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命根子的大門——神闕
神闕在肚臍正中,就是我們說的肚臍眼兒。
我們說「神」是心靈的生命力,「闕」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門,所以神闕又有「命蒂」之稱,你看瓜蒂,連著瓜秧和瓜果,沒有了它還有瓜吃嗎?我們都知道,小孩兒在沒出生的時候就是靠著臍帶從母體里吸收營養的。
多麼相似啊,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神闕是我們身體的一大要穴了。首先臍是胎兒從母體吸收營養的途徑,所以向內連著人身的真氣真陽,能大補陽氣;另外,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它有任、帶、沖三脈通過,聯繫五臟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氣血陰陽發生異常變化,可以借刺激神闕穴來調整全身,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
中醫認為臍腹屬脾,所以本穴能治療脾陽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陽氣不足,包括四肢發涼怕冷、男科婦科等多種生殖系統疾病。
臍療(肚臍貼)現在已經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外治法,對於泌尿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疾病的防和治很有效。它主要是把藥物製成膏、丹、丸、散,貼在肚臍上,再用紗布或膠帶固定,有時還需要艾灸。但有一點要注意,臍療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皮膚是否對藥物過敏,如果過敏的話,在貼上24小時內一般會局部發癢或起一些紅斑。
其實臍療的歷史很悠久了,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肚臍填葯的記載,漢代的「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記載了臍療法。後世的闡述更詳細,晉代的葛洪記載治療霍亂時,是把鹽放在臍中,灸二七狀;明朝龔廷賢在《萬病回春》里,用五倍子與醋熬成膏,敷臍治小兒泄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蔥汁敷臍,治療水腫、尿短路的記載;清代吳師機的《理論駢文》記載的利用臍療治病的藥方涵蓋內、外、婦、兒等病症,應用範圍更加廣泛。他描述當時治療黃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臍上,用酒和糯米飯蓋之,至口中有酒氣為度;又用乾薑、白芥子敷臍,至口中辣去之。《理論駢文》中還記載用大戟紅棗膏(大戟粉、棗肉搗成膏)貼臍,有協助排便之功能。
現代醫學也證實了臍療的科學性,臍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是腹壁最後閉合之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易穿透擴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滲透力強,所以藥物很容易被吸收。臍部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外,還有豐富的靜脈網和腹下動脈分支,藥物可以通過臍部直接進入體循環。而灸神闕穴可以提高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從而達到抗病、強身、保健的作用。下面我就介紹幾個用神闕穴治病保健的簡單方法。
(1)肚臍貼
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乾的叫桂圓),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們的肚臍,肚臍會吸收的。
製作經驗分享:
桂圓有大有小,建議大家選大的桂圓製作。初次製作建議先用3顆桂圓,經過實測,21粒花椒約重0.5左右,艾絨根據桂圓的濕度逐漸增加,分享一下我的經驗是先加花椒的一半重量艾絨,然後再視濕度逐漸增加,最後成品要保持有一定粘度,做出來要成團不易散。
這個這方子不但對腸胃好,對對宮寒,痛經,怕冷等也有不錯療效。從身邊朋友的反應來看,這個方子還是不錯的,特別是腸胃不好、體質弱、陽虛體寒、濕氣重的人,效果較為明顯,大家不妨試試。
(2)指壓保健
中指隔衣壓在肚臍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壓迫感,又不太難受,然後排除雜念,集中思想在「臍上」,自然呼吸100次以上,每天睡前指壓一次。這個方法特別適合老年朋友,簡單易行,安全可靠,用此法有補脾虛、振食慾的作用。
(3)隔鹽灸
取少量食鹽放在臍窩,上面放錢幣大小的生薑片,再拿艾條灸,其餘注意事項上面關元穴中已經介紹,在此不再重複。此法有溫脾胃、補腎陽的作用。
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人,中午吃了涼的剩飯,下午又淋雨,回家後突然上吐下瀉,頻繁無度,自服瀉痢停後不見好轉。我見到她時,她還很怕冷,面色青黃,腹痛、腹瀉、噁心。當時我趕快取少許食鹽放在她臍窩上,又置鮮薑片1枚,將艾條裡面的艾絨掏出來些搓成像麥子大小的小艾炷,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放在薑片上點燃,感到灼痛時,將薑片連同艾炷圍繞肚臍上、下、左、右移動,灸至第4個艾炷時,嘔吐、腹痛、腹瀉停止,面色微微泛紅,酣然入睡。第二天複診時,完全和正常人一樣了。
我建議平時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注意臍部的保暖,現在很多女性喜歡穿露臍裝,其實對身體是很沒好處的,雖漂亮一時,但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自己的經期,還很容易導致痛經,並影響子宮的結構功能。


※楊式太極拳經典套路85式 分段教學,由簡入繁,清晰易懂,循序習練
※太極求真錄:含胸拔背淺論
※楊澄甫宗師次子楊振基談楊式太極拳練習程序
※太極拳解密之以整為形!太極拳所有的松,必須建立在整體的松的基礎上的松,才是真正的松
※太極拳直接練套路為什麼很難出功夫?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