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生平簡介,他是怎樣建立蒙古帝國的?
成吉思汗簡介: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聖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謚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成吉思汗重大事迹
公元1206年統一蒙古各部
公元1211年野狐嶺一戰擊敗金朝主力軍【以少勝多】
公元1215年攻取金中都
公元1218年滅西遼
橫掃中亞,重擊花剌子模國
哲別和速不台率軍遠征高加索山諸國以及黑海北岸的欽察草原諸國
公元1227年滅西夏
成吉思汗生平
成吉思汗是蒙古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統一蒙古諸部後於1206年被推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聖武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謚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鬥爭,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將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鬥目標。
前文已經提到,成吉思汗並非只是分封了四大汗國,而是分封了八大汗國(加上次妻生子闊烈堅為九大汗國)歷史界公認蒙古大帝國的分裂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代,那麼成吉思汗時代分封的這些汗國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代處於什麼狀態呢?
先說成吉思汗四大兒子封國中的情況,朮赤汗國最終演變成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在元世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之時,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為了爭取察合台的後裔阿魯忽的支持,忽必烈讓他統治從按台山到阿母河之兀魯思和諸部;上述這兩個汗國與其說是由成吉思汗最初的封國演化而來的,不如說是由後來的宗王鎮戍演變而來的更為貼切。
而窩闊台汗國的情況又如何呢?窩闊台正式繼承成吉思汗成了蒙古大汗,死後汗位傳給兒子貴由。貴由死後,汗位卻落入了成吉思汗另一位兒子拖雷後裔的手中。這時蒙古大汗的繼任人蒙哥是拖雷的兒子,他即位之後鎮壓異己,將窩闊台的分地分成了數塊時塊,分別授與窩闊台的數個後裔,其中,分在葉迷立地區的禾忽是窩闊台汗國的正式繼承人。至元十三年春,禾忽叛亂,失敗後投奔窩台的另一個後裔海都。當初蒙哥汗將窩闊台的封地分成數塊時,海都被分到了海押地區,海都也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公開反叛,接著用武力吞併了大片土地,其中包括整個原屬窩闊台的封地。不過,海都並非是窩闊台封地的直接繼承人。(禾忽才是),因此說,海都所建立汗國與其說是「窩闊台汗國」,還不如是「海都汗國」更為貼切。海都之亂持續了數十年,他的後裔察八兒投降了元朝。汗國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國所瓜分。元朝將所獲得的窩闊台汗國的部分領土併入了嶺北行省中。
成吉思汗的兒子拖雷,他的後裔蒙哥當了蒙古大汗。蒙哥死後,繼承拖雷封地的是他的兄弟阿里不哥,而非元世祖忽必烈。但阿里不哥在與忽必烈爭任蒙古大汗時失敗,投降了忽必烈。阿里不哥所繼承的封地因此也受元朝嶺北行省所管轄。
再說到蒙古東部成吉思汗兄弟封國的情況,成吉思汗的兄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後裔乃顏、糾集了合撤兒的後王勢都兒、合赤溫的後裔哈丹於至元二十四年叛亂。元世祖忽必烈親征,擊敗叛軍,俘獲乃顏,立即處死,勢都兒、哈丹先後投降。後來哈丹再叛,逃竄入高麗,至元二十八年兵敗自殺。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叛王之後,在叛王封地內設置了萬戶府,在東北設置行省進行管轄等措施來削弱藩王的權力。雖然,成吉思汗的四兄弟的家族仍舊封王,但地位已經大不如前,要受到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的節制。
「伊利汗國」被一些人拿來與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並稱為忽必烈時代的「四大汗國」,這個汗國其實並非是成吉思汗分封的。一二五三年蒙哥汗從各支貴族中抽調兵力西征波斯、阿拉伯地區,遣其弟旭烈兀領導,但並沒有將其地授與旭烈兀。蒙哥汗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河爭位,忽必烈為了取得旭必烈的支持,便將阿母河以西的波斯、阿拉伯等地區授其作主,於是伊利汗國便成立了。所以,伊利汗國可以說是由宗王鎮戍演變而來的。
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是元朝時蒙古的「四大汗國」,這種說法與成吉思汗分封四大汗國的說法一樣是不嚴謹的。從反叛元朝的角度來看,「四大汗國」中伊利汗國沒有反叛,反叛的是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但蒙古反叛的汗國又不止這三個,還有「東部諸王」及拖雷兀魯思的繼承者阿里不哥等。就反叛的汗國而言已經遠遠超出了四個汗國的數目。
也許有人認為,之所以有「四大汗國」的說法,是因為這四個汗國不受元朝行省管轄。但實際上,察合台汗國滅亡之後,它的一部分領土是受到元朝嶺北行省管轄的。元文宗至順元年時(公元一三三零年),為了修《經世大典》,曾經將所謂的「察合台汗國」封為篤來帖木兒汗國、「欽察汗國」封為月祖伯汗國、 「伊利汗國」封為阿不賽因汗國。不過,也沒有達到四個汗國的數目,僅僅只是有三個汗國而已。況且,後來元未動亂時,在至元十六年之後雲南的梁王實際上已取代行省獨攬大權。出現了梁王專制,行省秉命的局面,元廷對雲南失去了控制。這樣說來,是否也可以把梁王專制雲南的情況與欽察、察合台、伊利汗國相提並論呢?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元朝從來沒有「四大汗國」的概念。這從元朝封授給諸王的印章爵號可以看出,元世祖忽必烈時確立了六等印章封爵制,六等印章順序依金印獸紐、金印螭紐、金印駝紐、金渡銀印駝紐、金渡銀印龜紐、銀印龜紐。(見《元史》卷一零八《諸王表》,其中,最尊貴和當然是金印獸紐,由於金印獸紐的國邑僅一字,所以又稱之為「一字王」。例如雲南的「梁王」。 忽必烈一朝僅有四人獲得金印獸紐。)而欽察汗國的大汗脫脫在至大元年僅被封為寧肅王,授三等金印駝紐、察合台汗國的大汗察八兒降元後也僅被封為汝寧王,授二等金印螭紐而已。就此而言,這些汗國的汗在元廷的地位並不是最尊貴的。


※元朝皇帝派使者勸降日本,使臣被日本所殺,忽必烈決心滅日本
※文天祥被俘後,忽必烈為什麼一直沒有殺他?原因有二
※忽必烈焦头烂额之际,两个中亚工匠制出一样武器,这才击破襄阳城
※忽必烈不光能征善戰,還發明涮羊肉這類美食!
※忽必烈的雄心壯志,竟然毀在「豆腐渣工程」上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