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是如何表現的

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是如何表現的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楚國沛縣。

劉太公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

這一年秦滅西周國,距離秦滅東周國還有八年(參見「東西周分治」)。

在我們的印象中,東周與西漢是兩個不搭界的時代,但是掐指一算,從東周國滅亡的公元前249年,到西漢建立的公元前202年,不過只有47年,一代人的時間。

在這一代人的時間裡,中華大地發生了許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跌宕起伏的故事。

東周國滅亡的時候,劉季已經八歲(虛歲),能夠記事了。那麼他可能記得這些: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

六王畢,四海一。帝國時代到來,新的上層建築與夏商的方國制、周朝的封建制都截然不同,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又使這種變化顯得太過突然。面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人轉變過來,有的人轉變不過來,還有的人半新半舊。

信陵君魏無忌去世於公元前243年,那時候劉季還是個十二三歲的熱血青年,他在信陵君生前的最後日子裡前往投奔。但那時信陵君已心灰意冷,劉季自己也是個無名小卒,所以他並沒有見到心中的偶像。不死心的他加入了信陵君的外圍粉絲團,拉他入團的人叫張耳,張大哥帶著他們吃喝玩樂裘馬輕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大梁花」。

這可能是劉季最快樂的日子,後來信陵君死了,秦國的戰爭機器也全面開動,他只好滾回沛縣老家。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時候,劉季已經三十六歲了,歲月蹉跎,他不僅一事無成,還是個單身狗。不久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大他一歲的蕭何。

沛縣原屬宋國,公元前286年齊滅宋,兩年後五國伐齊,沛縣歸屬楚國,此距秦滅楚也不過61年。對於劉季蕭何來說,楚國算不上是祖國,而且他們也不是貴族,楚國滅亡並非壞事,因為貴族的時代結束了,平民才有上位的機會。蕭何雖然年紀大,卻是轉變最快最徹底的一個人,所以拿年齡作借口都是在耍流氓。

蕭何因為文筆出色成為大秦帝國的基層官吏,擔任沛縣的主吏掾,主管人事工作。為了方便開展工作,他跟劉季這種地面上的人物來往不少,關係走得很近,還經常給劉季擦屁股。劉季受他影響,覺得也應該謀個一官半職,就參加了基層公務員考試,出任泗水亭長,按級別相當於現在的鄉長。

這樣蕭秘書和劉鄉長既是朋友又是同事,稱得上是老鐵,老鐵自然要夠意思。當時秦始皇正大興土木,徵發天下民夫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修長城、修皇陵、修阿房宮,劉鄉長肩負起了押解民夫的光榮任務。同事們湊錢為劉季餞行,其他人都送了三百錢,只有蕭何送了五百錢,後來這多出來的二百錢換來了二千戶食邑。

蕭秘書表現出色,被監察各郡的御史注意到了,舉薦他擔任泗水郡的卒史,年終績效考核又得了第一。御史大喜,準備進一步舉薦蕭何到中央工作,但蕭何或者是缺乏認同,或者純粹是吃不慣羊肉泡饃,堅決推辭掉了。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他不必成為大秦帝國的陪葬品,何況未來的天子就在自己身邊。

在基層的工作經歷,使得他們能夠近距離接觸帝國運行的奧秘,充分了解到新制度的長處,當然,也有短處。這個短處也是大秦帝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嚴刑峻法、焚書坑儒、文化衝突這些細枝末葉的東西,而是不受制約的皇權汲取能力太強,竭澤而漁。

皇權的強大體現在各個方面,壯觀的儀仗是最直觀的一種。當劉鄉長往來咸陽期間,有幸見過一次,讓他這個窮鄉僻壤的老吊絲居然有了「皇上摸得我摸不得」的感慨。他一次又一次地往咸陽押解民夫,始皇帝駕崩後也沒有停止,眼看縣裡的青壯年越來越少,民夫們醒悟了,到了咸陽也是九死一生,而劉季也醒悟了,為這樣的朝廷賣命不值得。於是他被逼上芒碭山,舉旗造反,他反的不是帝制,反的是暴政。

蕭何作為能吏也清楚地知道這些,所以在改了大名的劉邦率軍入咸陽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故秦的圖書典籍、律令文書。這是當時最先進的管理軟體,也是劉邦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後來劉邦分封功臣時那一番「功狗功人」的說辭,並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有意壓制武將,而是真正體會到了帝國制度的威力。

史載韓信是平民出身,但是他的做派卻不像平民。家裡窮得揭不開鍋,卻一不做官,二不營生,經常在別人家混吃混喝,招人討厭。他曾經在一位亭長家裡蹭飯,一蹭就是幾個月,亭長老婆看見他就煩,有一天她一大早就起來做飯,然後在裡屋吃完了。韓信睡到太陽曬屁股,起來一看,飯都沒了,氣鼓鼓的走了。

假如這位亭長是劉邦的話,韓信早就成為核心團隊成員,功成名就了,但是人生際遇就是這麼微妙。他沒有辦法,就去河邊釣魚(請注意這個動作),大概是想學姜太公直鉤釣人,但他沒有遇見周文王,反而遇見一位洗衣服的老婦人,老婦人稱呼他為「王孫」。這個稱呼非常可疑,老婦人有可能知道他的底細,是沒落貴族的後裔,也可能看到他隨身帶著一把劍,懷疑他的身份。

你是否想起那個彈鋏長歌的馮諼,他也是隨身帶著一把劍,還沒事唱唱搖滾發發牢騷。韓信即使不是沒落貴族的後裔,也是馮諼式的狂士,帶著鮮明的舊時代烙印。狂士不拘小節,所謀者大,他忍受胯下之辱,無非是不想跟市井無賴一般見識。但是這個時代並不歡迎狂士,即使是以恢宏大度著稱的劉邦也認為他不堪大用,最後還是在蕭何、夏侯嬰的多次推薦下,以傳統的封拜大將的方式一步登天,那些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將領當然看他不順眼。

以往人們都注重研究韓信的軍事表現,卻很少注意到他的政治傾向,他其實是熱衷於恢復封建制的。在漢中對策時,他向劉邦建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雖然張良也說過類似的話,但是從史實來看,韓信所主張的可不是權宜之計,而且這個「功臣」也包括他自己。

在破魏滅趙以後,韓信又建議立張耳為趙王,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以鎮撫其國」,人物是精心挑選的,張耳張大哥,劉邦沒得說。我們還原一下歷史場景,可能這個時候韓信已經動起了小心思,只是劉邦還沒有識破。所以韓信滅齊後,請示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與楚國接壤,不設立一個王來鎮撫,局勢難以穩定。請允許我暫代齊王。」劉邦聽後勃然大怒,假如他早有察覺,可能就會淡定得多。

筆者一直在思考,韓信橫掃河北,為什麼不做魏王、燕王、代王,偏偏要做齊王?有人說他野心膨脹,可是當項羽派人遊說韓信時,他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可見其實他對劉邦並無二心,那又如何解釋這個問題呢?仔細想想,齊國最早是姜太公的封國,作為兵家人物,韓信怎麼能不追慕這位祖師爺呢?

這位兵仙的思維方式可能還停留在文武昌發的時代,君王禮賢下士,同車共載,解衣推食,列土封疆,想想還有些小激動呢。然而這是一個家國天下一體的時代,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韓信的結局當然是劉邦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但從思想根源來看,其實禍根早已種下。

張良是老牌貴族,他的祖父張開地先後輔佐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三代君主,父親張平輔佐韓釐王、韓悼惠王,號稱「五世相韓」。秦首滅韓,背負國讎家恨的張良,自然不可能淡定,他選擇了古代俠士的復仇方式——行刺。

於是在黃河邊的博浪沙,同樣看見始皇帝儀仗的張良,全然沒有羨慕之心,只有仇恨。他指揮一名膀大腰圓的大力士,舉著一個沉重的大鐵椎,向車隊衝去,可衝到近前,他們傻眼了,好幾輛馬車長得一模一樣。大力士只好隨機打擊,結果可想而知,始皇帝毫髮無損,張良落荒而逃。

這場如同兒戲的行動,使張良產生了第一次轉變,他後來對此事閉口不談,也許覺得當年的自己很可笑吧。張良亡命下邳,遇到了黃石公,這個玄幻的故事筆者是不怎麼信的,或許這只是張良的一個夢。夢醒之後,他開始研習兵法,要靠組織的力量復仇,也確實拉起一支百餘人的隊伍。

但是業務能力和領導能力並沒有直接關係,張良不是領導型人才,因此在陳勝起義後,他前往投奔自立為楚王的景駒。在途經留縣時,他意外遇到了前往項梁處求援的劉邦,兩人畢竟都做過「俠客」,一見如故。但也僅僅是一見如故而已,張良一同去見了項梁,力勸立韓公子安為韓王,他的目標還是要恢復韓國。

當然為了朋友之誼,張良在基本收復韓國故土之後,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跟隨劉邦入關。在此期間,張良勸劉邦夾起尾巴做人,幫他在鴻門宴脫險,送他入主漢中巴蜀,仁至義盡之後,起身返回韓國。但是項羽並沒有如約立公子安為韓王,反而還殺了他,這是張良的第二次轉變,痛定思痛,他超越了對項羽的私仇,對封建制進行了深刻反思。

遙想西周初年,分封也是建立在周天子絕對軍事優勢的基礎上的,而且封國的八成以上也是姬姓自家人,所謂的功臣和先代貴族真沒幾個。時過境遷,所謂的分封制已經剩下一個空殼,早已失去了實質內容。誰會真心分封跟自己沒什麼血緣關係的六國貴族,六國貴族又有誰會真心服從霸主或者天子呢?

筆者這麼說是有事實依據的,後來劉邦又封韓王信,張良沒有一點反應。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貴族,張良急忙勸阻,連問劉邦七個問題,這是古人的常用句式,其實就一個中心思想,沒有實力別充大哥。與其便宜這些毫不相干的人,還不如把土地封給有功之人,主要是三個人,英布、彭越、韓信。想必劉邦聽完他的話一定很驚訝,這是張先生你說的話嗎?但他與張良素有默契,很快就明白過來了。

張良從此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出謀劃策,礙於貴族的面子,他的計謀以陽謀為主,而下三濫的陰謀主要由陳平代勞。除了……鴻溝之約後勸劉邦斬草除根,至此,他在行動上已經放棄了自己曾經堅持的東西。然而殘存的君子之風,還是促使他在建漢之後淡泊名利遠離是非,他給兒子取了個春秋戰國時代貴族的常用名「辟疆」,「辟疆」和「開地」是一個意思,也許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懷念那箇舊時代吧。

甚至劉邦也是,他在做皇帝後,每次經過大梁,都會祭拜信陵君墓,他想起那天夕陽下的奔跑,那是他逝去的青春。

還有那些前有狼後有虎的異姓諸侯王們,紛紛死於非命;那些膏鋒鍔填溝壑的士卒百姓們,終究化作塵埃。沒有人會在乎這些,在歷史的車輪面前,我們都是螳臂當車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另眼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伴君如伴虎:漢武帝的丞相們

TAG:另眼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