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英雄王成背後藏著志願軍的炮戰秘密!
2017年9月27日23點20分,剛剛獲得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的全國著名表演藝術家劉世龍先生在長春去逝,享年八十八歲。劉世龍老師一生佳作頗多,《劉三姐》中阿牛哥、《鴻雁》里雷鋒式的郵遞員李雲飛都已成為永恆的經典。但作為一名「為創作兵的形象而奮鬥」的抗戰老兵,劉世龍老師在銀幕上塑造的最為成功的角色,非《英雄兒女》的王成莫屬。一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讓幾代人真切體會到了志願軍指戰員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GIF/1059K
大炮的眼睛
歷史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是抗美援朝時期由志願軍第二十三軍第六十七師步談機員於樹昌烈士在1953年夏季反擊戰堅守281.2高地戰鬥中喊出的。
當時於樹昌身背步談機隨一個連奪佔281.2高地。在堅守陣地的戰鬥中,於樹昌用這台呼號為「8251」的步談機不斷調動炮兵對攻上陣地的敵人進行打擊。《英雄兒女》中王成堅守陣地時要求重炮向自己固守地堡周圍50米甚至30米範圍射擊,最終在敵人圍住地堡後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要求,同於樹昌在犧牲前與團指揮所的通話幾乎一字不差。
《英雄兒女》電影劇照
現實中,於樹昌也在高喊「祖國萬歲,向我開炮」的同時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戰鬥結束後戰友們找到於樹昌生前堅守的地堡,發現地堡一半已被炸塌,步談機已經被炸壞,就散落在烈士遺體前。
作為一名步談機員,於樹昌和王成在戰場上最主要的武器,是由天津無線電廠在1951年參考美製SCR300跳頻步談機設計的702型背負式跳頻步談機。這也是中國第一台自主品牌的軍用步談機,據曾參與趕製702型步談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志鵬回憶,該型步談機產量超過8000部,作用距離超過15千米,從工廠直接送到戰場,受到部隊的廣泛歡迎。
702步談機(資料圖)
步談機員。圖自《解放軍畫報》1960年4月刊封面。
步談機員的日常任務,是保持基層單位與上級機關的無線通訊。有了步談機,志願軍基層部隊可以更好地發揮我軍輕步兵擅長獨立作戰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步談機員使得志願軍炮兵擁有了可靠的眼睛,日趨專業化的炮兵分隊在前線炮兵觀察員的配合下,真正成為可以與敵人進行對等作戰的戰爭之神。
《英雄兒女》中王成和現實中於樹昌烈士根據敵人情況,呼叫炮兵對目標發射彈群的戰術,實際上是一戰時出現的炮兵間接瞄準射擊技術中比較經典的戰法。間接瞄準是相對於直接瞄準而言的,在間接瞄準時,火炮實際上瞄準了與目標不同的瞄準點,想要炮彈準確命中目標,就必須準確知道火炮和目標的相對位置以及炮彈在空中的飛行軌跡。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炮兵將山炮拆開,把沉重的炮零件扛到陣地上去。(資料圖)
一般而言,間瞄射擊需要依賴專業人員,並且預先對射擊目標區進行大地測量,標定瞄準參考點,例如電影中劉世龍老師扮演的王成數次要求向四號目標開炮,這個四號目標以及步談機員所在的地堡都是後方炮兵預先進行過測量甚至試射的瞄準參考點,炮兵已經明確知道將火炮轉向具體方向,炮口抬高相應角度就一定可以使得發射的彈群覆蓋目標點。
當要打擊的敵人出現在瞄準參考點附近時,位於前線的炮兵觀察員,例如王成和於樹昌烈士這樣的步談機員,就要根據目視測量向炮兵報告目標與參考點的相對距離和方向,炮兵根據這一信息進行計算,調準火炮。如果進行試射沒有命中,炮兵觀察員要根據炮彈落點協助炮兵進行多次修整,最終保證炮彈命中目標。因此,只要位於前方的步談機員能夠看清我軍炮彈的落點,位於後方,無法直接看到敵人的炮兵就像有了一雙能夠透視戰場的眼睛。我們的炮彈也會像長了眼睛一樣飛進敵群,消滅來犯之地。
志願軍的戰爭之神
千萬別小看間瞄射擊,事實上,這是專業炮兵才能掌握的技能。一方面,間瞄射擊需要依賴精確測量的戰場地圖才能發揮應有的準確性。早在1938年秋天,八路軍總部炮兵團便在既缺乏技術人員,又沒有全套測繪專業設備的情況下,在陝北吳堡的黃河兩岸進行了人民軍隊的第一次測地作業,體現了人民軍隊學習和掌握專業技術的熱情和決心。
另一方面,間瞄射擊也需要炮手和炮群指揮員擁有相當強的技戰術水平尤其是計算能力。在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期間,我軍炮兵大多數以抵近直接瞄準射擊的方式打擊敵人。著名的「大炮上刺刀」最初是日軍戰俘看到我軍炮兵陣地竟然設在距離日軍不足二百米的地方後做出的評價。我軍採用抵近直瞄射擊,首先是因為炮彈金貴,抵近射擊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精度。其次也是由於我軍不少炮兵單位在抗戰乃至解放戰爭初期不具備組成間瞄射擊炮群的能力。
八路軍炮兵在操作測距儀。(資料圖)
到抗美援朝時期,隨著我軍正規化建設取得越來越大的成績,炮兵單位已經普遍掌握了間瞄射擊的技術,但是在入朝初期,繳獲自日軍的老式火炮仍然是我軍的主戰裝備。例如在抗美援朝期間人民炮兵首次參戰的黃草嶺阻擊戰中,志願軍炮兵第8師第45團憑藉遠比美軍裝備要落後得多的日制野戰加農炮大顯神威。例如45團三營曾以消耗400多發炮彈的代價,斃傷了1200多名敵人。志願軍司令部在戰後對45團進行了通報嘉獎,45團2營榮記集體二等功,2營5連4炮被授予「黃草嶺英雄炮」稱號。
到了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時,我軍已經組建了一批裝備蘇制火炮的新式炮兵分隊。10月14日美軍集中了超過300門火炮,以及40架飛機和27輛坦克,對我陣地狂轟濫炸。而此時我軍在上甘嶺方向僅有15門隊屬火炮。但是我軍卻在作戰中逐漸調入火炮,及至上甘嶺戰役坑道戰階段,15軍的炮兵成為了坑道步兵的好幫手,甚至當起了坑道口的哨兵。到10月30日為止,志願軍參戰火炮,包括榴彈炮、火箭炮、山炮和野炮等平射炮從66門增加到133門,此外還有60毫米迫擊炮等輕型火炮381門,總計達到514門。
志願軍炮兵越打越強,原本認為自己炮兵天下無敵的美國人被打得魂飛魄散。例如美國上尉李奇這樣評價上甘嶺志願軍的炮火:「中國人發射的炮彈又准又猛,可怕極了。」據我軍參戰官兵回憶,當志願軍15軍反攻597.9高地時,在坑道里堅持的我軍戰士開始還能分清我軍炮兵發射炮彈數量,後來只剩下隆隆不斷的滾雷之聲。戰士們抄起槍準備衝出坑道,指揮員們擺手要他們坐下,因為更為可怕的還在後面。突然,彷彿坑道上面開來了幾十輛火車,隆隆地轟鳴壓倒了一切聲音,隨後整個597.9高地籠罩在一片詭異的紅光之中,氣浪推著沙子沖入坑道,所有的油燈都被吹滅了。指戰員們最初靠著坑道壁坐著,這時竟然也被震得跳起,前仰後合半天找不準平衡,這就是火箭炮209團喀秋莎齊射的可怕威力。後來美軍司令李奇微在《朝鮮戰爭》一書中承認:「10月份,在聯合國軍防線上創造了一天落下9.3萬枚炮彈的紀錄。」
正是因為我軍炮兵在同優勢敵人的作戰中愈戰愈勇,越打越強,王成和於樹昌烈士這樣的志願軍步談機員才能呼叫「大傢伙」從天而降,將侵略者炸得有來無回。
抗美援朝時期的我人民炮兵部隊。(資料圖)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炮兵》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版


※加油中國:總師講述北斗衛星是如何讓歐洲伽利略走投無路的!
※居然能這樣玩:五千年來最騷的92式手槍快拔槍套!
※史上最有成就的艷星:跑錯片場的女學霸!
※央視曝光轟6K對峙台軍F16戰機:還披露中國空地導彈造價數百萬元!
※中國人的脊樑!老院士隱形埋名幾十年,為國培養幾十位將軍和院士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