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艾灸和氣血有什麼關係?神奇而又實用的養生常識

艾灸和氣血有什麼關係?神奇而又實用的養生常識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艾灸是一種什麼樣的中醫調理方法?學過養生的朋友都知道,艾草是一種神奇的純陽之草,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艾灸技術流傳千年,驗證無數,有非常強的群眾基礎,我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今天掌門師兄就跟大家來聊一聊艾灸和氣血之間的關係。

氣血的重要性

掌門師兄編輯整理於2017.9.29

氣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對於養生卻有重要的作用,雖然在科學上還無法解釋,但是卻有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了氣的存在和重要性。《黃帝內經》上說「人以天地之氣生」,氣源自先天和後天,是元氣和正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內灌臟腑,外濡腠理。氣具有推動作用、氣化作用、溫煦作用、防禦作用、固攝作用、營養作用。

血是由脾胃運化所產生的水谷精微和行於脈中的營氣所構成,含有豐富的營養與滋潤物質,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行於脈中,精血相互化生,內連臟腑,外連肌表,由五臟共同協作完成血的運行。血的作用有營養與滋潤、感覺和運動的基礎、神智獲得的物質基礎、女子之本。

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氣血」二字,《黃帝內經素問篇》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岳全書》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而形強。人生所賴,維斯而已。」先賢說:「氣血盈,則百病而不生。」我們身體的一切疾病,都是氣血出現問題而導致的。小到發燒、感冒,大到腫瘤、血栓,這些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氣血不暢、氣血不足。

掌門師兄編輯整理於2017.9.29

西醫說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元素,而對於中醫來說,人體最需要的就是氣和血。可以說人體就是靠氣血在供養著,氣行血行,氣滯血淤。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就會健康長壽,否則人就容易得病。五臟六腑、骨骼經絡、毛髮皮膚都必須依賴氣血的滋養,只要把氣血補足,人體的自愈能力就會自動開啟。

氣血足則百病消,中醫認為,人的氣色與臟腑氣血的盛衰有關。氣血是滋養皮膚、使面容保持年輕的重要條件。氣使皮膚瑩潤光滑,血使皮膚顏色紅潤。若氣血充足,則皮膚健美,容顏難老。而氣血虛虧則會顯得面容憔悴、皮膚衰老。「血為氣之母」,氣血不足往往與體內血液不足,或血液運行失常、濡養功能減退有關。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補血的同時要注意補益脾胃,達到健脾生血的效果。

艾灸調理氣血的強大作用

掌門師兄編輯整理於2017.9.29

艾灸的一項重要作用是行氣活血。灸法可以使局部乃至全身感到溫暖舒適,灸的刺激可以使氣機調暢,營衛和諧,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氣血的運行,遇寒則凝,得溫則散,所以一切氣血凝滯、經絡麻痹,均可以用艾灸來溫經通絡、散寒除痹。《神灸經綸》中記載:取艾之辛香,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1、滋潤五臟,補益氣血

人體臟腑器官、四肢九竅、皮毛盤骨均是以五臟為中心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五臟氣血盛衰,直接關係到面容的榮枯。五臟即心肝脾肺腎,通過艾灸五髒的背俞穴(心肝脾肺腎 俞),可補益五臟,然後五臟通過經絡將陽氣陰血及津液輸送到全身,以滋補潤養皮膚,抗禦外邪侵襲,從而保持面部潤澤,容貌不枯。

2、疏通經絡,活血行瘀

我們的身體布滿著經絡,而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均由經絡系統支行到全身每個部位,若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肌膚皮毛得不到濡養!如痤瘡、雀斑、酒渣鼻、黃褐斑、瘢痕等都是與氣血失和、瘀血陰滯有關。而艾灸最是擅長溫通經絡。

3、祛風清熱,涼血解毒

皮毛顏面與外界接觸最為密切,外邪入侵人體首先殃及皮毛。中醫認為外感邪氣首推「六淫」。六淫之中以風邪、熱邪對美容損害最大,且易化毒人血,使血分熾熱,導致許多損容疾病的發生。而艾灸可祛風清熱,能對氣血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4、消腫散結,燥濕止癢

艾灸的強大功能也是在於它自身的調理功效,也會幫助您改善身體的問題的。某些有損美容的疾病,如痤瘡、酒渣鼻等,多因風熱濕毒所致,往往局部又腫又癢,時重時輕,且纏綿不愈。因此,艾灸在祛風清熱,涼血解毒的同時,應適當加些消腫散熱,燥濕止癢的穴位。

5、舒肝解郁,理氣和解

不論何種情況,黃褐斑的起因不外乎虛、瘀、濕、熱所致。肝鬱氣滯而成,郁久化熱,灼傷陰血,導致面部氣血失和發病。還有就是因為脾虛生濕,濕熱蘊結,上蒸於面所致。而艾灸肝經穴位即可達到疏肝理氣的作用。

艾灸調理氣血的5大穴位

穴位1:大椎穴

掌門師兄編輯整理於2017.9.29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為: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穴位2:足三里穴

掌門師兄編輯整理於2017.9.29

穴位: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脹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為: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食慾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此外,還可以用來防治老花眼、中風、治療高血脂症等。

穴位3:關元穴

掌門師兄編輯整理於2017.9.29

穴位: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作用:關元穴具有溫腎陽、補虛,壯陽的作用。

穴位4:命門穴

掌門師兄編輯整理於2017.9.29

穴位: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前方平神闕穴。

作用:因本穴在兩腎之間,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門之稱,也是我們人體的動力之源。

穴位5:太溪穴

掌門師兄編輯整理於2017.9.29

穴位:太溪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趾會出現麻木感。

作用:太溪穴為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原氣經過和停留的腧穴。腎藏精,分化陰陽,因此無論腎精虛還是腎陰陽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來補養。

主治疾病為: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或者腎陽虧虛出現的肢冷、下肢水腫、分別是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壓、以酸痛為適,力量大些以腳趾感覺到有麻木為宜,也可用艾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艾灸對症選穴配穴,你只要收藏這一篇文章就夠啦!
艾灸常見問題答疑(三)
艾灸常見問題答疑(二)
艾灸常見問題答疑(一)
一定要這樣艾灸眼睛,80歲眼睛都放光!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