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長平之戰的時間地點及歷史意義

揭秘長平之戰的時間地點及歷史意義

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262年,結束的的時間是公元前260年,但是對於這一時間是不準確的,因為長平之戰中存在幾個爭議,時間爭議就是其中一個,之前說的時間只是一種說法,除此之外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260年,經過了半年之後結束,還有一種說法是發生在公元前261年,經歷了21個月,所以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存在爭議的。

雖然發生的具體時間有爭議,但是不管在何時,長平之戰發生的時候中國都處於戰國時期,那時社會上存在多個諸侯國,其中七個最強的組成了戰國七雄,秦國和趙國就位列於其中。戰國七雄為了爭出勝負,彼此之間進行著戰役,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取得了勝利,由此也加快了日後統一中國的進程,那麼長平之戰的地點在哪裡呢?

兩千多年前的一個著名軍事戰例,如果不能回歸它的原始形態,就很有可能會使今天的軍事指揮員形成「理想化」「簡單化」和「程式化」的思維模式:比如一旦我們相信白起竟然敢以5千兵力在局促的戰場空間去穿插分割45萬趙軍,以2.5萬兵力去阻斷40餘萬趙軍退路,這樣的與任何作戰原則都相去甚遠的兵力運用和作戰指導,有可能誤導今天的軍事指揮員定下錯誤的「作戰決心」。

比如《史記》有意神話「戰神」白起的作用,而忽略了秦國最高統帥秦昭王的堅強決心和選將用將之明,忽略了秦軍「銳卒」在「軍功爵位」制度激勵下的戰鬥作風,忽略了以重裝步兵為主的秦軍更適應在多山的上黨地區作戰,更忽略了秦軍擁有關中和巴蜀兩大糧倉,擁有更加高效的後勤運輸(包括水運)系統和人力資源,這樣的結果容易導致未來的戰爭實踐中陷入「押寶於名將」而忽略了軍力的長遠建設和周密的戰爭準備;比如把趙國的失敗單純歸結於「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罔顧趙軍步兵作戰能力的低下以及趙國君主在關鍵時刻受到反間計、臨陣換帥、干預前軍指揮的用人之失和錯誤戰略指導,容易使後人陷入歷史認知過於「簡單化」的窠臼。

對照其他各類史料發現,趙軍主帥趙括其實並非如《史記》所言的只會「紙上談兵」,他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出擊其實基於三個方面的「無奈」:一是趙軍糧餉不足、後勤供應中斷,必須採取速戰速決之策,不主動出擊便是死路一條;二是趙軍最高統帥趙王急於與秦軍決戰,不惜為此臨陣換將,且換趙括為帥的目的就是儘快與秦軍決戰;三是廉頗在戰爭前期屢戰屢敗,當轉為守勢時趙軍又不善於「堅壁」(趙軍自趙武靈王時期建立了長於主動進攻的強大騎兵,但在善於防守和山區作戰的重裝步兵建設方面卻落後於秦國),因此軍心士氣低落。

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由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一國遭受毀滅性打擊,從而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通過長平大戰,秦國殲滅了趙國足夠多的有生力量。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六國弱勢以成,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進程大大的提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撥開迷霧,探索長平之戰背後隱藏的疑點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到底死了多少人?
長平之戰白起為何要對趙軍斬盡殺絕,他到底殺了多少人?
長平之戰中的廉頗和趙括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