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豪這樣說盆景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山水畫興起,當時名畫家宗炳遍畫平生經歷過的山水,張於一室,以供臥遊,並寫下《畫山水序》,序中說:「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回。」
這種對「咫尺千里」和「小中見大」的體會,使藝術家產生了創作的熱情,既能促使他把山水樹石縮在絹素上成為山水畫,也可啟發他縮入盆盎成為盆景,可以足不出戶,高枕臥遊。
文人、士大夫也以製作盆景為樂。馮贄《記事珠》中雲:
「王維以黃瓷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
詩人白居易則用美好詩句描繪山水盆景的景色,詩曰:
煙翠三秋色,波濤萬香痕。
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
風氣通岩穴,苔文護洞門。
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
宋人王十朋在《岩松記》里描繪松樹盆景更為詳盡,
「友人有以岩松至梅溪者,異質叢生,根銜拳石茂焉,非枯森焉,非喬柏葉,松身氣象聳焉,藏參天覆地之意於盈握間,亦草木之英奇者。余頗愛之,植以瓦盤,置之小室。……」
清初劉鑾曾在《五石瓠》里記述盆景時說:
「今人以盆盎間樹石為玩物,長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約之,或膚寸而結果實,或咫尺而蓄魚蟲,概標盆景,想亦始自平泉、艮岳矣。」
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錄》怪石辨中說:
「石小而起峰。崖岫聳秀,嶔嵌之狀,可登几案觀玩,亦奇物也」。
蘇東坡詩曰:
夢時良是覺時非,汲水埋盆故自痴,
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嵋。
秋風與作煙雲意,曉日令涵草木姿。
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
蘇東坡不僅親自製作盆景,並對入畫的盆景加以吟詠:
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
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
試觀煙雲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
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
陸遊在《菖蒲》詩中對山水盆景也作了細緻描述和讚美。
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
根盤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
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高僧韞上人,雲遊四方,出入名山大川之間,製作盆景取法自然,饒有畫意,擅長作「些子景」,「些子」就是小的意思。
元末回族詩人丁鶴年有《為平江韞上人賦些子景》詩句,詩曰:
尺樹盆池曲檻前,老禪清興擬林泉。
氣吞渤澥波盈掏,勢壓崆峒石一拳。
彷彿煙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壺天。
旁人莫訝胸襟隘,毫髮從來立大千。
律詩總結韞上人製作盆景受山水畫理影響,具備「小中見大」的特色,這對元以後製作盆景和衡量標準產生深遠影響。
明·屠隆著《考槃餘事》,在盆玩箋中寫道:「盆景以几案可置者為佳,其次則列之庭榭中物也。」同時很注重畫意,提出以古代諸畫家馬遠、郭熙、劉松年、盛子昭筆下古樹作比的盆景為上品。
「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針毛短簇,結為馬遠之欹斜結曲,郭熙之露頂攫拏,劉松年之偃亞層疊,盛之昭之拖曳軒翥等狀,栽以佳器,槎枒可觀。」並說:「更有一枝兩三梗者,或栽三五案,結為山林排匝,高下參差,更以透漏窈窕奇古石筍,安插得體,置諸庭中。對獨本者,若坐崗陵之巔。與孤松盤桓。對雙本者,似入松林深處,令人六月忘暑。」
屠隆在《考盤餘事》盆玩箋中還首次介紹蟠扎技藝。「至於蟠結,柯干蒼老,束縛盡解,不露做手,多有態若天生。」指出民間通過人為剪扎製作樹木盆景可「多有態若天生。」揚州至今還保存一盆明末檜柏盆景,原為揚州古剎天寧寺遺物,干高二尺,屈曲如虯龍,樹皮僅餘三分之一,蒼龍翹首,頭頂一片應用」一寸三彎」棕法將枝葉蟠扎而成的」雲片,」,枝繁葉茂,清翠欲滴,猶如高山蒼松古柏。又泰州也保存一盆明末崇禎年間的古柏,原系泰興縣季駙馬賞玩的龍針柏盆景,樹本曲折,枝片龍飛風舞。(摘自《中國盆景史》)
范旭榮榆樹
陳燦榮真柏
塗宏銘月橘
邱宏治朴樹
溫金塘真柏
呂平和黃楊木
鄭錦郎榆樹
陳宗興唐楓
周春池羅漢松
鄭祥和蘇鐵
劉貞錄朴樹
范揚欽真柏
邱顯城櫸木
曾金福黑松
陳立培榆樹
史正信唐楓
陳進潼真柏
蔡鴻綺黑松
卓吉村榕樹
蔡世民雀梅
李堯燈黃揚木
陳國勛黑松
王慶隆榕樹
庄加壽榕樹
林潼昭真柏
嶺南盆景公眾號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進入精彩回放
嶺南盆景分享最有價值的盆景文化
盆景投稿:微信lnpj178
書畫交流:微信tyzw178


※珍藏級九里香(二)
※榕樹——前成後得,鎮宅旺財
※嶺南盆景的傳承與創新
※山深多秋意,木葉次第黃
※天下奇樹,九州名果
TAG:嶺南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