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一個國家為與唐朝世代友好,參照杜甫的一首詩把國名都給改了

古代一個國家為與唐朝世代友好,參照杜甫的一首詩把國名都給改了

本文作者:納蘭春蠶

杜甫的國際影響力到底有多大?早在1200年前,杜甫就已經「火」到國外去了!唐朝的一個鄰國,在安史之亂時期出兵幫助唐朝收復長安,杜甫為此寫下一首歌頌兩國友誼的詩篇。在杜甫死後的半個世紀,這個鄰國為了表示與唐朝世代友好,參照杜甫當年的那首詩,把國名都給改了。

唐·杜甫《義鶻行》:陰崖有蒼鷹,養子黑柏顛。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雄飛遠求食,雌者鳴辛酸。力強不可制,黃口無半存。其父從西歸,翻身入長煙。斯須領健鶻,痛憤寄所宣。鬥上捩孤影,噭哮來九天。修鱗脫遠枝,巨顙坼老拳。高空得蹭蹬,短草辭蜿蜒。折尾能一掉,飽腸皆已穿。生雖滅眾雛,死亦垂千年。物情有報復,快意貴目前。茲實鷙鳥最,急難心炯然。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賢。近經潏水湄,此事樵夫傳。飄蕭覺素髮,凜欲沖儒冠。人生許與分,只在顧盼間。聊為義鶻行,用激壯士肝!

《義鶻行》是一首影射時事的寓言之作,「蒼鷹」比喻唐朝統治者,「白蛇」比喻安祿山,「義鶻」則比喻援助唐朝的回紇義軍。南宋學者蔡夢弼最早提出了這種說法,可惜未被後世注家所認同,其理由僅因「回鶻」這個名稱是在唐憲宗元和四年(809)才首次出現。據《舊唐書·回紇列傳》載:「元和四年,……可汗遣使改為回鶻,義取迴旋輕捷如鶻也。」

雖然「回鶻」之名在元和四年(809)才被官方確認,但並不意味著必發端於此,或許民間早有這種俗稱,只是未得到官方認可而已。將回紇比喻為「鶻」極可能就是杜甫首創,元和年間杜甫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極力推崇,其詩壇地位已與李白齊名,白居易便有「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讀李杜詩集》)的高度評價,可見當時杜詩作品早已遠播異域。如果找出一首最受回紇欣賞的詩作,恐非這篇歌頌「回唐一家親」的《義鶻行》莫屬,乃至回紇可汗受此啟發更改國名,也是不無可能的。

詩中的隱喻性描述,嚴格來說與史實並不相符。安祿山死於至德二載(757)正月,這年九月回紇才遣葉護王子領四千騎兵支援唐朝。「白蛇」腸穿斃命在前,「義鶻」援助唐軍在後。正月安祿山遇弒身亡,安慶緒秘不發喪,登基稱帝後,才宣布安祿山病死。唐朝在這年三月才得知安祿山的死訊:「是月(三月),安祿山死,朝廷欲圖大舉」(《舊唐書·郭子儀傳》)。安祿山的真正死期和死因被唐軍查明,當在十月收復東都洛陽之後。

此外,「義」字也有虛誇的成分,回紇援唐並非不計回報,當時雙方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六》)長安剛被收復,回紇就迫不及待想進城洗掠財物,時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李俶(也就是後來的代宗李豫),跪在回紇王子葉護馬前苦苦請求:如果現在洗掠長安,洛陽百姓就會幫叛軍死守,東都更加難以攻下。回紇這才暫罷收手。以至於杜甫將回紇暫時的忍耐,看作施恩不圖報的俠義行為:「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賢。」回紇收復洛陽後,便進城洗掠三天,百姓苦不堪言。倘若杜甫得知實情,決不會將他們稱為「義鶻」。

古代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很難保障,滯後失實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杜詩在細節上難免與史實會有較大的出入,這種誤差是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而造成的。更何況杜甫獲悉安祿山死訊與回紇援唐這兩件事,也是從民間道聽途說而來:「近經潏水湄,此事樵夫傳。」「潏水」在長安城南杜陵附近,從這個地名可推知,《義鶻行》大約是至德二載(757)冬十一月,杜甫自鄜州省家歸長安後所作。

《義鶻行》與《病柏》二詩的關聯性,在於均將唐朝以「柏樹」為喻,只是把「丹鳳」、「鴟鴞」的正邪雙方變換為了「蒼鷹」、「白蛇」,正義一方則加入了「義鶻」這個外援。但這也說明,杜詩中的比興寫法並不拘泥於單一的譬喻,即使對於同一事物,也可量體裁衣,隨機應變,以取得更為生動傳神的藝術效果。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哦!

【版權聲明】此文系本人「納蘭春蠶」原創文章,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及鏈接信息,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盤點那些被誤以為只是神話人物的人物!
唐朝的這個人,身邊的至親居然大多都當過皇帝
生就女儿身,暗藏男儿心
雨游唐城,感受唐朝的繁華盛景!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