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養生時——健康小知識(素問-四季養生)
春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通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季養生要點
重在養春生之氣,早睡早起,鍛煉身體;調整心態,順應肝木,資生心火;謹防「傷肝」和「夏生寒變」。
春季易發疾病
傷肝:心情鬱悶、急躁易怒、胸脅脹痛、目赤多眥、視物昏花、頭暈目眩、頭痛目痛、筋脈抽搐、肌肉瞤動、四肢震顫、大便干、小便黃赤、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或弦數。
鼽衄:春季多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病證。
俞在頸項:春季風勝傷肝,多在頸項部表現出來,出現頸項強直僵硬、轉動不利、疼痛等。
夏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養生要點
重在養夏長之氣,根據天時,調節睡眠時間;調和情志,避免急躁發怒;合理出汗,獲得天陽資助;逆之傷心,冬至重病。
夏季易發疾病
傷心: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無華、動則多汗出、甚至虛脫,失眠多夢、心虛易驚,尿黃少,舌尖紅,脈細數或細弱。
仲夏善病胸脅:夏季炎熱時節多見心臟疾病。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夏季濕熱盛行時節多見嚴重的腹瀉等脾胃虛寒的病證。
俞在胸脅:夏季熱勝傷心,多在胸脅部表現出來,出現胸前區疼痛、胸脅刺痛等。可參考胸痛、肋痛
現代空調病:人造寒邪侵襲,傷及心肺。
秋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養生要點
重在養秋收之氣,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情緒安定;調節情志,保持肺氣清肅正常;避免悲傷太過及涼燥傷肺。
秋季易發的疾病
傷肺:咳嗽有痰或無痰,或伴有哮喘,氣短無力、面白無華、畏寒肢冷、容易感冒,皮膚乾燥,便干尿少,舌紅少津,脈浮細無力。
善病風瘧:多見寒熱交替出現的風瘧病證。
俞在肩背:秋季涼燥邪勝傷肺,多在肩背部表現出來,出現肩背冷痛、氣喘抬肩等。
冬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養生要點
重在養冬藏之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減少運動,注意保暖,避免出汗過多傷津耗氣;保護腎氣,預防痿厥病證。
冬季易發疾病
傷腎:面部四肢浮腫,腰膝酸軟或疼痛,畏寒怕冷、手足逆冷、性功能低下,記憶力減退,脫髮,小便清長或癃閉,脈沉細或沉弱無力。
善病痹厥:多見肢體關節疼痛的痹證,及手足發涼的寒厥證或手足心熱的熱厥證。
俞在腰股:冬季寒邪勝傷腎,多在腰部和腿部表現出來,出現腰腿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等。
文中所引用文字皆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你與健康小知識中間只差一個雜家歸真
記得關注雜家歸真頭條號,更多健康知識等著你來看。
本文由雜家歸真編輯撰寫,轉載請註明。
以中醫傳統理論基礎為依據,以身體健康、養生為目的,傳播健康知識。大家的分享、轉發和關注是我持續更新的動力。如喜歡請關注,將有體系的持續更新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