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珠穆朗瑪峰上巨大的冰川為人類帶來了什麼?

珠穆朗瑪峰上巨大的冰川為人類帶來了什麼?

珠峰氣候惡劣是人們經常聽說的,可你是否想過,珠峰上巨大的冰川為人類帶來了什麼?當你在冰塔林中為千姿百態的冰幻世界所陶醉時,可曾想到過「第三女神」對人類的恩惠,可曾了解到這座座冰塔和條條冰川正是「第三女神」為人類造就的固體乳汁?

據冰川水文學家測量表明,珠峰南北坡共有冰川600餘條,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冰儲量約達1500億立方米,淡水儲量近1400億立方米。絨布河年流量達到1.54億立方米,其中冰川徑流佔67%左右,是極為寶貴的淡水資源。

珠穆朗瑪峰不僅塑造了奇幻的冰雪世界,而且為人類造就了寶貴的固體水庫———冰川,從而調節著絨布河水的流量,灌溉著成千上萬畝的土地,供養著河流流域的人類和生物。當珠峰地區於春季降水時,海拔5000米以上為低溫降雪,瑞雪堆積在高海拔山谷中,逐漸靠重力壓擠成冰;而在海拔5000米以下有時則為降雨,直接注入絨布河床中向北流去。當春夏高溫乾旱時,農田和牧場急需用水,冰川上的冰雪在高溫下融化成水,涓涓流入絨布河,給農牧業送來了「及時水」。

珠峰地域憑藉特有的高度和地表狀況,經常把從太陽輻射吸收的熱量再傳播四方,溫暖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空氣。人們多年在珠峰東西兩側同緯度的600公里處觀測空氣溫度變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春季,當珠峰附近地區盛行著強烈的西風時,位於其東側600公里處的空氣溫度在海拔6000—10000米的高度平均要比珠峰西側600公里處同高度的空氣溫度高出2℃—3℃。

夏季,當珠峰附近地區轉而盛行東風時,情況完全變了:位於其西側600公里處海拔6000—10000米內空氣溫度反比其東側600公里處的空氣溫度高。也就是說,處於珠峰下風方向的空氣溫度都要比其上風方向的氣溫高。

珠峰地區對大氣加熱狀況的變化可以說明上述現象的原因。

根據珠峰地區的觀測資料,按照氣象學上地面與空氣交換熱量的公式計算可得出,珠峰地區大約50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從春季到夏季各月分別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可達1.5億至2億千瓦,幾乎接近我國長江三峽水庫各月的總發電量。如此巨大的熱量隨風傳向下風方向,可使下風方向600公里內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上空的整層大氣平均每天升溫2℃—3℃。

上面簡單的計算分析說明,至少在春季和夏季,慈祥的「第三女神」時刻在用自己的身軀從太陽輻射中吸收熱量,再去溫暖四周的空氣,讓地球的子孫得到充足的溫暖。多麼可敬可愛的「第三女神」啊!

珠峰雄踞於喜馬拉雅山之上,氣勢雄偉,直聳雲天,遠在100公里之外,人們用肉眼就可看見它那寶塔形的峰體。珠穆朗瑪峰是位慈祥的「第三女神」,多少年來胸懷寬廣的她毫不吝嗇地給了人類無數的恩惠。

珠峰為什麼會「變矮」

眾所周知,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由於處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地帶,每年依然以1厘米的速度「長高」。然而,最近我國科學家卻發現,令人敬畏的世界之巔居然在過去的33年中持續下降,這讓所有的人大吃一驚!

伴隨著測量技術的發展,過去30餘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勇等科學家利用天文、重力、激光測距、GPS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對珠峰的高程值先後進行了5次越來越精確的測量。1992年,科學家所測得的珠峰雪面高程的最終計算值是8849.04米,而1999年第五次觀測的結果則下降為8848.45米。1999年的觀測值和1966年相比少了1.3米,這表明了珠峰「變矮」了遙那麼,珠峰變矮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運動發生了變化,使珠峰長高的勢頭受阻。然而陳俊勇院士在研究中卻發現,印度板塊仍在向北推進,仍然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圍地區強烈變形的主要動力來源。而且珠峰地區在印歐板塊推動下的整體抬升過程中呈波浪式的起伏,上升的速率並不均勻恆定。陳院士得出珠峰地區上升的速率不固定的結論,這恰恰說明了珠峰抬升的趨勢沒變。

既然珠峰依然在緩慢長高,為什麼還會失去1.3米的高度?陳院士認為這應該是珠峰冰雪面變化造成的。他指出,珠峰雪面下降的幅度並不平衡,並且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消長。夏天雪面向下降,冬天大量降雪又使雪面增高,但雪面高度的總體趨勢是下降的。

有的學者認為,冰雪密實是導致珠峰變矮的罪魁禍首。他們指出,「密實化」是指一個積雪轉變為冰層的過程,它有兩種物理機制:一種是在氣溫高的情況下,雪在白天化成水,晚間氣溫降低,再變成冰;另一種就是雪層不斷變厚,底層雪在不斷增加的壓力之下變成冰。如果氣溫升高,雪變成冰的速度就會相當快。但是珠峰峰頂常年溫度都在0℃以下,所以絕對不可能是降雪先融化成水再凍成冰。珠峰頂部積雪的密實過程無疑是第二種密實過程。雖然珠峰頂的積雪不會融化成水,但氣溫升高仍可加速密實化過程,而雪變成冰,厚度是減小的。

其實,「密實化」並不能徹底揭開珠峰「變矮」之謎,因為積雪密實過程中其實還是有很多細節說不清楚的。

至於珠峰上的冰雪層的厚度,專家眾說紛紜,這也讓「密實化」發生作用的具體情況更加撲朔迷離。1975年我國科學家測量珠峰峰頂的雪深是0.92米,可是義大利登山隊用測桿觀測到的雪深數據是2.5米。姚檀棟研究員認為使用這種辦法是不能測得雪的真正厚度的,更不要說冰的厚度了。他提出珠峰頂部冰雪厚度要遠大於2.5米,可能在10米到幾十米之間。珠峰頂部冰雪到底有多厚,仍然無法確定。

有學者指出,珠峰高度變化和全球變暖、溫度升高有關。他們認為,全球變暖引發的密實化加快是珠峰降低的重要因素。康世昌研究員表示,用全球氣候變暖來解釋珠峰冰雪層高度降低代表了正確的研究方向,但是珠峰頂上的雪和冰的厚度到底是多少,峰頂的物質如何損失掉,這些仍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五號 的精彩文章:

人類禁區:加州死亡谷生與死交融的魔力
大西洲的詭異沉淪:大西洲是如何在一天一夜之間就消失了的呢?
瑪雅「葫蘆」創世的傳說
長白山天池水怪——頭比牛頭還大,嘴突,頸長,體碩

TAG:火星五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