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有時僅僅是努力本身就能讓人快樂 | KY微訪談:你曾為什麼事無比努力過?

有時僅僅是努力本身就能讓人快樂 | KY微訪談:你曾為什麼事無比努力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來自於我們和4個朋友聊了聊他們「最努力的時候」。故事的主人公們努力的方向很不同。有的人是在備戰高考和畢業求職,他們為了改變命運、獲得自立而努力,可能會令很多有同樣經歷的人感同身受;也有人最努力的事情是用10年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雖然這份喜歡在旁人看來沒有結果,且使自己失去了很多機會,但她仍然認為自己從中獲益。還有一位父親,他用2個月的時間,將自己被頂尖專家診斷為自閉症的兒子救了回來,事情的過程幾乎可以用「神奇」來形容。



他們努力的結果也各不相同。有人達到了目標,有人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或者會被認為是失敗的。

但他們的共同點是,對自己曾經做出的努力並不後悔,而且認為

僅僅是努力這件事本身,那種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情的狀態,就足夠使自己的人生變得不一樣

——

曾經非常努力過,才能夠更明確自己要走的路,也才能更好地出發。




可能你能從他們的故事中,看到一段自己的記憶:







1


可能很多人像我一樣為高考努力,


因為那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

 


最努力的時候當然是高考,因為在18歲以前,那是我唯一的出路。


 


那時候我在一個小縣城裡,和經常打罵我的父親一起生活。我反感應試教育,總覺得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和身邊人無話可說,喜歡的書、音樂和電影都不是同一類型。我遭受過同學的霸凌,後來又開始霸凌他人,總之,

幾乎是一個自暴自棄的問題少女。


 


但我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起床去田徑場跑步。有一天跑到一半,我停下來喘氣,突然覺得內心裡有一種很強烈的、「求生」的念頭。


 


我發現自己非常想要擺脫這個環境,因為我相信有更好的地方在等著我,我可以在那裡過得更舒服。我想要過上像一些書和電影里描述的那樣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這可能是為什麼,那時我很喜歡聽Radiohead那首Creep:「I』m a creep, I』m a weirdo…I don』t belong here.」


 


但是

擺脫這種狀態,我需要離開家,離開學校,離開這個小縣城。離開的唯一方法則是高考。


 


在高一結束、文理分科時,我的成績還是班裡倒數,有兩門課的成績不足30分,所以我開始像發瘋一樣的學習。為學習努力的過程都是相似的,比如我對自己進行軍事化管理,每天只睡3-4小時,每周六補覺半天,其餘時間全部用來學習。

每當我累得感覺自己無法支撐的時候,我就會問自己,你想要在這裡待一輩子嗎?


 


故事的結局還是好的,我考上了名校,去了大城市,也過上了讓自己更舒服的生活。後來我也遇到過更多比當年更複雜、更困難的情境和挑戰,經常感嘆,錢和考試就能解決的問題統統都不是問題。但我依然很懷念那段為了心無旁騖、奮力拚搏的時光。




後來我

學日語的時候,發現

「拚命努力」所對應的詞是「

一生懸命

,覺得實在是很貼切。那時候我真的感到萬不得已、走投無路,只好盡全力去做這件事。




人都是有惰性的。當我真的變得自由,沒有了那種「生存壓力」,我發現無論什麼樣的考試和挑戰,都再也無法讓我燃起那樣的鬥志了。







2


我用了2個月時間推翻了專家的結論,


「治好」了兒子的自閉症


 


三年前,我經歷了人生中最努力的兩個月。當時,我兩歲半的兒子被診斷為自閉症中度,說這種疾病是腦神經發育異常,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終身不愈,將來生活不能自理。


 


在被診斷之前,我兒子的身體指標都正常,智力水平算優秀,跟小朋友們在一起也是大方、自然。在他2歲時,我們把他交給爺爺奶奶來帶,但爺爺奶奶一個從早到晚都在上網,一個守著電視看,我兒子總是一個人在角落待著。


 


2歲4個月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孩子不對勁。跟他說什麼都像沒聽見一樣,自顧自地玩。他也不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如果別的小朋友跑到他身邊,他甚至會避開。


 


這個時候,我妻子的單位請了一位育兒專家辦講座,把孩子的情況跟專家講了之後,專家讓我們帶孩子去醫院看看,他懷疑是自閉症。


 


我們趕緊打聽權威的醫院,然後託人找到安定醫院的兒科專家,這位專家仔細觀察了我兒子半個小時,詳細了解情況後,診斷為自閉症。我們不甘心,又去了北醫六院的兒科,2位自閉症專家也正式診斷我兒子為自閉症中度。如此,三個全國頂尖的醫生給出了一致的診斷結果。


 


我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但我不敢讓家人知道,因為他們的心理壓力一定不比我小,不能再給他們增加無謂的負擔。但我也知道我必須睡覺,必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我要為我兒子攢下每一分錢,要比他多活一天。


 


醫生雖然說終身不愈,但我不可能不想方設法救我兒子。從那天起,我拚命地在網上查閱信息,看了一尺多厚的書,和其他家長交流,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研究自閉症,除了吃飯和睡覺。


 


我沒有在資料中發現有用的治療方案,但後來發生了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一天夜裡,我在研究自閉症診斷標準時,猛然發現我自己小時候也出現過類似癥狀,而且如果按照診斷標準來看,我的自閉比兒子還嚴重。(我的記憶力很好,連小時候在我媽懷裡吃奶的場景我都記得,只是別人都不相信。)但我顯然早就走出了自閉,現在我的社交、社會生存能力一點也沒有問題。


 


自閉症診斷標準中,有一種叫克氏量表,我把我小時候符合克氏量表的行為,和當時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想法和感受,詳詳細細寫了下來,用A4紙列印出來,有十頁左右,拿去給北醫六院的專家看。


 


專家雖然收下了我的材料,但她告訴我要接受現實,自閉症是腦神經發育異常,要抓緊訓練孩子,多少能挽回一點兒。


 


我們全家人也不相信我,不斷地要我接受現實。

我好像和全世界戰鬥,卻仍然毫不動搖,義無反顧,就好像有一個獵狗追兔子的故事裡說的那樣,獵狗為了一頓飯而拚命追趕,兔子為了自己的命而儘力逃跑,都在全力以赴。

我要救我的兒子。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以滿懷奇蹟發生的心態觀察過自閉症孩子,我是這樣的。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兒子並不是對我們的呼喚都一律不理。如果他覺得爸爸媽媽有誰不在他身邊,但我們出其不意地在他身後叫他,他就會第一時間回頭看我們。但之後,任我們如何喊他,他又置之不理了。我們在多個場合做了試驗,屢試不爽。


 


然後我就開始懷疑,如果自閉症是腦神經問題,應該是這個功能缺失,但為什麼第一次喊他有反應,之後再無反應?我覺得只有一種答案:不回應我們的呼喚,是他經過思考後,自己做出的選擇。


 


之後,我繼續挖掘還有什麼能讓我兒子對我們的話做出回應,我發現糖、米老鼠都能把兒子從他的世界裡拽出來。這令我更加確定,從接受外界刺激,到信息處理,到控制身體做出反饋,他的這整條神經是通的。再結合我自己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我越來越覺得我兒子的自閉行為,是他自己做出的「他認為對自己最合理的明智選擇」。


 


但如何把他帶出自閉呢?我問了我父母和哥哥,但他們什麼都想不起來,於是我再次仔細回想,自己是如何從自閉,走向與幼兒園的小朋友交朋友、打開心扉的。我最後總結出兩個因素:一是我有個有趣並且神通廣大的哥哥,我總是觀察他在幹什麼,然後學他;二是我們幼兒園裡有很漂亮的女孩子,我很想和她們一起玩。我是通過他們開始關注別人的。於是我想,一定要給他找同齡的夥伴陪在他的身邊。


 


當時正好是暑假,我們把他表姐接到了家裡,但兒子不為所動,甚至會避開。於是我想辦法讓他主動接近表姐。我們買了一盒巧克力豆,讓表姐往他嘴裡塞了一顆,兒子覺得很好吃,我們就說「你找姐姐要」。第二天早上,我兒子一睜眼就爬起來,跑到表姐的房間說:「姐姐,快起床。」這是他陷入自閉之後,第一次主動找同齡人玩。


 


類似這樣的努力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之後我又想了一個笨辦法:我每天記錄兒子一天的生活細節,並在晚上兒子睡覺後,和他媽媽對他一天的表現做一次ABC量表(另一種更複雜的自閉症診斷標準)評分。幾天後,我們發現兒子每天的分數是不同的。於是我就開始倒查日記,分析是哪些因素導致兒子的自閉程度發生了變化。一周後,我們發現了一個簡單但是很關鍵的因素:當他心情好時,量表分數就低。於是我們制定一個規矩:所有事情都以不惹孩子生氣為第一原則。


 


這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兒子真的漸漸不再沉浸在他的世界裡。大概一個月後,我們全家人都明顯感覺到,他不再沉迷於自閉狀態。於是我們再一次帶孩子去了北京兒童醫院孤獨症門診,主任醫師經過兩輪診斷,說我兒子不僅不是自閉症,將來發展為自閉症的可能性也很低。從兒子被懷疑是自閉症到排除,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隨後我兒子便逐漸進步,追趕同齡人。現在他5歲了,學習、生活、社交能力都很正常。


 


那兩個月是我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在被診斷半個月之後,我無意中發現我的體重掉了十斤,當時我嚇出了冷汗,而等我兒子被排除自閉症的時候,我總共掉了二十斤。那段時間的感覺實在太痛苦,所以至今都記得很清楚,但是又非常值得。

雖然那時的我並不確定會不會有好的結果,以及轉機何時會出現。這件事情也讓我發現,任何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要積極、虛心地向別人學習,但同時不能沒有自己的判斷。


 


我是幸運的,這種事,絕大多數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可能不會遇見。所以我直到現在,都在想辦法幫助其他的自閉症家庭。







3


是那一夜的窘迫使我發現,


沒有找准方向的努力是無效的




不知道有多少名校的學生像我一樣,求職是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挑戰。


 


從小學到高考都一路順風順水,但也就像很多「好學生」一樣,我到畢業時都還沒明白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大三那年暑假,各種500強公司開始來學校宣講,我才如夢初醒,開始跟風做簡歷海投。


 


我的專業是中文,沒有特別對口的職業,所以從廣告、公關、市場到媒體、行政、文秘,各種崗位我都投。儘管時常困惑於面試中的那些奇怪考核方式是否能真實反映一個人的工作能力,但我依然買來專門指導面試的書進行準備,每天在BBS上查找前輩的面經,對著鏡子反覆練習。我也是第一次學習化妝,買了人生第一套正裝,每天踩著高跟鞋奔波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時間一天天過,進的面試越來越多,但臨近春節,我卻仍然沒有獲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offer。年底時,一天晚上突然收到某國企的通知,讓我第二天就趕到另一個城市參加面試。我奔向火車站,買了晚上的卧鋪車,第二天又直奔酒店,等了整整一個下午,終於輪到了我。


 


那場面試1分鐘就結束了,那是一家央企的行政崗位。面試官寒暄了兩句後問我:為什麼投簡歷?你看起來不像是適合做這個(崗位)的人。


 


我突然發現,自己根本不可能是這個職位所考慮的對象。但我還不死心,因為面試官表示,無論有沒有通過面試,晚上都會接到簡訊通知。那天下著很大的雨,我穿著單薄的正裝徘徊在街頭,但在9點鐘時,簡訊鈴聲響起,我還是收到了拒信。


 


我默默地背著包走去火車站,買了回程的高鐵票。上火車後,突然發現鄰座的女孩是幾個月前面試遇到過的一個女生,她也來參加了那個國企的面試,也被拒絕了。她眼眶濕著問我: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在進步,但還是沒有工作要我?是不是我努力的方向不對?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於是我們一起默默地同路,下車。到站時已經是深夜,地鐵停運,唯一的選擇是坐黑車,和人拼車回去。黑車司機開價40,我摸口袋時才發現,身上只有最後的30元錢了。


 


那可能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窘迫」——我一直不好意思告訴遠在家鄉的父母,自己的求職並不順利。他們以我為驕傲,以為中國頂尖高校的畢業生一定找得到工作;他們也不知道,在大四過半的時候,我們學校的大多數應屆生不會像我這樣,工作還沒有著落。他們沒有給我額外的生活費,而無論是印簡歷、置裝、來回面試的交通,這些都需要錢。在這一刻,我發現坐黑車是避免露宿街頭唯一的辦法,但我這個月剩下的生活費還夠不上車費。


 


我在路邊坐了一夜,想了很多事,也可能是人生第一次,我對自己的個人價值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是否這麼多年的書都「白讀」了?我在學校學習的所有知識,似乎並不能對工作有多大幫助?最後我又想,是真的一無是處,沒有地方可以去了嗎,為什麼要去投這個行政的崗位?


 


第二天,我搭早班公交車回了學校,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腦,篩選每一個準備求職的崗位,問自己:這真的是你想要的、適合你發揮能力的工作么?最終,我取消了所有這些申請,在春節前沒有再進行任何面試。


 


我用了一個春節的時間思考自己要做什麼,以及適合做什麼。到下學期開學時,下定決心只投某一種類型的崗位。開學後投了不到5份簡歷,到3月份時便有一份工作給了我offer,還是我很喜歡的一家公司。


 


如今我換了3份工作,在職場穩步發展,再也沒有遇到過當年那樣窘迫的情境。大概就是那個晚上,讓我發現了兩件事:

第一,任何沒有找准方向的努力都是無效的;第二,當你非常努力、卻反覆碰壁的時候,不是因為你太笨或者努力得不夠,你需要的是停下來,想清楚。




但也全靠那段非常努力而又非常絕望的經歷,才會讓我明白這些。








4


十年的喜歡不僅是在感動自己,


也讓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我做過最努力的事情,是喜歡一個人。在大二那年我遇到了她,到現在已經整整10年了。


 


不想說「堅持」,因為一說堅持,彷彿我的喜歡就有種被迫的感覺。但其實喜歡就是自然而然發生,又自然而然持續的。又想說「堅持」,是因為我確實全力以赴地、用生命去喜歡過一個人。我也是女生,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


 


因為大二的校際交流項目,她短期入住了我們寢室。她給人的感覺是非常隨性但不隨意,有一種我一直稱之為「自由」的特質,讓在流水線上長大的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個燦爛的世界。


 


我會情不自禁地想,如果能夠永遠在她身邊,就是人生最美好的事。但總覺得她是那麼的美好和遙不可及,我太普通、太簡單,還是個女生(她喜歡男生),這是根本沒可能的事。但我無法說服自己的心,所以一開始,我只是暗暗地跟自己約定,盡我所能讓她生活得開心。


 


比如,大熱天為了讓她考試回來能立即沖個涼,又怕室友們疑心,我就謊稱要鍛煉身體,中午把寢室6個暖壺都打上熱水,這樣起碼她可以用兩壺水,雖然往返六樓三趟,真的有點累。但看她洗完,我很自然地就摸了摸她還沒擦乾的頭髮,她當時正低頭放臉盆,抬頭看了我一眼,我瞬間心就化了,那個眼神我到現在還記得。


 


再比如,我曾經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上QQ看她的簽名變化,並且用專門的一個文檔記錄她的簽名,後邊還破折號備註,猜她這兩天可能在想什麼、做什麼,這個習慣應該一直持續到大學畢業。幫她搬家回來的那天晚上,胳膊酸得有點沒知覺了,但看到她QQ簽名寫著搬家,我的備註是「希望她今晚可以睡個好覺」。


 


一開始的那幾年裡,我是執迷不悟的。對我自己來說,我做的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幸福的,是有存在感的,因為她給我的正向反饋都被我有選擇性地無限放大了。我忽略了作為接受對象的她來說,我做的這些事是否合適,是不是她喜歡接受的方式,會不會是她的負擔,畢竟那些放大的感受只是我自己的。但我還是心存希望地覺得,一切都沒有問題,現在想想有些真是一種「騷擾」。


 


在她離開3年後,我決定去她的城市,上演我一個人心裡的浪漫。我以一種驚喜的方式出現在她樓下,卻見到了她的男朋友。再後來,我便控制著聯繫她的衝動,不敢也不想更多地打擾她。


 


現在看這十年,與其說是對她的堅持,不如說是自己成長的一種修行。

我漸漸學會用更成熟的方式去處理情感。從最初純粹的欣賞和心動,到喜歡得太認真、太用力,不考慮對方和後果,再到冷靜、理智地跟自己對話,學著去尊重對方的習慣和感受,再到獨立地生活,適度地支持她做的事,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到如今,這種喜歡對我來說已經是類似信仰的東西。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從頭到尾都是我的獨角戲,我所做的很多事情她從來都不知道,我只不過是感動了我自己。


 


但我並不後悔。我也真實地發現,這段經歷幫助自己不斷成長,變成了更好的人。因為她的出現,因為我欣賞她,也努力去了解她的世界,我從一個應試教育的乖乖女變得更豐富、更勇敢;因為她應對問題、選擇人生的方式,我自己也變得更成熟、有擔當,充滿力量;我也學會用更隨性和自由的方式去生活,變得更像自己,想做什麼就趕緊去努力去實現,放棄對自己來說更不重要的東西……


 


回頭看的時候,

也許我從來沒有影響過她,我也不需要去影響她,但是她卻深刻地影響了我,或者說,是這個喜歡的過程影響了我。喜歡並不一定要是兩個人的事,它也可以只是一個人的事。







就像有的人戀愛又分手,但依然能夠在戀愛中收穫成長與改變一樣,那些沒有結果的事情,既然努力過,也自然有它的價值所在。我單純地喜歡著有一個目標,然後為之努力的那個狀態。我總覺得這樣的人,雖然有時候看起來疲憊不堪,但當你知道ta的故事之後,總會覺得ta很可愛。




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現在有沒有想要為之努力的人或事呢?




以下是今天的廣告時間:



 


在和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聊天時,她曾經說到一個小細節。在她很多年以後回到小時候住的家裡時,突然發現,那時的自己曾在書桌旁的牆上密密麻麻刻了很多小字,但是如果不湊近的話是看不出來的。那些文字里,最多的字眼還是「我要走」,「我要離開這裡」。




她感到非常震驚,如果不是這次意外發現,她已經完全忘記了曾經一個人用小刀刻下過這些字眼,忘了自己曾經那麼痛苦過。人是如此容易遺忘的生物,當擺脫那種環境很多年以後,竟然一絲一毫都想不起來當年那種掙扎的感覺。


 


滴滴最近發布了一組視頻,關於「五年前回憶路」。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是健忘的,我們可能都已經不太記得,當年在下雨時打車有多麼困難;如果住在郊區,那麼晚上一定要趕上末班車的地鐵;如果坐上黑車,發現被司機繞路仍然沒有辦法。




五年過去了,我們逐漸習慣了便利的交通,習慣了無論住在哪裡,無論是深夜還是凌晨叫車,都可以方便地去到我們想去的地方,可以選擇沒有煙味、提供充電器的坐車環境。 

現在我們整個編輯部幾乎每天都要用到滴滴,記得有一次還感嘆說,如果12年北京暴雨的時候,共享出行也像現在這麼發達,情況會不會要好一些。






想看看自己在有滴滴陪伴的這些年裡,搭乘別人的車走過了多少公里么?點擊【閱讀原文】去回憶自己的這5年吧~ 




假期快樂!


 




你有沒有這9種類型的無望感?| 舊文回顧:關於「希望」的科學
想維持單身,又害怕社會壓力,怎麼辦?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地表達過自己的情感?|Emoji在悄悄改變什麼
我曾遇到過真愛,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 | 觀影:《給朱麗葉的信》
你究竟有幾個好「妹(ji)妹(you)」?教你擊退「情敵」,收復輕色重友的對象|車神醫館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