓷器的美術工藝史也是中華文明史重要的一部分!

順治胎釉特徵

胎體:

順治瓷器處在明末清初過渡階段,社會政治還不穩定。器型、胎釉、紋飾兩個時代特徵同時交合時間較長。大體上順治器胎體比較厚重,胎質比崇禎時顯得細潤堅硬,潔白,但較笨拙。精品器圈足規整,足多為圓潤。盤類器底少有下凹現象,個別有刮削痕及淺顯旋痕和跳刀痕。粗製器物底足斜削痕顯得草率,多有粘砂;此時雙圈底也有所見。器物圈足,比之明代有顯著演變,由淺矮漸趨高深,至康熙時愈甚。足底多不施釉,甚為光滑。順治瓷器一方面承襲了明末瓷器的某些造型特點,如明代萬曆出現的一種裹矮外高的斜削式寬圈足,順治時仍多沿用,此類圈足修整工藝一直延續到乾隆時期,才逐漸消失。併流行明末已出現的雙圈底足。另一方面又是開拓、摻合了清代民族日常生活使用習慣,是另一個時代風格的開始。順治器型品種少,創新品種也不多,民用瓷相對較多的是神佛前供器。

釉面:

順治時期的釉面多為青白色,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見。一些琢器釉面因為較厚,常使淡色青花紋飾顯得模糊不清,器物外壁釉色卵青;盤、碗類底部近足處,呈黃褐色。明代以來在器口施醬黃釉的「黃釉口」特徵。在順治瓷器上更為突出,也是順治瓷器重要特徵。其他特徵也佔有一定比例。

圖案紋飾:

繪畫筆紋雋秀,內容新穎。晚明豪放的風格依稀可見。流行的紋飾有芭蕉麒麟、洞口花卉、人物故事、斑片雲紋、三現雲龍、樹葉、竹石、朶雲、倒垂蓮瓣紋,荷蘭鬱金香紋飾等,邊飾有蕉葉。畫中題詞亦很流行。題順治年款和干支款的器物雖有所見,但稀少。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點擊文章上面的收藏大視野關注本公眾號,也可以轉發至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看到!小編將繼續努力貢獻更優質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大視野 的精彩文章:

洪武瓷器——「單調」的青花瓷,濃濃的生活氣息!
宣德瓷器——凝重渾厚、品種繁多、明代之冠!
永樂瓷器分析——多彩瓷器的輝煌時代!
元青花瓷的器型紋飾及胎釉特徵!

TAG:收藏大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