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和日本都不願提起的歷史:曾為明朝效力日本敢死隊

明朝和日本都不願提起的歷史:曾為明朝效力日本敢死隊

不可否認,我們在歷史上屢屢出場的日本兵一向以不怕死、拒絕投降出名,總體來說確實如此,盟軍做過調查,比如在緬甸北部會戰中日軍被俘與陣亡者的比例是142:17166,即1:120。而這142人戰俘,大多數被俘時都已受傷,或者失去知覺。

日軍的「視降如死」,很令西方人不解。在所謂武士道精神洗腦下,對於日本軍人來說,到了絕境時軍人應該用最後一顆子彈自殺,或者沖向敵陣實行自殺式作戰,決不能投降。哪怕是因受傷和失去知覺成了俘虜,他作為日本的名譽就喪失了,他就是一個「比死還不如的人」。

但這並不代表日軍就是鐵板一塊,投降的日本兵大有人在。其實,早在明代,明軍中就有投降的日本兵了,而且,是作為戰鬥力強悍的「敢死隊」出現,為大明抵禦北虜(蒙古人)浴血邊疆。

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記載:「丙戌、丁亥間,顧沖庵養謙撫遼左,俘得海上零倭數十,皆貸命以實行伍。私念大虜目未識島夷,可以奇勝之。一日,報虜騎入犯,命諸倭仍故裝匿中軍,候戰酣時,忽執刀跳躍齊出,虜驚未定,則霜刃及馬足,皆踣仆就戮,余騎逬散。顧因以奏功。他日虜再入,復命如前法赴斗,遂無一人還者。蓋虜奴知其技止此,已先為備矣。」

這裡記載的是萬曆十四年(1586)、十五年(1587)的事。遼東巡撫顧養謙曾抓到零星的倭寇俘虜,把他們編入軍中。在對抗蒙古人進犯時,把日本兵藏匿在中軍,戰鬥正酣時,日本兵突然跳躍而出,用鋒利的日本刀砍斷蒙古騎兵馬腿,導致蒙古人死傷慘重,戰敗而逃。但是到了下一次,明軍再如法炮製卻不靈了,因為蒙古人已有防備,激戰後日本兵全部陣亡。

無獨有偶,萬曆年間的著名兵器專家趙士禎在《神器譜》里,也記載過一段日本兵大戰蒙古人的故事:「前歲遼左降倭二十餘人,用銃殺虜數十。次日再出,虜覺其無應援,蜂擁而來,損傷強半。」

這裡說的「銃」,就是日本人說的「鐵炮」,明軍稱為「鳥銃」,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火繩槍。火繩槍的優點是精準而威力大的遠射,缺點則是要先點燃火繩,發射一顆鉛丸比較費時。遼東的二十餘名「降倭」,憑藉犀利的鳥銃一度射殺蒙古騎兵數十人,但第二天再戰,蒙古人察覺到「降倭」只是孤軍作戰,缺乏掩護後援,於是蜂擁而上,乘火繩槍射擊的間隙,打死了大部分降倭。

那麼,這些擁有火繩槍作戰技能的「降倭」是打哪裡來的呢?

當時明朝大將李如松率軍援朝,軍中一度擁有大量的日本降兵。遼東經略宋應昌在《經略復國要編》里記載,僅萬曆二十年(1592)夏兩個月里,向明軍投降的日本兵就達到150名之多,而到了兩軍停戰期間,不堪忍受惡劣生活條件的投降、逃亡日兵,數量更增。《明神宗實錄》里記載,朝廷在當年八月下旨給李如松,對降兵進行了大規模整編,解押到薊鎮84名,解押京師20名,其餘分散到宣、大兩鎮,用於抵禦北虜(蒙古人)。為什麼要解押到遠方?很簡單,朝廷擔心倭心難測,再生反覆,自然是調得越遠越好。

不過,明軍將領方面還是有私下收編日本降兵的,猛將劉綎是其中的大戶。

劉綎,江西南昌人,他是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抗倭名將劉顯的兒子,從小就隨同父親南征北戰,萬曆朝鮮戰爭前,他鎮守四川,在與緬甸和西南少數民族的作戰中戰功卓著。中日正史都選擇性遺忘的歷史:明軍中的日本降兵敢死隊

明代中晚期,劉綎可算第一猛將。據《明史》記載,他力大無比,能單手托起一張放滿酒菜的八仙桌;擅使大刀,所用鑌鐵大刀重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萬曆朝鮮戰爭的停戰期間,曾發生了一段軼事:劉綎設下「鴻門宴」圈套,準備擒拿日軍主將小西行長,不料被軍中的一個「倭千總」逃出告密,導致功虧一簣。

明代的千總是統率500-1000名士兵的下級軍官,這個「倭千總」統率的就是日本降兵。那麼,大致可以推斷出,劉綎營中至少約有數百名日本兵。這批日本兵跟隨劉綎在朝鮮作戰,戰後也一直跟隨劉綎,參加過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此後,長期在四川戍守。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的朝鮮,對於明軍收編日本降兵一事,朝鮮人非常不滿。朝鮮《宣祖實錄》上曾記載過,朝鮮方面無意中發現劉綎軍中暗藏一名日本兵,很憤怒,但又不敢得罪「天將」,不得已只能請求劉綎將該日本兵「驅出城外」,並勸「痛為禁絕」。

橫遭日軍侵略差點亡國的朝鮮人深恨日本兵不難理解,但對於明朝將領來說,作戰勇悍、鳥銃技術純熟的日本兵絕對是精兵。特別是劉綎,只要士兵能打仗肯拚命,管你是哪國人,他是毫無忌諱的。事實上,劉綎部下不但有日本兵,還有暹羅兵、天竺兵、黑人兵,完全是一支多國部隊。(劉綎的故事在後面的萬曆朝鮮戰爭章節里詳細說)

劉綎一生打了很多仗,明史稱「綎於諸將中最驍勇。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裸,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他長年戍守西南,是典型獨霸一方的地方悍將,劉綎的部隊特點是:自成部屬,厚待士卒,所以部下皆能死戰。這些投降的日本兵自己也明白,今生回不去家鄉了,加上劉綎對部下向來厚待有加,索性死心塌地效忠劉綎,在他們眼裡,劉綎和日本的大名也沒多少區別。

這些日本兵的最終命運怎樣?

公元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戰役中,明軍十餘萬主力被後金擊敗,劉綎等大將陣亡,舉朝震驚。這時有個遼東參謀想起了原劉綎部下的日本兵,他上疏朝廷建議把遠在西南的這支精兵調來前線打仗:「蜀鎮遠營之降倭銃手五百,乃先都督綎之舊人……且川兵切故主之仇,意氣有特奮者,則義勇足用矣。」

在中國和日本的正史中,很難見到記載日本降倭的文字,只有在明代的私家編撰、文人回憶等野史筆記中才能尋到零星的記載。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無從知道朝廷是否把這五百名日本兵調到了遼東。剩餘的日本兵為了大明血灑沙場?還是老死村野?只能留給後人遐想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語說史 的精彩文章:

難為世人皆知歷史:被秦國步兵光輝掩蓋的秦國海軍
20個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小秘密,不說沒人知道
他本是一代聖賢名相,卻被一些後世人誤為亂臣賊子
「文王吐子」典故探秘,歷史上西伯侯姬昌真的吃了自己兒子肉嗎
他一度被錯認為是歷史人物,其實卻不過是活在神話傳說中的神仙

TAG:未語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