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利小便實大便

中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利小便實大便

中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利小便實大便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利小便實大便」是中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即通過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又叫「開支河」或「分消走泄」。其理論來源於張仲景《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及《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下利氣者,當利小便。」晉代王叔和亦在《脈經》提出:「溏瀉,宜服水銀丸,針關元,利小便。」後世醫家特別是金元時期尤為重視淡滲利小便的治法,如朱丹溪《賓士薈萃》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凡泄瀉之葯,多用淡滲之劑利之。」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泄瀉》更是明確提出:「凡泄瀉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並說:「治瀉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這些便是至今臨床上遵循的「利小便實大便」的理論依據。

中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利小便實大便

湖北中醫藥大學成肇仁教授執教40餘年,精究方術,博覽眾長,學驗俱豐,筆者有幸隨診於旁學習,受益匪淺,今擇錄成老運用此法治療腹瀉驗案兩則,以飧同道。

腸道濕熱

賀某,男,21歲,2012年5月13日初診。自述腹瀉腹痛三天,痛則欲解大便,解後疼痛不能緩解,伴里急後重,肛門灼熱感,舌淡苔白厚,脈滑。此為腸道濕熱內蘊,治宜清利濕熱、緩肝止瀉。

中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利小便實大便

處方: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白芍15克,防風10克,炒白朮12克,廣木香6克,檳榔片10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30克,焦三仙各15克,甘草6克。7劑,水煎服。

患者告知7劑服後,病症痊癒。

按《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例中醫辨證屬濕熱壅遏於陽明大腸,兼肝強脾弱。濕熱壅遏於大腸,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職,腑氣不通,故出現腹痛腹瀉,里急後重,肛門灼熱。苔厚白、脈滑乃濕盛之象。又因脾氣虛弱,肝強太過,脾受肝制,運化不及,升降失常,故出現腹痛腹瀉,痛則欲瀉。正如吳鶴皋所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本證癥狀雖不完全符合傷寒條文,但病機卻一致,故以葛根黃芩黃連湯為主方以清熱止利,佐以痛瀉要方補脾緩肝,緩痛止瀉,再加木香、檳榔片行氣止痛,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健脾利水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焦三仙健脾和胃消食,甘草調和諸葯,全方融經方時方於一體,補瀉兼施,驅邪而不傷正,補益而不斂邪,故藥到病除。

脾胃虛弱

傅某,女,78歲,2012年5月13日初診。

自述腹瀉半年,一日行三至四次,或便溏,或水樣便,伴矢氣多,腹中腸鳴,舌暗紅苔薄白,脈沉細滑。此為脾胃虛弱、水濕內停之象,故治宜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處方:党參15克,山藥30克,炒白朮12克,茯苓15克,炒苡米15克,炒扁豆10克,廣木香6克,防風10克,葛根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30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蒼朮6克,焦三仙各15克。7劑,水煎服。

中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利小便實大便

二診:大便次數已減少,但大便仍偏稀,腹中腸鳴,大便排出欠暢,舌脈同前。守上方加砂仁6克。7劑,水煎服。

三診:大便已正常,患者因還有其他疾病,故仍堅持治療。

按本例中醫辨證屬於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濕內停。脾氣虛弱,清氣不升,運化無權,水谷水濕不化,故大便溏瀉,甚至成水樣便。脾胃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氣機不利,故矢氣多,腹中腸鳴。患者年齡較大,脾胃本虛,故日久不愈。舌脈亦為脾胃虛弱、水濕內停之象。故治宜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處方以參苓白朮散合平胃散加減,參苓白朮散益氣健脾,滲濕止瀉,平胃散燥濕健脾,加木香行氣,防風祛風勝濕,葛根昇陽止瀉。其中,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健脾利水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焦三仙健脾和胃。諸葯配伍,緊守病機,葯證相合,故癥狀消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補肝腎、強筋骨,可用豨薟草!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氣口獨為五臟主」?
一根忍冬藤治療筋骨疼痛濕氣重!
祛風止痛寬筋藤,補中益氣湯治涕流
沒有不傷身的減肥藥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