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禪之簡史

禪之簡史

一聲棒喝

一個機鋒

一杯清茶

禪之一字,千重面目,萬般風采

每種姿態都妙絕天下

自由活潑、直指人心

狂者、痴者、肅者、靜者

嬉笑怒罵,只是隨機應物

拈花一笑,八風不動,方為禪者氣派

禪意、禪詩、禪茶、禪畫,中國文化已經和「禪」這個字難分難解。然而「禪」何時起源,何時傳入中國?還要從印度說起。

印度瑜伽

梵我合一

「瑜伽」是梵語Yoga的音譯,本意是給牛上軛,引申成為結合、聯結。

「梵」是意指最高的宇宙的本體,是不可超越不可定義,唯一真實的存在。

瑜伽的意義在於,通過靜坐、調息等方式來控制自己的心與意,將自己的小我和宇宙的大我融合,達到「梵我同一」的境界。

婆羅門教里,三大主神中信眾最多的濕婆神就被認為同時也是是瑜伽之神。

經典的三面濕婆像中,右邊恐怖,表示毀滅;左邊和善,表示創造;中間莊嚴,表示瑜伽,是濕婆的本相,通過瑜伽修行,將一切聯結,契證「梵我同一」,獲得創造與毀滅世界的力量。

距今有4000多年濕婆神印章。濕婆雙腿盤起,結跏趺坐、冥想沉思,正是經典瑜伽坐姿。供圖/TPG

瑜伽修行中的結跏趺坐,中國人並不陌生——佛教寺廟裡盤腿而坐的佛陀禪定相,與此十分相似。實際上,人們所熟悉的禪修,追本溯源正式來自於古印度的瑜伽術。

「禪」,是梵語Dhyāna的音譯,漢語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瑜伽修行的高級階段。印度人把禪描述成一種擺脫外界干擾,保持內心平靜的修持。

釋迦摩尼

悟道成佛

佛教創立者,放棄王子之位、離開嬌妻幼子的喬達摩·悉達多,在悟道之前曾經追隨瑜伽大師修行瑜伽禪定,也曾在尼連禪河畔苦行林中,苦行枯坐6年之久,直至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卻仍然無法獲得解脫。

他忽然明白過來,這樣的苦行、訪道不會有任何結果,真正的解脫之道,只存在於自己的心中。

巴基斯坦博物館裡犍陀羅藝術的巔峰之作,世界瑰寶佛陀苦行坐像。《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1期 攝影/張超音

於是他走出苦行林,接受了牧女供奉的乳糜,破了戒律,到菩提樹下敷草而坐,發誓不成正等正覺,寧碎此身,不起此座。

七日後的凌晨,他看到啟明星冉冉升起,終於悟到了宇宙的真理和人生的真相,成就佛道,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

佛教的創立,是對傳統婆羅門教的背反。比如,佛陀拋棄了一味苦行、摧殘身體的做法,認為人生的目的應當是「離苦得樂」。

宇宙萬物的主宰者也不是濕婆、大梵天等等大神,而是每個人自己的心。從這個角度來看,佛陀是個真正的革命者,解放者。

終南山的一名正在打坐靜慮的僧人。攝影/劉曉芳

但是,在具體的修行方式上,佛教沿襲了婆羅門教的一些內容,比如禪修。佛教經典中描述的:兩齒相合、舌抵上顎、以心持心、降服心念的禪修方式,與瑜伽如出一轍。

就這樣,婆羅門教的禪修變成了佛教的禪修,禪修的目的從「梵我合一」變成了得道成佛。佛教認為,成佛有六條最重要的途徑,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

禪修,仍然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式。

達摩祖師

一葦渡江

印度是禪的起源之地,中國則是禪的脫胎換骨、發揚光大之所。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仍是一位南印度高僧,同樣出身皇家的菩提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於南北朝時期從印度航海來到中國,他在廣州登岸,然後北上金陵,面見弘揚佛法的梁武帝。

少林寺達摩像 攝影/和來貴

其時,梁朝經過改革和勵精圖治,正是國力鼎盛,繁榮富庶。篤信佛法的梁武帝,更是已然第一次捨身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簡直就是高僧傳道最好的時機和地方。

然而,當時南朝的佛教重視講義理,也就是言論和文章的明確邏輯,與達摩的禪宗重坐禪,提倡「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不太合拍。

梁武帝一見達摩,非常高興地問他:「朕繼位以來,營造佛寺,譯寫經書,度人出家無數,功德、福報一定很大吧?」

沒想到,達摩當頭澆了他一盆冷水:「這些都只是小功德。真正的功德,是自心的清凈、證悟,別無所求。」梁武帝大為不快,於是這場辯論不歡而散。

達摩認為無法度化這位執著於「有為」的帝王,而長江以南都是蕭衍的地盤,於是只能北上找尋找可以傳播「禪宗」的地方。

相傳,達摩來到長江邊,見江水滔滔、岸邊蘆葦隨風起伏,便隨手摺了一支蘆葦,投於江中,飛身一縱落於其上,悠悠然乘風波浪,向江北而去,梁武帝想追回達摩,然而為時已晚,其人已然飄然而去。這就是著名的「一葦渡江」。

天下第一祖庭少林寺的塔林,有古塔230餘座,是唐代到清代的少林寺歷代高僧之墓。

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面壁枯坐,參禪九年,終日默然,影子都嵌入了石壁,人稱「壁觀婆羅門」。

這種修行法門與當時中國流行的小乘佛法大不相同,實際上「壁觀」修行摒棄了小乘佛教的繁瑣儀式,而達摩僅以四卷《楞伽經》為傳法經典,又簡化了佛教經典的學習。

這樣的佛法更容易為忙碌的士人所接受。就這樣,作為大乘佛教的少林寺在嵩山地區影響力越來越大。

禪宗奠定

明鏡無塵

禪宗在少林奠定,達摩之名傳遍九州大地。僧人慧可慕名前來求法,在大雪裡站了一夜,積雪沒膝。

達摩卻不為所動,冷言道:「佛法是無上正覺,需要長久的刻苦精進,不是下一點小功夫就能求得的。」慧可為表其志,一刀砍掉了自己的左臂,供奉在達摩面前。達摩見他為了求法能捨棄形骸,知道他是大根器之人,便向他傳授了禪法。

這便是著名的禪宗二祖慧可斷臂求法的故事。中國禪宗的從此再經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直傳承到六祖慧能,開枝散葉。

日本禪僧雪舟(1420-1506)所繪的《慧可斷臂圖》 供圖/FOTOE

然而外來宗教想要真正深入人心還缺乏一個極其重要的一點,「本地化」改革,也就是禪的「老莊化」、「玄學化」——用玄學的水灌溉禪的種子,將印度禪改革成中華禪。

聽起來很容易,這場改革卻足足持續了數百年時間,直到唐宋時期才宣告完成。這個「改革派」的標誌性人物,非唐代的六祖慧能大師莫屬。

慧能的傳奇經歷,在唯一一部由中國人撰寫的佛教典籍——《六祖壇經》里有生動的記述。

為了選擇接班人,五祖弘忍命眾弟子各寫一首偈子。大師兄神秀知識淵博、勤學苦修,提筆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南宋梁楷的《六祖斫竹圖》。六祖慧能原為樵夫,開悟後仍不失本心。經他改造的禪宗,少了打坐冥思、鑽研佛經的枯寂,而是充滿了真實、自然的生活意趣。這樣一來,禪完全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供圖/木子樺

他說,人的心性本像一面鏡子,但是很容易被種種妄想、慾念染污。所以,出家人要勤於修身、摒除妄念,保持心性清凈、光明。通過長期的磨鍊,這面鏡子就能照見佛的智慧。此偈一出,眾師弟紛紛嘆服。

不料,在後廚碓房裡踏碓的慧能也作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認為,自性本就是清凈的,那麼也就不需要向外求索。

此偈意境超絕,石破天驚,竟勝過了大師兄神秀,弘忍因此為慧能講法,並將衣缽傳給他。

按照慧能的理想,修禪不需要刻意修身、漸修積累,因為眾生的自性里本就已經具足佛的智慧,只是被妄念所迷,不得顯現。只要離卻妄念,真心呈露,就可以頓現真如,直了成佛。這就是「見性成佛」的頓悟禪。

它的特點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勢如破竹、一悟到底,而不必鑽研浩如煙海的佛經和複雜的修法,甚至在普通的日常勞作中也能修禪。因此,不論男女、貧富、學問高低,都可以頓悟成佛。這是思維上的一小步,卻是禪宗史上的一大步。

慧能的故事廣為流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慧能才是中國禪的真正創始人。

一花五葉

不拘一格

為了躲避眾多僧人對衣缽的爭奪,慧能輾轉南下逃到了廣東一帶。所以,他的禪法被稱為「南宗」,而「北宗」神秀,曾數次被皇帝迎請進宮說法,時人稱之為「兩京(長安、洛陽)法主,三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國師」,盛極一時。

但歷史的天平最終還是傾向了慧能大師,他的弟子神會用破除偶像的「頓悟」,向北宗繁瑣的「漸修」發起了挑戰,晚唐時期北宗人才凋零,南宗全勝。

禪宗法脈:一花開五葉。據《壇經》記載,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作傳法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他預見到了,他從天竺帶來的傳佛心印之法,將在中土開出五個花瓣。果然,禪宗在六祖慧能之後發展出了溈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五個流派。加上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五宗七家,盛況空前。

不過,這樣一種不信天、不信地、不信一切神佛鬼怪的革命精神,任由發展到了極致,可想而知會是怎樣的一種「無法無天」的境地。晚唐五代以後,禪宗就颳起了一股火辣的「呵佛罵祖」之風。

唐末的丹霞天然禪師曾說「佛之一字,永不喜聞」,他還把佛像劈成木柴烤火。比他稍晚的大禪師趙州和尚也說過「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念佛一聲,漱口三日」。

唐末五代時期的雲門文偃禪師說得更絕,有人問他什麼是佛,他答道「乾屎橛」(即廁籌)。傳說佛陀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文偃禪師放話說:「老僧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

當然,這些禪師不是真的輕侮佛法,而是為了破除人們心中對偶像、教條的迷信和執著,展現一個禪者徹底的解脫、心無掛礙。

如果執著於公案的表面,將「酒肉穿腸過」、「隨心所欲」演繹得五花八門,卻忘了「佛祖心中留」、「不逾矩」的內在真意,這樣就失去了公案的應有之義。

五宗皆繼承六祖慧能的頓悟禪而來,而傳道授業、接引學人的方法各有不同。

溈仰善用溫和的暗示或勸誡手法;

臨濟則單刀直入,機鋒峻烈,全機大用,棒喝齊施;

曹洞溫和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精耕細作;

雲門隻言片語,無盡鋒芒,孤危聳峻,令人費解;

法眼往往根據學人的機宜,對病施藥,量體裁衣。

溈仰、法眼、雲門在宋代以後皆失傳,只有峻烈的臨濟和婉轉的曹洞延續至今,似一個嚴父、一個慈母,一個將軍、一個士民。不過,經殊途而得道後,又何需拘泥於入門的形式?

禪是如此的透徹,甚至有些超前,到了今天仍毫不過時。

如今,禪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在哲學、藝術乃至搖滾樂、工業設計中都可以找到禪的精神。禪史的長河,還將奔流不息。

—— 本文整理編輯自《中華遺產》2017年06期 ——

撰文/楊逸之 供圖/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陳偉峰 圖片編輯/朱浩

你喜歡禪宗的境界嗎?

精選內容 別錯過

400mm攻防|華夏大遷徙|中印邊界

全球大遷都|帕米爾高原|東北之殤

紫禁城的風水|貝加爾湖

你的中國星座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地理知識 吃豆腐有理
古人內衣透露的風情
中國古代水利的智慧
作品徵集-秩序
視角|我們身邊的秋色|作品集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