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神分裂者——蒲英瑋與吉姆?湯普森的圓舞曲

精神分裂者——蒲英瑋與吉姆?湯普森的圓舞曲

在藝術家蒲英瑋看來,創作是一場「自傳式的」「紀錄片式的」自我回溯和探尋,這種認知從蒲英瑋的作品裡便能窺探一二。而在我們剖析蒲英瑋的精神認知時,我們不妨花點兒時間來走近、了解蒲英瑋。

《無名電影》

蒲英瑋,曾用名蒲英桐,1989年出生於山西太原,現生活工作於法國里昂與中國北京。蒲英瑋2013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2014年至今就讀於法國里昂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普通家庭,獨生子女。其母親是一名市立醫院的醫生,母親日常愛好看電視劇,最遠的地方去過海南。

《無名電影》

當我們看完蒲英瑋的寥寥簡介,也許會勾勒出一個孤獨又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孩子,他度過了漫長的青春歲月,卻像他母親喜好看電視劇那樣,以「電視劇「「紀錄片」的方式記錄著歲月、際遇,並一遍遍的播放來滿足自己的好奇。

《新界雜誌》

因此他才說,創作是一場「自傳式的」「紀錄片式的」自我回溯和探尋。

《敘事史1》

這種意識形態在蒲英瑋的作品裡十分常見,例如作品《我愛美國,美國愛我》。該作品引用了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1974年在紐約進行的行為表演的題目《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語句中所有的字母被剪掉並重新排列組合成了一個片段性詩句《an arm,a case,lyrics,kill me,heal me,like a dream》(一把武器,一個情景,抒情詩,殺了我,治癒我,就像一場夢)

《我愛美國,美國愛我》

又如《游牧小說與未知旅行 一段殖民者簡史》,在這一作品裡,呈現出的是殖民景象,儘管這些人早已逝去,可當我們凝視這一景象時,卻能切實的感覺到悲哀、疼痛。蒲英瑋也曾說過「它是很個人的,但是又無法確定是不是那麼的個人。」

《游牧小說與未知旅行 一段殖民者簡史》

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回溯和探尋中,蒲英瑋開始懷疑其自我究竟是什麼,這也使其最終決定花費三年的時間去探尋和追索自我在歷史存在里的意義。

「蒲英瑋與吉姆?湯普森建築事務所」展覽

蒲英瑋與吉姆?湯普森建築事務所》這一展覽就展出了蒲英瑋在這三年里的研究成果。在這次展覽中蒲英瑋展出了一份列印「手稿」、一部投置影像、若干架上繪畫、一組照片、三面符號性鮮明的紅黃藍旗幟、一塊太湖石擺件、兩塊鐘乳石碎片、一些《新界雜誌》、一組小燈箱裝置這寥寥幾件藝術創作,然而就在這寥寥方寸之間卻暗含著蒲英瑋的思考。

《蒲英瑋與吉姆?湯普森建築事務所》

蒲英瑋的此次創作,通過聚焦吉姆?湯普森這一歷史人物,將其假設成是一個東方文化的迷戀者,從而來虛構和臆想他的經歷、生活,以此來將自己與其交融,正反雙面的來辨析人類在歷史中誕生、存在、消亡的意義所在,相互交融的來疑問歷史的真實、虛偽怎樣來辯證。

蒲英瑋 《重寫吉姆湯普森的消失》

這些作品中,蒲英瑋表面上是在聚焦吉姆?湯普森,實際上蒲英瑋是將自己虛化成為湯普森。好似精神分裂一般,分裂出湯普森這一擁有自己的意識、精神和人生經歷的矛盾人格,而蒲英瑋本人,則冷眼旁觀自己分裂出的人格,好似一個歷史的俯瞰者,眼睜睜看著一個在歷史洪流中裹挾中的人掙扎、際遇、經歷,冷冰冰又不失溫情的告訴我們自身與集體在時間中的定義。

《關於永遠的最後一天》

這似乎又一次上升到了靈魂、真我的哲學問題,誠然這是每一個人窮盡畢生都在追索的。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否則就不會因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這實際上就是在表明,人類總是在追求看似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和存在意義,好似落魄的國王對王位念念不忘

蒲英瑋《圖集-關於某種形式的虛構》

而通過該展,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蒲英瑋對「王位」的渴望,藝術家通過運用影像、裝置、攝影、繪畫、出版物等多種媒介,藉由這些物質作為精神載體,藉由虛構一個歷史人物的生活經歷,來表現自己在龐大的時代洪流下對於自我認識的迷茫。

《敘事史2》

不僅如此,在歷史交錯中,蒲英瑋更是如被廢黜的國王般輾轉流落,成為無根飄零的落葉,因此在此次展覽中,藝術家藉由虛構他人的經歷來重塑自己的人生歷史,在追尋自我的同時,思索故鄉,企圖找到最初的那個自己,在歷史和命運的十字路口與自我重合,明晰之於歷史洪流為滄海一粟的自己的意義所在。

蒲英瑋作品《馬賽故事》

蒲英瑋和吉姆?湯普森,源於同一肉體,超脫不同人格,精神分裂似的藝術創作,好似一曲詭異卻華麗的圓舞曲,最終,悲壯的舞者只會成為歷史裡微不足道的一粒硃砂痣,但這小小的硃砂痣卻浸染了一個人畢生的心血。

《蒲英瑋與吉姆?湯普森建築事務所》

展覽時間:2017/09/16 - 2017/10/28

展覽地點:上海市莫干山路50號M50創意園17號樓1FJ:Gallery

蒲英瑋的創作以文獻研究的方式展開,他認為個體的經驗與記憶是作為世界存在的證據。通過影像、裝置、照片、繪畫、文本等不同媒介的表達方式,這些感性的檔案在跨越了種族、國家、宗教、語言、殖民等宏大敘事後,最終降落在作者自傳式的個人史寫作上。

本文來自「藝厘米app」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刪減、轉載

更多藝術設計精彩內容

請打開「藝厘米app「—【厘米閱讀】收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厘米 的精彩文章: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我找不到和別人聊天的話題
麥肯錫打彈珠,300個玻璃球居然還可以這麼玩
我們的蜜月始於一次感傷之旅
周年慶藝起拍——國畫專場拍賣
周年慶藝起拍——當代水墨專場拍賣

TAG:藝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