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畫馬:早期文靜詩意 抗戰時變為雄健壯美
《秋風立馬圖》
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但凡講點派頭、客廳大點的,都愛在沙發後方牆上掛幅仿徐悲鴻的奔馬,《四駿圖》、《五駿圖》或《八駿圖》,寓意勤奮進取,馬到成功。
徐悲鴻被視作中國近現代繪畫大師,有「天下畫馬第一人」之稱。但藝術界對於他馬畫作品藝術水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近日,記者採訪了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學院美術》執行主編銀小賓和湖北美術學院教授、藝術理論家沈偉等業內人士,並搜集多方資料,試圖在馬年重新認識這位大師筆下的馬。
「中國最貴的馬」
徐悲鴻畫的馬堪稱「中國最貴的馬」。新世紀以來,《秋風立馬圖》、《五駿圖》曾先後拍出三四千萬元高價。2012年6月,紀錄再被刷新。北京隆榮春拍上,《春山十駿圖》以1.05億元成交,成為「奔馬」主題唯一上億的作品。
徐悲鴻被譽為 「天下畫馬第一人」,有評論認為,最能代表和體現徐悲鴻藝術水平、最能反映他的個性、也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的,莫過於他對馬的描繪。
從唐代開始,畫馬名家輩出,如曹霸、韓干、韋晏、陳閎、李公麟、趙孟頫、郎世寧等,但沒有一位如徐悲鴻那般,將馬畫得家喻戶曉。
銀小賓告訴記者,中國古代鞍馬畫大多以工筆形式完成,而徐悲鴻的馬開創了大寫意畫馬的先河。他一改傳統畫馬方式,去除繁縟的細節,突出馬的解剖結構和動態,表現馬的整體氣韻和神態,以寫意的方式,精練地提煉出馬的神韻,創造了一種以寫意方式創作寫實繪畫的形式。
沈偉指出,徐悲鴻的「馬」是他個人藝術中的一個小分枝,作為其個人標誌性創作而存在,並不像《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主題性創作一樣能代表其個人藝術的主要成就。但因馬題材寓意深遠,並具歷史背景,他畫的馬被大眾所喜,並更為人所熟知。
徐悲鴻畫馬超越了傳統
沈偉評價,徐悲鴻對「馬」這一傳統題材進行了新的拓展:一方面,借鑒西方繪畫經驗,讓馬的身體有了明暗效果,產生光影美感;另一方面,造型方面,他充分利用其較紮實的造型基礎,一改古人畫馬膘肥體壯的特徵,削減形體誇張成分,突出形體的精準和客觀;第三,在筆墨方面,他基於寫生經驗進行了提煉、概括化,形成自己獨特的程式化語言。所以,他將傳統題材與西方寫實繪畫有機結合,完成了對傳統的超越。他筆下的馬,都來自於生活觀察和寫生經驗,有著強烈的真實感和生活氣息。
「馬題材繪畫古來有之,徐悲鴻在畫馬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將西方寫生經驗引入。」沈偉認為,受任伯年繪畫的影響,徐將客觀形體的嚴謹塑造和中國畫水墨意趣較好結合,並寄予一定的思想寓意,這是他對中國畫發展所作的歷史性突破。
徐悲鴻自己在《徐悲鴻覆問學者的信》中強調:「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夫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方能有得。」
文化學者呂立新說,徐悲鴻畫馬眼有絕招。「他不是畫的,是在畫完眼部、落墨完了之後,馬上用一張宣紙攥在手裡邊,用手按出來的。手一按,眼眶的這個骨骼的輪廓都出來了。」
由文靜詩意變為雄健壯美
據相關資料,1930年起,徐悲鴻開始以水墨畫畫馬。他早期的馬文靜、高雅,頗具詩意。抗戰時期,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他以畫馬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抗戰以後,他畫的馬更顯雄健壯美,散發著英雄主義的精神。
另一方面,他性格倔強、不喜迂迴,他的兒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曾指出,「喜歡畫馬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性格有關。」
沈偉認為,藝術家脫離不了文化土壤,在徐悲鴻看來,馬是和本民族、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合適的載體,便於被大眾理解、接受。同時,在實現他對中國畫語言、技法的認識與拓展方面,「馬」也給了他一個很好的空間。
他評價,「馬」在徐悲鴻的中國畫作品中佔有突出的藝術地位,但總體來說,其中國畫水準不如西洋畫成就。徐悲鴻的主要成就在於西洋畫和教育,尤其是素描寫生,藝術性更強,油畫創作方面還缺少個人突破和創新。
跟沈偉一樣,學界對徐悲鴻個人藝術成就的評價一直有褒有貶,且褒貶不一。
對他的質疑主要表現在繪畫造型和筆墨水準。批評者直指其缺少個性化創新,習作化明顯,生硬感強烈;潘天壽也曾指出:「中國的筆線與西洋的明暗放到一起,總是容易打架。中國畫用線求概括空靈,一摸明暗,就不易純凈。」
但在對中國畫的革新和創造上,評論界給予了徐悲鴻較多的肯定,而這種肯定多表現在他畫的馬上。
張大千曾說,「郎世寧的馬,有許多西洋畫的筆法,不能算純粹的中國畫」,而「徐先生的馬很絕,我學不到這一手」。四川大學教授林木分析,徐悲鴻畫的「馬」,在筆墨上仍注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借用西畫的解剖思路,把「中國畫」自然寫意的傳統美學理論,融進微觀具象世界。


※迎十一 不同時期的「國慶」主題畫作欣賞
※中國畫被誰扯上窮途末路
※張仃送畢加索齊白石畫冊 油畫大師遇中國知音
※大風堂弟子糜耕雲,其人物畫、山水畫最得大千之神韻
※他是長安畫派唯一的以花鳥畫見稱的畫家,一代大家康師堯
TAG:書畫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