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出一上聯做考題,一考生聽完,扭頭就走,結果成了殿試的狀元

乾隆出一上聯做考題,一考生聽完,扭頭就走,結果成了殿試的狀元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舉行的最後一次結束,前後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相對比較公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法。科舉考試總共分為四場,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是最後一場到皇宮參試,由皇帝做主考人,選出其中的第一名,並成為狀元。

大家都知道乾隆也算是個博學多才,喜愛人才的一個人,愛好收藏字畫,吟詩作樂的一位皇帝,而他最偏愛莫過於於對對聯了,所以在一次科舉考試當中,其中有兩人在殿試環節都很不錯,乾隆不知道該選誰做狀元,平常的考卷又分不出他們實力的差距,這讓乾隆很頭疼,乾隆想了想,想到一法子,那就是對對聯,想要以此為考題,說誰能先對出,對的好,就讓誰當狀元。

乾隆出的上聯是,「煙鎖池塘柳」,一位考生聽完,想了想,馬上對乾隆說:「學生才學疏淺,對比出皇帝所出的對聯,學生先行告退,不影響他人。」話音剛落,轉頭就走,而另一位考生還在苦苦思索。等到那位考試快要走出大殿時,乾隆突然哈哈大笑起來。

乾隆叫住那位考生,高興的說道,你回來,這次狀元就是你了,兩考生是一臉懵逼,怎麼,沒做出來也可以當狀元?後來,有人解釋道,其實乾隆皇帝出的「煙鎖池塘柳」這一上聯其中很有韻味,這看似很簡單的上聯,其實包含了金木水火土,這就使這對聯不簡單了。

而那位考生扭頭就走,表明他很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肯定不能在短時間對出一個能讓皇帝滿意的下聯。而乾隆也正是看重了他的這一點,覺得這位考生與他人不同,是個可塑之才,於是便讓這位考生當了狀元。

「煙鎖池塘柳」以五行為偏旁,而且此上聯的意境很妙:在一個幽靜的池塘,有綠柳為伴環繞在一旁,而在旁邊還有一圈似有非有的煙霧在一旁環繞,藏著這美景,幻想一下,難道不是一副美麗的山水畫嗎。紀曉嵐對的下聯是: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你有什麼好下聯嗎?歡迎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清朝皇帝12個,功績卓著的只有五位!除了乾隆、雍正,還有誰?
乾隆六下江南:是因為好大喜功,還是為了尋找生母,物色美女?
大唐與清朝的差別:唐玄宗允許阿拉伯使者不下跪,乾隆卻死磕英使
乾隆覺得父親雍正是失敗者,所以他花光了清朝積蓄,百姓過的很苦
優雅而又不失美觀感的 壁瓶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