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原因,長平之戰有何歷史地位?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原因,長平之戰有何歷史地位?

長平之戰是一場戰略上的決戰,參與這次戰爭的是秦國和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不如秦國,加之戰略沒有策劃好,最終在長平之戰中敗了下來,從此秦國越來越強大,所以長平之戰也是一場對歷史發展十分重要的戰役,那麼長平之戰的時間是什麼呢?它在哪裡發生的呢?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結局並不是偶然的。除了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外,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運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軍之所以取勝,在於:首先是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離間計,誘使趙王犯下置將不當的嚴重錯誤;其三是擇人得當,起用富於謀略、驍勇善戰的白起為主將;其四是白起善察戰機,用兵如神,誘敵出擊,然後用正合奇勝的戰法分割包圍趙軍,痛加聚殲;其五是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秦國上下一體動員,及時增援,協調配合,斷敵之援。為白起實施正確的作戰指揮提供了必要的保證。趙國失敗的主因是在戰爭初期,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將大舉進攻摧毀趙國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在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後,倉促應戰。在戰役前期,老將廉頗的戰役指揮上,不和秦軍鋒芒硬拼,但是趙國論國力,和軍事實力來看都弱於秦國,廉頗這樣做只是盡量拖延,打消耗戰,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軍有生力量,迫使長途跋涉至此的秦軍疲憊。但是被秦國離間,被奸臣進讒,還是和趙國本土綜合實力有很大關係。

後期趙國決策層換上了趙括,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但是無論趙國在人數,士兵素質,綜合國力,武器裝備上都弱於秦國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趙國慘敗全軍覆沒的下場。其實當時的情況消耗戰和速戰速決對趙國來說都不太適合,因為兩軍對陣主要還是拼綜合國力。趙國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兩國援趙,反而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之下,派使赴秦僥倖求和,戰和搖擺不定,實乃又一大敗筆。

回望長平之戰,趙軍在軍事上的最終失利,根本原因還是趙國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遠遠落後於秦國。無論是趙王的戰略指導,還是之前廉頗的屢戰屢敗;無論是秦國的反間計,還是趙括的錯誤作戰指導,其背後都根源於綜合國力的強弱對比和軍事力量的優劣異勢。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曆數代有為之君的長期經營和艱苦征戰,統一天下的國家意志已經堅如磐石,舉國動員的戰爭機器和軍事體制已非趙國等其他六國所可抵抗。這段歷史運行的最終結果深刻啟示我們:只有建立在強大綜合國力之上的國家意志才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的。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亡過半,即雙方死亡百萬左右。是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并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就要臨降了。

事實上,作為儒家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史記》作者司馬遷對把「法治」作為立國精神的秦國一向持強烈的「文化對立」立場,所以在著史時有意識通過「長平之戰」的誇大其詞來強化後世對秦國的「殘暴」和「惡政」印象,並為繼之而起的大漢王朝「背書」。另據考,司馬遷六世祖司馬靳曾作為白起副將參與長平之戰,後因秦王猜忌白起而和白起一起被賜死,國讎家恨集於一身,司馬公又怎能不添油加醋以抹黑秦軍「暴行」?因而,深入研究諸如「長平之戰」一樣的所有被歷史煙雲掩蓋的著名戰例,正是現代軍人科學引鑒歷史、汲取古人智慧、探索未來制勝之道的重要使命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揭秘長平之戰的時間地點及歷史意義
撥開迷霧,探索長平之戰背後隱藏的疑點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到底死了多少人?
長平之戰白起為何要對趙軍斬盡殺絕,他到底殺了多少人?
長平之戰中的廉頗和趙括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