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里橋之戰,3萬滿蒙精騎外加27門大炮為何才打死5個英法聯軍?

八里橋之戰,3萬滿蒙精騎外加27門大炮為何才打死5個英法聯軍?

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清朝和英法聯軍都「正視」了對手,拿出了看家的本領和軍隊,在中國的京畿重地,測驗了各自的成色,結果我們都看到了,只是需要補充一些細節。

雙方陸軍在1860年的第一次碰撞,發生在英法聯軍從北塘進攻大沽口路上,即新河之戰。

根據英法聯軍參戰者的記錄,蒙古騎兵頭戴兩條動物尾巴裝飾的帽子,排出了2000米長的人牆。

承受著英軍阿姆斯特朗後膛大炮的轟擊,清軍騎兵仍舊維持著陣線,用火槍還擊(他們裝備有火繩槍,特別喜歡騎馬衝到射程內,下馬對射)。

無法忍受炮火傷亡,開始騎兵衝鋒的清軍,先是攻向英軍第3團,被排槍擊退,又轉向第4旅,還是被擋在陣地前無法寸進,只能撤退。

當8月12日的戰鬥結束後,方圓幾公里的戰場上,到處都是清軍騎兵的屍體,軍官們指著地上強壯的屍體說,他們只是缺乏正當的操練。

此戰,英軍死1人,傷19人。

韓國電影《最終兵器·弓》中清朝初期八旗騎兵的形象,該片雖仍多有瑕疵,但早期滿蒙騎兵的形象描繪比中國的同行都要好。此時的八旗兵紀律殘酷,動輒斬首,其組織性和戰鬥力同樣驚人,羞煞200多年後那些養尊處優的後人們。

清軍的統帥,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面對這樣的戰績,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8月12日的新河之戰,清軍只以2000人迎敵,兵力遠遜於多達8000人的洋兵,而且,在大沽口防區1萬兵馬中,真正的蒙古騎兵只有2000-3000人,其餘多是缺少訓練的綠營新兵和早就廢了的京營兵。

所以,僧格林沁還是憋著勁要給曾經的「世界最強騎兵」找回面子,認為在陸戰中,自己完全沒有必要畏懼遠道而來的英法蠻夷。

在戰爭號令發出之後,整個蒙古草原到處是調動軍隊的傳令兵,哲里木盟馬隊1000,卓索圖盟馬隊2000,昭烏達盟馬隊1000,察哈爾騎兵5000,陸續趕到北京。

9月18日中午,4000名法軍和4000名英軍行進到通州張家灣,在行軍中遭到隱蔽在樹林中的清軍炮火伏擊,隨後,3000名正牌子蒙古騎兵對行進中的聯軍發動了衝鋒。

咱們在抗戰劇里沒少見過類似的橋段,行軍中的鬼子被突然衝殺肉搏的八路「包餃子」。

當代印度建軍節閱兵式上的印度槍騎兵部隊,他們的裝束與當年為英國人南征北戰時變化不大。

騎兵的速度可比步兵快多了,他們騎乘的蒙古馬短距離騎乘速度記錄1600米為2分0.8秒,而英法兩軍的步兵已經裝備了發射米涅彈的前裝線膛步槍(英國恩菲爾德1853式、法國米涅式步槍),極限殺傷距離800米,400米內射中人型靶的命中率不到50%,所以,一般在200米內實施精準射擊,也就是排槍。

當然,後人的統計發現,射擊一般發生在150米範圍內,按照這個距離計算下最短衝鋒時間,蒙古騎兵理論上15秒左右可以衝過步槍火力,到達白刃戰距離。

結果呢,從草原上匆匆調來的蒙古馬沒有聽過如此巨大的聲響和爆炸的火光,在英軍反應迅速的幾百支格里芬火箭轟擊下,互相衝撞,亂作一團,根本就沒摸到敵人的邊。

費恩錫克騎兵團和第一龍騎兵團的432名騎兵發起了反衝鋒,很快逐退了蒙古鐵騎,印度人高興的大喊,中國騎兵就是一群家禽,很難抓到,但是一旦抓到卻是完全無害的。

此戰,英軍死1人,傷17人,法軍只有17人受傷,而清軍傷亡1000餘人。

張家灣之戰,就這樣凄慘地落幕了,也為之後八里橋的悲劇做了預演。

電影《圓明園》中清軍騎兵頂著英法聯軍炮火衝鋒。

1860年9月21日,3萬名大清朝所能搜羅到的,最後的滿洲、蒙古的精銳步騎兵,在八里橋橋頭,排出長達5公里的弧形陣線。

清軍騎兵排成密集隊形,放開馬力賓士而來,除了震耳的馬蹄聲,陣中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包括指揮的聲音,全部服從於軍旗無聲的指揮。

八里橋戰場正面寬度不夠,清軍騎兵都是200-500騎一隊,發動衝鋒,而且他們的主要裝備是火槍和馬刀,而非有可能對付刺刀方陣的長矛。

法軍德拉格朗熱中尉在日記中記錄:

炮火槍彈像打不倒清兵似的,甚至有時衝到我方大炮前三十來米。不過,炮火變得更加密集猛烈,將他們一一打退……

在連續的「自殺式」衝擊之下,儘管清軍往往採取衝進射程以火槍對射的打法,過於凸前的法軍步兵仍幾乎支持不住,幾個陣地竟然讓部分勇敢的清軍官兵沖入,但是肉搏能力渣到極致的清軍騎兵,竟然在近身肉搏中不敵法國人的刺刀,根本沒有形成突破。

英國人的大炮迅速轉向支援,錫克騎兵發動了標準的歐洲式槍騎兵衝鋒,如牆而來的長矛輕而易舉地刺穿了蒙古騎兵的陣列,裝備著左輪手槍和馬刀的英國胸甲騎兵也加入了戰場。

最後,在大炮轟擊下,聯軍步兵排成刺刀陣開始向前推進,戰鬥進入到了最後的階段。在河邊英軍第15旁遮普步兵團在2門榴彈炮配合下,粉碎了大約300-500名身穿黃色馬褂,打著黃色軍旗的清朝皇家禁衛軍反擊。

傍晚的八里橋,當時的新聞版畫。

身穿黃馬褂的清廷皇家禁衛軍排著10幾列縱深的笨拙方陣,扛著火繩槍,頂著英軍的炮火齊步前進,甚至試圖以白刃戰阻擋聯軍,直到法軍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橋做最後的衝鋒,如英國人所贊,「好一場白刃戰」。

曾經被炮火打散又多次重整的八旗禁衛軍在刺刀面前迅速崩潰了,丟失了10門火炮,帝國的首都向侵略者敞開了大門。

在八里橋橋頭,一個身體特別高大的清軍,高舉著科爾沁親王的帥旗,一面黑字杏黃大旗,不斷向各個方向的清軍傳達命令。當戰鬥已經失敗,八旗禁衛軍開始掩護清軍向北京方向撤退時,這個高大的旗手還在那裡傳達著親王最後的命令。

法軍司令蒙托邦將軍都讚歎道,「啊!多英雄的好漢!真希望不要打死他。為何這鬼傢伙不與其他人一起撤走。快給我把他救下來!」幾個士兵衝上去,力圖俘虜他。這時爆炸聲響起,聯軍的炮彈傾瀉在八里橋的石頭橋上,聯軍第12炮兵隊架設起大炮對著大橋橋面進行縱射,響聲陣陣,把橋欄杆的大理石炸得粉碎。那個高大旗手的手臂和帥旗一起飛向了天空。

戰後,法國人巴贊庫爾稱讚說,中國士兵,特別是蒙古士兵,表現勇猛,無可非議。

然而,近代戰爭中只有勇猛是不夠的。

在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騎兵使用的是150斤拉力的強弓,到了皇太極時代,滿蒙騎兵可以使用120斤強弓,就是到了康熙乾隆時代也可以使用90斤拉力硬弓。

而到了咸豐年間,很多接近內地的盟旗已經以耕地為主,而這次徵調的蒙古騎兵實際上都是各個王公手下的農牧民,根本不是脫產的正規軍,這些蒙古人和馬都沒有受過訓練,乘馬上了戰場甚至會因為巨大的爆炸聲而受驚。

同樣,由於蒙古草原長期的和平和喇嘛教的傳播,普通蒙古人的騎射本領已經下降到了驚人的程度,多數牧民只能使用拉力為20-30斤的弱弓,既沒有射程,也沒有穿透力,更加沒有射速。

另一部分「精銳」則因為距離文明更近而改用火槍,欠缺訓練的現實,使得他們馬上肉搏的能力也退化到驚人的程度,因此,當他們面對印度錫克騎兵時,除了憑藉優異的馬術逃跑之外,完全沒有可稱道之處。

被英法聯軍攻克的大沽口炮台炮台,請注意照片中的壕溝和梯子。當法軍向炮台發動白刃衝鋒時,大批聯軍招募來的廣東苦力跳進壕溝里,踩著積水,頭頂梯子搭成人梯供法軍通過,事後,他們得到了1個月工資的獎金作為「英勇行為」的報酬。

至於衝擊歐式軍隊的刺刀方陣,對於清軍騎兵這種大量裝備馬刀、火繩槍、而非超長騎矛的遊騎兵而言,屬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近代歐洲能夠以騎兵突破嚴整步兵方陣的案例,本就寥寥無幾,且多為槍騎兵創造,清軍騎兵無論技術還是裝備,都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戰鬥結束後,聯軍共繳獲27門銅炮,大量火槍、大刀、長矛以及其他武器。另外還有數千個裝得滿滿的箭袋,這些箭此後一連好幾天,都被充作聯軍營地篝火的燃料。

其中,那27門銅炮在戰鬥中一直持續開火,可他們的炮彈沒有一發落在聯軍頭上,都打在了樹梢上。

這部分「精銳炮兵」的表現,其實在之前的俄國駐華使節的筆下已經看到了預兆。

這位使節受邀參加觀摩北京禁旅八旗的大會操,他看到八旗的「精銳炮兵」點放大炮後,炮彈落在了不遠處,作為仲裁的清朝大臣只是看了看,就宣布射擊合格……

另一個笑話來自武器,在戰爭臨近時,咸豐皇帝下令清點八旗的武備,發現武庫中存放著康熙年間製造的鳥槍,經過演放之後,得出結論,這支100多歲的「老爺爺」質量要比咸豐年間新造的火器質量更好……

哪怕是這樣的「精選」火器,聯軍的軍醫也非常喜歡,因為他們發現清軍的鳥槍子彈在打中身穿呢子軍裝的聯軍士兵時,往往只有白光一閃,擦破一點油皮,而不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此戰,英法聯軍傷亡極其輕微,卻打光了幾乎全部的彈藥,只能停下來等待天津運來的補給,而敗退回到北京的僧格林沁,也拒絕再次徵調蒙古騎兵的決戰的「愛國建議」,他經過歷次的戰役之後,已經不再奢望成吉思汗子孫在陸地上的無敵表現了。

輕微到什麼程度呢?

英軍死2人,傷29人,法軍死3人,傷18人。

這種數字讓人看著臉紅,而那些只知道說「清軍英勇奮戰造成侵略者重大傷亡」的「歷史書」,簡直是可笑,可悲,可憐,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們繼續講各種振奮人心的「故事」。

電影《火燒圓明園》截圖,恭親王奕?面見僧格林沁,僧王稱:「不教訓他,他真以為咱們中國無人。」電影里安排的教訓方法就是借摔跤的名義把英國外交官巴夏禮打了一頓。當然這不是歷史,而是1980年代導演的安排,戰場上不爭氣,換別的地方找面子,高明!

圖上這種自我開解的思維方式,今人與古人可謂一脈相承。

有一篇可以拿來測試年齡的中學課文,叫《馮婉貞》,90後恐怕沒學過,不過不要緊,1983年劉曉慶主演的電影《火燒圓明園》里也有這位馮女俠的戲份,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看看。

這篇課文的原標題叫《馮婉貞勝英人於謝庄》。

題中大意是,英法聯軍鬧北京,圓明園旁邊十里有個村子叫謝庄,全村都是獵戶,有位山東來的武林高手名喚馮三保,膝下一女,年方19,人又漂亮武功又好,有點像穆桂英哈。

扯遠了,話說馮三保做了謝庄團練的頭領,正趕上一個英國將官帶著百十名印度兵來襲,馮三寶帶著謝庄的獵戶拿著火槍,你打我我趴下,你打完我打你,很得游擊戰之要領,或者說想像,打得「敵人紛墮如落葉」。

打跑了小隊鬼子,大隊來了怎麼辦?

馮女俠出場,慷慨陳詞:

說是「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咱們武功高強,只要貼了身,一刀一盾,弄不死他們。

馮婉貞說到做到,帶著村裡的武林高手,黑衣短打,手操白刃,到村外林子里埋伏,那林子,伸手不見五指,開玩笑了,這是京郊又不是大興安嶺。

連環畫《謝庄之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出版。

不久後,五六百洋兵帶著大炮來了。馮女俠一馬當先,沖入敵群,在洋兵的刺刀陣中所向披靡。

武林高手們一直貼身纏鬥,讓洋槍沒機會打響,一直殺到晚上,百十名洋兵死在俠客刀下,還把大炮扔下了。

結果是「謝庄遂安」。

聽著提氣不?19歲小女子,堪比長坂坡前趙子龍。

假的!

馮婉貞這個名字,最早出自上海報紙《申報》,1915年3月19日該報《自由談》欄目刊發陸士諤短篇武俠小說《馮婉貞》,正好被《清稗類鈔》的作者徐珂看到了,就收入書中也沒細想就放進了「戰事類」,「稗」是什麼?一種長得很像稻子的草,不過畢竟不是稻,只能做飼料。稗史,取的也是這個意思,多數記錄民間傳說,靠譜不靠譜就得細琢磨了。

琢磨起來也簡單,之前有歷史學家走訪實地,又遍查史料,圓明園周圍20里都沒有一個謝庄,至於北京本地的方誌、人物誌也沒見過這個人。

後世民俗學家很執著,事情對不上也就罷了,起碼找出個人來吧?結果發現在圓明園附近多個村莊都來認領這個「歷史人物」,所謂事迹則是進圓明園殺洋兵,再看洋兵那邊的記錄呢,又看不到這麼一支造成10幾名官兵傷亡的「小部隊」,究竟是當時的歷史變成了幻想,還是後人的幻想變成了「歷史」,就得問利用這種故事給人民「打雞血」的人了。

當然,虛構這樣一個人物也是人們對於反侵略的美好願望,只是這「靠武俠打鬼子」的方針,竟然能堅持100年不變,還真是很值得反思的事。

熱文推薦

從錢學森、鄧稼先、吳文俊,再到黃大年,史書留名的真正巨星,是他們耗盡自己的力量,慢慢挺直了中國的脊樑!

國家的強盛、軍隊的強大,靠的不是鶯歌燕舞,靠的不是花拳繡腿!靠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靠的是無數個如黃大年一樣默默奉獻鑽研的科學家!

他們,才是中國由弱變強的堅強保障和不竭源泉!

所以,請不要等黃大年他們離去後我們才想起致敬!甚至忘了致敬!

更不要讓黃大年他們的奮鬥事迹塵封在在共和國檔案里!

★楚漢相爭:一道岔路口的選擇題

繼位四十六天後,劉邦兵臨城下,子嬰出城投降。秦代滅亡。隨後,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軍隊在項羽的率領下也到來了。

項羽殺掉子嬰。起義軍將領在項羽的主持下瓜分天下,各自稱王。秦代統一的疆土被分裂成十九個諸侯國。其中先入關的劉邦被封為漢王,接收了巴蜀和漢中之地,定都南鄭;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佔據了梁、楚地的九個郡。這就是楚漢相爭的起點,四年後漢王劉邦滅西楚霸王,建立了漢帝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漢學三傑」的那些經典中國史著作
《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申論
世界被搞糊塗了:美國又退群了!這次,中美悄悄換了一下角色
愛上吉爾吉斯斯坦的理由!
國學大師顧頡剛其人其事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