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寶寶的轉發-「捂汗退熱」不但治不好病還傷身!
「感冒發燒,被子捂一捂」被很多中國人當作治病良方,而這個用方法可能白白捂了一身汗還傷了身。
在中國,孩子感冒一發熱,媽媽、奶奶們便化身為妙手回春的老中醫,掌握著一套獨門絕技:喝杯熱水,亦或是一碗熱騰騰的薑湯,然後讓孩子蒙著被子捂出一身汗就好了。
然而現實卻十分殘忍,你這樣做很可能會以愛之名傷害了你的寶寶。
2015年2月,襄陽一名七個月大的嬰兒因感冒咳嗽,被家人裹上厚重的衣物,捂熱死亡。經診斷,孩子出現了「嬰兒捂熱綜合症」,因為大量出汗又沒有及時補水從而導致脫水,而腦部血流量的減少,使得腦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導致嬰兒因搶救無效而死亡。普通的感冒發熱並不會輕易致使孩子死亡,而一床棉被成了殺死孩子的真兇。
捂熱綜合症,也稱蒙被缺氧綜合症,是嬰兒在寒冷季節中較為常見的急症之一。這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疾病,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地區特別多見,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因此喪命,有些孩子搶救過來了,卻落下腦損傷,一輩子殘疾。
很多成年人不但把被子捂向了嬰兒還捂給了自己。成年人們也遵循著古法「感冒發燒就是一床被子的事」。
事實上,對於成人,在體溫未升高到一定值後,再怎麼捂也是捂不出汗的。一身汗是退燒階段身體自發散熱的結果,而不是捂出來的。
健康人的體溫恆定在36.3-37.2°C(口溫),一般統稱為37°C。根據發熱程度的高低(口溫),可以區分為:低熱:37.3--38.0,中度熱:38.1--39.0,高熱:39.1-41.0,超高熱:41.0以上。 人體的熱量產生於自身的新陳代謝活動,而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負責調解人體產熱與散熱的平衡穩定,通過出汗、呼氣、輻射等途徑將熱量散發出體外。因而,人的體溫總是維持在相對恆定的水平。
人體感冒的罪魁禍首——細菌
發熱大多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實際上是一個病理過程,本身並不是疾病。
人體體溫發生了改變,各項機能也會相應發生改變。發熱時,免疫系統會被激活,產生更多的白細胞、巨噬細胞、炎症因子,將聚集在體內的入侵物質趕出去。所以人體發熱的過程實際是免疫系統和病原體作戰的過程。
發熱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1.寒戰期:這個階段由於細菌、病毒的入侵,人體的溫度設定被調高,所以身體會感到非常寒冷;
2.高熱期:這個階段免疫系統馬力全開和病原體作戰,身體溫度持續升高,人會感到異常難受;
3.退熱期:如果免疫系統取得了初步的勝利,體溫此時便會下降,這時候,「激動人心」的汗終於出現了!
可見,出汗是退熱的結果,並不是退熱的原因。
中國父母把「捂汗退熱」視為老中醫開的一劑有效良方,可事實上,老中醫從來沒說過發熱需要通過捂汗來治療。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指出:發熱要注意通風。
那麼,被中國人踐行到今天的「感冒發燒捂一捂」真的錯了嗎?
捂汗是通過先使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被動出汗,再降低體溫的一種方法。在感冒初期,捂汗確實可以緩解著涼感冒初期的發熱癥狀。
一般風寒引起的發熱中醫稱之為「外感風寒表證」,這種情況下「捂汗」確實會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在感冒後,蓋被子能使體溫升高,達到了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機體會主動散熱,如果身體出汗,那麼多餘的熱量通過汗液蒸發被帶走,從而讓體溫下降並維持正常水平。但是,在體溫升高至調定點之前,蓋再多的棉被也是無法捂出汗的。
因此,發熱捂汗就會退燒的說法只是在著涼感冒初期才是有效的。捂汗是一種被動出汗的方式,在體溫降低之前,會有一個體溫升高的過程,體溫過高,可能會引起腦水腫甚至昏迷,特別是小孩和老年人。
不可否認,「發熱捂汗」是有一定功效的。只是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看看孩子是著涼感冒還是熱感冒,就盲目採用「捂汗」退熱法,里三層外三層把孩子裹得牢牢的,最終釀成悲劇。
所以,寶寶感冒發熱,千萬不要盲目的給孩子捂汗,「治感冒」和「散熱」才是根本之道。
寶寶發熱已經很難受了,爸爸媽媽們,請高抬你們裹棉被的貴手!


※不得不說,這才是對腦梗死患者正確的健康教育!
※小心腦血栓殺個「回馬槍」,這樣做防止措手不及!
※康復學堂:偏癱軟癱期的醫療體操
※這根血管是大腦生命線,那麼如何保證暢通無阻呢?
※它陪伴我們度過三分之一的人生,你卻沒有真正了解過它!
TAG:濟南復元康復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