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68年,是他們構成了國家的脊樑!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里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
鄧稼先
君視名利如草芥,許身國威壯山河!
鄧稼先(1924-1986),我國核武器研究的築基者,「兩彈元勛」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正處在一段非常嚴重的困難時期。1958年8月,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告訴他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想請他參加這項工作。鄧稼先立刻明白了這個「大炮仗」的含義,雖心有忐忑,但仍臨危受命。從此,鄧稼先隱姓埋名,為國家的核事業傾盡畢生心血。
鄧稼先告訴大學生們:「沒有蘇聯專家的幫助我們照樣能幹,而且可以幹得更好。儘管今後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艱險的,但是,什麼困難也動搖不了我們的決心。為了造出『爭氣彈』,我們甘願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在一次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
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也是正是這一次危險的經歷,為以後鄧稼先的不幸逝世埋下了伏筆。
1986年,在鄧稼先病重期間,他的同學兼好友楊振寧曾來華看望他,並且痛心的問他:「國家到底給了你多少獎金啊,值得你把命搭上?」
鄧稼先沖著老朋友笑了笑,吃力的伸出了兩個手指頭,對他說:「二十塊,原子彈十塊,氫彈十塊。」
癌症晚期的鄧稼先曾向祖國提了唯一一個要求:看看天安門,臨終前叮嚀身邊年輕的學生:「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平靜地走了,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
周偉民與唐玲玲
蕙蘭柔情入瓊崖,克勤志業望興邦!
周為民教授(左)與唐玲玲教授(右),南海歷史學研究開拓者
1953年,周偉民和只比自己小兩歲的唐玲玲一同以優越的成績考入了中山大學中文系。彼時中山大學中文系文史哲不分家,教授也是明星雲集,已經因為共同的學術志向和人生興趣而結緣的周偉民、唐玲玲都曾經師從我國著名史學大師陳寅恪,甚至還與知名歷史學家陳序經私交甚篤。
史學素養深厚,且身為廣東同鄉的周偉民、唐玲玲二人當時都對海南島的歷史產生了很深厚的興趣,但是當他們想要進一步研究海南島的歷史時,卻發現只有一本日本軍國主義歷史學者小葉田淳為幫日軍侵略海南島而撰寫的《海南島史》。
從那時起,兩位學術伉儷就暗暗下定決心:「我們一定要著成一部南海』通史』。」
兩位老人的想法出奇的一致:我們一點不害怕死亡,但是害怕在死之前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完,耽誤國家在南海的維權工作。
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周偉民、唐玲玲夫婦為了幫助國家維護南海主權而修「海南史」,已經26年了。26年間,已屆耄耋之年的周偉民夫婦花光了養老金,走遍了海南的溝溝坎坎,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南海維權提供了強有力的歷史佐證。
錢伯初
量子普物歷世桑,風華凋盡猶胡楊!
錢伯初(1933-2014),蘭州大學教授,國內量子力學築基者
錢伯初師從著名核物理專家楊立銘,1956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碩士畢業後留校半年。他自1957年支援西北到蘭州大學講授量子力學課程,與復旦的周世勛、北大的曾謹言合稱「中國量子力學三劍客」,到他2014年去世,82歲人生里竟有將近60載奉獻給了大西北。
他把一生都獻給了西北,獻給了學生和量子力學。先生2014年4月去世,1月還在給學生上課。直到他去世之前的最後一刻,他談論的都是量子力學和上課的問題。
他為中國特別是蘭州大學的物理人在世界上打下一片天地,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現在知道錢伯初這個名字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他去世的時候,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老的學生葛墨林院士發來唁電:「錢老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物理教學,精益求精,富於教改探索,為蘭大乃至中國物理學界作出了巨大貢獻。我教書,我快樂的名言,不時在我們耳邊迴響」。只比錢伯初小五歲的葛墨林在落款時恭恭敬敬的寫上了學生葛墨林的字樣。
李佩
聞道京兆眷良人,芳菲零落寄煙霜!
李佩(1918-2017),「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郭永懷先生的夫人
她是「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的遺孀,中國應用語言學開拓者,被稱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關村的明燈」、「年輕的老年人」。
她曾幫助第一批自費留學生走出國門。
在她狹小的客廳里,那個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發,60年間,承受過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種體積的身體。錢學森、錢三強、周培源、白春禮、朱清時、饒毅、施一公……都曾是那個沙發的客人。但是有時人來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兒,都得坐小馬扎。
她籌建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後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英語系,培養了新中國最早的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當時國內沒有研究生英語教材,她就自己編寫,每次上課,帶著一大卷油印教材發給學生。這些教材被沿用至今。
很多學生回憶,李佩先生從不大聲訓斥學生,卻有一種「微笑的嚴厲」,她把最淘氣的學生調在第一排,這種無形的壓力讓人做夢都在說英語。
她還和李政道一起推動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研究生項目,幫助國內第一批自費留學生走出國門。到1988年該項目結束時,美國76所優秀大學接收了中國915名中美聯合培養物理研究生。當時沒有托福、GRE考試,李佩先生就自己出題,李政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選錄學生。
81歲那年,她創辦中關村大講壇,從1998年到2011年,總共辦了600多場。她請的主講人也都是各個領域的「名角兒」,黃祖洽、楊樂、資中筠、厲以寧、饒毅等名家,都登過這個大講壇。
她反對大學擴招。她反對現在大學減少英語課時。她對坐她家沙發上的一名大學副校長直搖頭,她反對人民大學辦物理、化學學院,反對清華大學辦醫學院。她反對「北大要把1/3副教授篩選下去,改革進行不下去」的悲觀論調。
2017年1月12日1時26分,李佩先生於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駕鶴西去。
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友會理事長華光教授在先生的追悼會上說,「李佩先生和郭永懷先生當年衝破重重阻力回國,在各自領域為國做出巨大貢獻,先後經歷諸多磨難,取得巨大成就,確實值得我們緬懷。」
後記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建國68年以來,誕生了太多的學者巨擘,我們很遺憾沒辦法給每一位撰寫回憶錄。但歷史和人民都不會忘記,以他們為代表的優秀中國人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是他們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進步,是他們選擇為國家、為科研畢其一生之力去奮鬥,才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拓成果。
我們特地製作了一組H5界面,完整回顧了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至本世紀初載人航空、「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等前端科技亮相,我國在建國68年以來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在這些閃亮的成果背後,是千萬科研工作者不舍晝夜的探索,更是千萬科研工作者舍家為國的情懷。
謹以此專題,向所有科研工作者致敬,感謝你們,構成了國家的脊樑!
文章來源:百度學術
編輯:思易安
溫馨提示:推廣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墨香學術 微信:moxiangxueshu)
轉載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學術】立場


※為什麼美國少有「知識分子」
※毀掉學術的不是「網文10萬+算論文」而是學術行政化
TAG:墨香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