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畫巨匠林風眠

國畫巨匠林風眠

1977年,林風眠被獲准出國探親,並從此移居香港,直至逝世。在港十幾年,他數度赴巴西探親,重遊了闊別60載的巴黎,先後在日本、法國、香港、台灣辦了個展。香港是國際性的大都會,賣畫方便,信息靈通,閉塞耳目的日子永遠過去了。但他年逾八旬,習慣了安靜生活,不輕易待客,也極少參加社交活動。身邊有義女馮葉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及展覽、賣畫等諸事宜。這是他數十年來最舒心、自由的時期。作畫勤、作品多,被收購、收藏的也多,是這一時期的特色。他在40至70年代的作品,大部分毀於「文革」。到港後,他畫了不少追憶舊作的作品,還是風景、靜物、仕女、花鳥和戲曲人物。新增加的畫題,有基督、修女、夢境、屈原等。總起來看,他重現了呼喚人道、吟頌生命兩大主題,風格更加自如、奔放和強烈。這時期的風景畫,許多是對西湖的回憶。他曾說,在杭州時天天到蘇堤散步,飽看了西湖的景色,並深入在腦海里,但是當時並沒有想畫它。在上海時最多畫的是西湖秋色與春色,嫩柳、小船、瓦房、睡蓮,無限寧靜優美。到香港後,這些景色再次出現在筆下,以秋色為多,金黃色的楓林、青色的山巒,在陽光下燦爛而又凝重。低矮的小屋,在暮色中閃亮的溪水,又與他晚年的鄉思連成一片。另一些風景,墨色濃重,境界晦冥,猶如彤雲密布、夜色初臨或黎明未開之時,在陣陣雷鳴中所望見的山景,雲霧飛動,連山石林木也呈奔騰之勢,與上海時期風景畫的清寂特質大不相同,好像埋藏著的原始生命力爆發了出來,溢於畫幅。林風眠在50年代游過一次黃山,畫了幾十張草圖,心情很激動,但歸來後並沒有專題的黃山創作。70年代末,他忽然畫黃山了。這些黃山圖並沒有表現雲海的縹緲、山峰的青翠、境界的幽深,而是以粗獷的筆觸、熱烈的色彩描寫山間燦爛的晚照,表現出一種痛快淋漓的恢宏氣象。這是老畫家對黃山印象的抒寫,也傳達了他歷經「文革」劫難之後,在新時期新環境所獲得的生命感受。這個時期,仕女畫多了些,大致保持著如詩如夢的一貫性格,但也增加了動勢,變得姿情活潑、妖冶艷麗了。40年代曾畫過的裸女題材重新出現,豐滿的肌體、圓潤的曲線、馬蒂斯和莫底格里阿尼式的姿致,表現出青春生命的嬌鮮與渴望,令人想起畢加索晚年富於性感的人體作品。當然,林風眠單線平塗的裸女,洋溢著東方式的節奏和韻律,和西方人體藝術有很大區別。但無論如何,像林風眠這樣追逐現代情趣、表達生命愛欲的老畫家,在中國是罕見的。古裝人物和戲曲人物也相對增加了。有些還沿著60年代的形跡,捕捉動勢,探索變形,賦予舞台人物以新的感受,如《蘆花盪》里的張飛,《白蛇傳》里的青兒和白素貞,以及《寶蓮燈》中的人物。80年代的《火燒赤壁》,借鑒舞台形象,用平面切割、符號象徵和狂放的直線,以及黑、紅兩色的對比,刻畫出空前強烈的戲劇性場景。畫家對力與美、善與惡、歷史與現實的感受,都收納在悲壯而紛亂的畫面中了。總的說,林風眠50 60年代的舞台人物畫,側重形式探索(如嘗試立體分離的方法等)。晚年的戲曲人物作品,也有形式探索的因素,但主要轉向了精神方面,即借戲曲故事抒發他的情感,表達對善惡的態度。50年代,戲曲人物較多保留著舞台形象與舞台空間特徵:晚年則經常跳出舞台空間與舞台情節,只藉助於舞台化的造型表現畫家的情思與觀念,而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內心世界注入其中。這可說是林風眠對戲曲人物繪畫的一大突破。

1988年前後,林風眠多次以基督、修女為題作畫。水墨著色,方構圖,以黑色的基調,線描退居其次。林風眠早年不信仰基督,也沒有見過關於他晚年入教或信教的記述。為何臨近90歲畫起了宗教題材?一般而論,《基督》應是他的借寫之作,即借這一題材表達他的人生體驗:受難的和在受難中升華自己精神的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文玩古玩國畫字畫 的精彩文章:

油畫作品童話里天使
國畫大家黃山壽山水畫作品賞析
齊白石筆下的蝦兵蟹將
黃胄國畫作品精選
威廉 鮑威爾油畫

TAG:書畫文玩古玩國畫字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