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的來歷和遺留下來的兩千年疑問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來到了。
太空中高懸的那一輪明月——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 (註:「圓」,應為「口」字內一「欒」字)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清代大文豪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熱情的歌頌過月亮。
宋代的著名詞人蘇東坡寫的水調歌頭
述說的月亮詞兒就更加的委婉動聽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中秋節的晚上很美好,許多人都會在月亮之下,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
一家人坐在一起,或者一群朋友、哥們湊在一起,好不愜意。除了春節,就數中秋節最能夠牽動彼此間親人的心了。不少人會打個電話、發個簡訊,弄個微博,彼此問候一聲,親人間的挂念油然湧上心間。
可是,有一個人是例外的,她沒有親人,沒有朋友。
誰都知道——她就是嫦娥!
國人說到「嫦娥」,往往會聯想到「月亮」;就像國人說到「月亮」,往往會聯想到「嫦娥」一樣,因為「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
這個故事雖然很神話,但卻傳誦了好兩千多年,一直傳說到了現在。
那麼,問題來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到底源於何處?
有相當的一部分人,估計並不知道。
所以,有必要重溫一下這個故事的出處——《淮南子﹡覽冥訓》。
記載嫦娥奔月故事的原文,其實很短,只有24個字。
原文: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在這24個字中,似乎沒有「嫦娥」,只有一個「姮娥」。
這個怎麼解釋呢?
而且,在漢代之前,但凡「姮」,應該寫成「恆」。
如果是「姮娥」,當然就該寫成的「恆娥」了。
查一下歷史背景,我們才知道,在《淮南子﹡覽冥訓》寫作的時候,當時是西漢初年,當朝皇帝是劉恆。此時的讀書人,但凡寫到「恆」字的時候,必須要避諱,不能夠寫成「恆」,只能夠用一個別的字來代替。於是,寫書的文人硬生生的造出個字來代替「恆」字。這個字就是「姮」,跟「恆」一樣的發音,還是念(heng)。從漢代起,「恆娥」寫成了「姮娥」。
「恆」和「娥」的本意又是什麼呢?
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學書籍《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註解:「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他考察出「恆」字「從月」。所以,我們後人才知道『恆』的意思與「月」是有關係的。
而「娥」字呢?根據西漢文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揚雄的《方言》之說,說「娥」是美好之意;因為在漢代以前,關隴地區,形容女子中輕盈美好者為「娥」。「姮娥」,即「恆娥」,也即「月娥」,本意是指與月亮有關的輕盈美好的女子。
知識分子知道了:《淮南子﹡覽冥訓》裡面的「姮娥」,指的就是「嫦娥」。
嫦娥奔月的故事,後來從書齋走出來,在民間得以廣泛流傳。
於是,華夏大地才有了嫦娥奔月的美好故事,引起了蘇軾、曹雪芹等大文豪的歌詠。
據上個世紀郭沫若考證的:「常羲若常儀之初字,義、羲、儀,古同歌部」(郭沫若《釋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1》)。郭老還明確的說過:「生月的常羲,後來變成奔月的嫦娥」。(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載於《文物》1972年3期)。
通過後人的考證,現代人完全可以相信,這個姮娥,就是嫦娥,毫無疑問。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故事是一時需要杜撰的呢,還是態度嚴肅認真引用的呢?
作為現在人,估計一萬人有9999個人都會說這個故事一定是杜撰的!
不過,最先將這個故事講出來的人,他們並不認為這個故事是杜撰的,原因在於,他們是將這個故事作為一篇議論文的論據來使用的。議論文,但凡讀過高中的學生都系統的學習過,一篇文章中要有論點和論據,作者提出個論點來,是需要引用論據來支持的。作為論點,是講道理,作為論據是說這個道理千真萬確。因而,列舉這個嫦娥奔月的故事,不是為了浪漫,不是抒情散文,而是非常嚴肅的,作為論據寫進了議論文中。
《淮南子》這部中國經典,是西漢淮南王劉安,與當時的八大名士(蘇飛、李尚、左吳、田由、吉被、毛被、伍被、晉昌)合作寫成的,是獻給漢文帝孫子漢武帝的一部思想理論文獻,用現在的話說,是高幹和精英知識分子寫給最高領導的一部用以指導帝王統治工作的內參報告。
該書洋洋洒洒幾十萬言,有豐富的論證材料,涉及到先秦諸子百家。其中,之所以說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以這個事例來說明一個重要政治結論:向別人求取火種,不如自己掌握取火的方法(這可能是中國人獲取別國先進技術的文化心理的歷史源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看到,寫神話故事的人,其實一點兒也不浪漫。
此時,我們再閱讀一下24個字的奔月故事,就會更加明白作者的用意——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按照今人語言和生活習慣,將《淮南子》中的24字嫦娥故事,翻譯成白話文,應該是這樣的:大羿這個大帥哥,到神仙婆婆西王母家,求到了一顆不死的仙丹;可是,不等他吞吃,就被他妻子嫦娥姐姐偷吃了,然後飛上了月宮;后羿哥哥非常的鬱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因為神仙婆婆西王母當初說過,流落人間的仙丹就只有這唯一的一顆,後面再也沒有了……
關鍵是最後四個字:「無以續之」。
作者使用這個故事的意圖在此畫龍點睛——如果大羿不是討要的「不死之葯」,而是向西王母討要的製造藥物的技術(煉丹之術),怎麼會「無以續之」呢,不是要多少不是有多少嗎?他可以自己製造丹藥吞服後追到月亮中去。
淮南王劉安等人萬萬沒有想到,他們使用這個嚴肅的論據,在後來的歷史中,被東漢和魏晉南北朝的華夏後人,逐步的演變成為了一個凄美而浪漫的神話愛情悲劇故事。
在西漢初年八大名士的眼中,嫦娥奔月,不應該是虛構的文學作品,應該是一條史料。
憑他們的才學,應該是不會使用文學作品的故事來作為論據的吧!
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提出一套學說,認為「原貌的古代史,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被修改和添加,而每次的修改和添加,往往自有其當時當地的理由」,所以稱之為「層累地形成的古代史之理論」(當代學者李開元轉述)。嫦娥的故事在西漢成書的《淮南子》中出現之後,開始逐步的發展起來,逐漸被「添加」、「修改」,由24個字的簡單故事,變幻成十分豐滿迷人且有好幾個版本的神話故事。
這個很好理解。嫦娥的故事被提出來了之後,不少人感興趣,「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被修改和添加」,所以才變得十分的豐富。
但是,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卻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它首次完整的出現在《淮南子》中,不過,卻並不見於先秦的任何古文獻。西漢離戰國較近,而戰國流傳下來的古籍最為豐富,從裡面根本就找不到相應的文獻來呼應。所以,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劉安等人編造的故事。或者換句話說,在流傳下來的先秦文獻之中,原本並沒有嫦娥奔月的記載,到了西漢,忽然就從《淮南子》里冒出來了一個「嫦娥奔月」。
也就是說,在西漢和先秦之間,好像存在著一個歷史的斷裂。
這個跟「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不同。牛郎織女的來源非常清晰——最早是《詩經﹡大東》中出現兩顆星星,彼此沒有故事;是東漢的無名氏寫了一首詩,發了一次奇思異想,將兩顆星擬人化,並且幻想他們是彼此愛戀的一對戀人;後來,才在「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被修改和添加」,讓二人成為夫妻,還生了兒女……發展成了非常完整的故事。可是嫦娥奔月,先秦文獻沒有,是突然在《淮南子》中出現的。
那麼,劉安等人說的「嫦娥奔月」,到底是臆造的呢,還是有依據的?
在每年吃月餅、賞月的時候,這樣的疑問,總會襲上心頭來。
這樣的一些話語,也一直在心中打轉——
說歷史,是要有依據的,可不能打胡亂說。
要說就說有依據的歷史,才多少有些歷史的味道。
不然,說書去好了;說書可以憑想像進行細節加工嘛!
或者,架空歷史,編造故事,也會有一群粉絲的,但這只是一種娛樂。
考證歷史,需要嚴肅,這是一種態度。
所以,必須提出這麼一個嚴肅的疑問——
劉安等人說的「嫦娥奔月」,到底是臆造的呢,還是有依據的?
看來,他們使用這個故事作為論據時,是非常嚴肅的。
為什麼?
懸疑大師/文
懸疑大師:歷史寫手。資深出版人。主編並出版畫冊和書籍50餘部。寫有歷史著作《孔子別傳:聖人是怎樣煉成的》、《先秦鬼才大將軍吳起》。最新的是長篇玄幻小說《蒼天為正》。


※他倆恐怕是史上顏值最高的一對情侶,夫妻恩愛讓曹操羨妒羨慕恨
※張學良失去自由,趙四小姐痛心疾首,但這並不是她一生最大的痛
※盤點北洋水師十大主力艦,擁有如此強大裝備為何還是一敗塗地?
※上海灘四大名媛,南唐北陸還有中西女塾皇后
※金聖嘆眼中的梁山好漢座次表,老大竟排末席,一人是金爺眼中最愛
TAG:夜狼文史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