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做事沒主次?可能是邏輯缺失,認清3種思維陷阱降低入坑率

孩子做事沒主次?可能是邏輯缺失,認清3種思維陷阱降低入坑率

慣性思維模式是孩子和我們日常處理事務的自動程序,它具有高效處理事務的能力,但僅限於處理吃飯、睡覺、走路、運動這類肌肉記憶的事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問題,打破固有思維,找到不同解決方案,分清事物主次,有次序、有效率做出選擇與判斷,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是孩子需要不斷磨練的能力。

孩子成長中常見的3種思維陷阱,錯誤的日常邏輯、習慣性標籤黨、聰明帶來的設限。

01.錯誤的日常邏輯

有個故事可能你已經聽過或者就發生在你家孩子身上。有的孩子在家找不到自己的玩具或書,首先想到的是向父母求助「爸爸媽媽,我的玩具在哪裡啊?是不是你們收起來了?」當然這個例子還可以換成吃的、喝的等等。大部分這種情況,暫時失蹤的物品多半是因為孩子在玩的高興的時候不記得忘在哪兒了。

研究表明,這就是典型錯誤的日常邏輯,孩子更願意接受那些對自己有利說法的推理。也就是總是獲得某種經驗,就習慣於用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一旦這種經驗與錯誤的條件和環境中產生關聯,思維陷阱就會把孩子帶入歧途。

避免掉入這個思維陷阱有兩個小方法,仔細考慮事情緣由和控制遇事時的情緒。多假設,在冷靜中分析,最終解決遇見的問題。

02.習慣性標籤

孩子經常會給被人帖標籤,從嬰兒時期就如此。有個女寶寶看見家裡的親戚都是笑嘻嘻的,唯獨看見一位小外公,立馬轉笑為淚,無論拿出奶、玩具還是什麼她平時很喜歡的東西,依舊如此,這是標籤的一種,她在心裡就預設這個人對自己是有威脅的,所以不讓靠近,更不讓抱抱。

所以孩子與人的第一次接觸就會給對方貼上相應的標籤,而事實可能與標籤正好相反。這個情況不只在孩子身上存在,我們父母同樣是標籤大神級人物。

改善標籤化信息可以讓孩子更多一些時間觀察,更客觀、更友好的主觀態度為依據判斷。

03.聰明帶來的設限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次實驗,先讓一批孩子參與回答一些簡單問題,聰明的孩子很快就把問題做完了,又快又好。接著增加題目難度、縮短答題時間。之前表現很好的孩子卻不那麼好了,而一開始就一般般的孩子則表現得很穩定。

聰明的孩子或被認為聰明的孩子,更多通過不斷獲得他人的認同獲得聰明的能力。而一般的孩子,就是專註在平時一點一滴的成長上,更看重解決問題的過程,減少受外界影響。

避開思維陷阱,不再輕易入坑,幫孩子開腦洞,條條道路通羅馬,讓孩子找到自己的那條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