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土地肥得流油,中國好心用它收留高麗災民,今韓國卻想據為己有
這是一個《農夫與蛇》的故事,可憐而又可恨的是,中國飾演的是那個農夫。
1910年是個動蕩的年份,此時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內憂外患下的中國隨時都有「變天」的可能。
朝堂之內,宣統帝溥儀和一眾內閣大臣正在探討「預備立憲」的可行性,他們寄希望以這最後一劑良藥為苟延殘喘的大清延續生命;而朝堂之外,緊鄰中國的朝鮮也在經歷一系列「改朝換代」般的變革,不過與大清不同的是,參與此次朝鮮變革的,還有中國的老對手——日本。
往前推移13年,朝鮮剛剛從大清屬國中脫離,他們懷著滿腔抱負將自己更名為「大韓帝國」。
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次號稱「帝國」,雖然疆域與朝鮮王朝大抵等同,但是由「王」改「帝」,熟悉皇朝制度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有著本質的轉變。
棄藩制改帝制是朝鮮親日派向日本靠攏的籌碼。在他們看來,甲午戰爭,日本既然能戰勝大清國,那麼其實力必然也居於大清國之上,跟隨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前途自然會比跟隨日漸衰落的大清要好得多。
不過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日本想要的並不是追隨者,對於朝鮮,他們還有著更大的野心。
1909年11月,日本憑藉『伊藤博文』被刺事件(伊藤博文是韓國統監,1909年10月與俄國密謀進一步掠奪東北權益時,在哈爾濱車站被韓國愛國志士擊殺),在國內煽動復仇情緒,試圖為吞併韓國製造輿論。
1910年5月,日本擬訂《日韓合併條約》,並於8月22日命令在漢城的日本軍、憲、警警戒全城,給大韓皇帝和大臣施加壓力;7天後,也就是8月29日,韓內閣總理『李完用』奉令於日本簽約。日本如願,歷時13年的大韓帝國徹底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大韓帝國依約合併後,「韓國」之名,又被日本改回了「朝鮮」。
看到這裡,似乎和中國還沒有明確的利害關係,至少明面上沒有。不過,接下來就不一樣了。
正式吞下朝鮮後,為了進一步同化朝鮮,日本便要求朝鮮人改日本姓。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更何況「姓」是家族的延續,此舉一下子惹來朝鮮原著居民的抵制。不過,日本在推進計劃時也預估到了朝鮮的抵制,他們安排了各種方式鎮壓。
抵不住強壓,又不願意改名換姓,迫於無奈,大量朝鮮民眾逃往了滿洲。
說起來,這並不是朝鮮平民第一次逃入中國。早在1869年的朝鮮大饑荒時期,就有不少朝鮮難民穿越國界線來到大清,當時大清為了體恤災民,還划出了7000多平方公里肥沃土地供他們墾殖(這片土地後來被稱之為「間島」)。
大清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子民養;畢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這群人也乾的很賣力。本來兩國其樂融融,各不相干(實際上中國算是幫助朝鮮解決了一部分不穩定因素),但是隨著越來越多難民的湧入,這裡面就不知不覺變了味。
朝、日想混淆間島歸屬權,並試圖以間島為跳板,往東北內部延伸勢力。
其實,關於間島的歸屬是早就明確了的:1909年,中日兩國通過簽署《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確定了中國對「間島」地區擁有領土主權。但是日本合併朝鮮後,代表朝鮮權益的日本便起了如上這起幺蛾子。
……
其實,不管當初日本怎麼想,如今時隔百年,距離他們燥舌的時期已經相去甚遠。然而,日本雖然消停了,也淡化了,但是韓國的燥舌卻並沒有結束。
據說,近幾年,韓國傾注了各種力量在「查明」間島的歸屬問題,為此他們還費盡心力(機)搜集400多張古地圖。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其所搜集的外國地圖中,朝鮮半島直到16世紀中期才開始出現,且直到17世紀,朝鮮半島一直是被標為島嶼模樣的。更有意思的是,在16世紀的英國等國地圖上,如今的日本海曾被他們標註為「中國海」、「東洋」。
韓國不僅黑了自己,捎帶連日本也給黑了進去,看著還真是夠給力的。


※太子造反,皇帝臨死前想吃道菜,聽到菜名後,兒子當場把父親殺了
※二戰投原子彈,美國為何不直接炸日本軍營,而要炸平民?原因很簡單
※女子公然抗拒朝廷,惹朱棣大怒,下一道聖旨,誓要抓盡天下尼姑
※東京審判,十國法官痛批日本戰犯打算弄死,此國突然發聲:日本無罪
※為一兩白銀,他們爭著背侵略者過河,開心一時,引來滅族之禍
TAG:大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