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讀 重識鄉土中國

閱讀 重識鄉土中國

文丨葉然(方塘書社主筆)

1

鄉村研究要基於中國鄉村社會背景

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一個「後花園」,有時,「後花園」並不大,卻總能掀起或大或小的風。風有煽動人記憶的能力,若再給它些許的力量,便也能夠將地球撬動起來。

蕭紅擅長以場景描寫來表達情感。在其《呼蘭河傳》里她將祖父家的「後花園」落筆成了記憶里的人間仙境、生活中的悲情場域:「小的時候,只覺得後花園裡邊就有一棵大榆樹。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祖父來了,我便也來了。祖父一天都在後花園裡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後園裡邊」。祖父走了,「我」便成長為了今天大人的樣子。

讀起蕭紅在《呼蘭河傳》里的「後花園」,便禁不住將她的「後花園」重構成了自己眼裡的樣子。是的,人總是會將這種情感傳遞給不同的人,並在這傳遞里,重拾各自的「獨家記憶」。

《呼蘭河傳》

人記錄與自然和情感有關的事物,總是先要從情緒開始的。故鄉是如此,鄉村亦是如此。賀雪峰在《新鄉土中國》里,將其形容為「社會情緒」的表達。情緒化在整個鄉土表達中是最為擅長的一類。所以,人們對鄉土總是帶有偏見地看待,個人色彩濃厚地看待。鄉土是好的,它便極其地好;鄉土若不好了,它便極其地壞。所以,「後花園」的樣子,總是千奇百態,難以捉摸。

鄉村是整個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的重頭戲,中國尤其如此。若只是將中國的鄉村看作城市發展中的重要角色,而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之於鄉村來說,或許是最大的誤解。在社會背景下,它跟中國的城市發展實在有著最大的區別,自然和別國有著同樣的區別。

《法國農村史》被譽為西方史學界的一部古典名著,作者馬克布洛赫因此而享譽世界。他以歷史經濟學的視角講述法國農村經濟的變遷,並解讀小農經濟依然是法國的制度之一;土地始終是人們解決農村問題逃不開的宿命。沒有對土地清晰的認知,便沒有對農村的認知,那麼,鄉村治理和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馬克布洛赫認為,鋪陳事實是直觀卻又十分笨拙的方式。若不能對所鋪事實加以解釋以及無法擊中其背後隱含的邏輯甚至哲學層次的事物,鋪陳事實不過是瞬間即逝的煙火,來了便來了,毫無用處可言。

《法國農村史》

這便從側面解釋了,解決鄉村問題,只從鄉村社會的視角來看待,或只從現代城市的視角來看待,問題並不能得到最好的解決。但是,需要補充的是,社會的角度是問題挖掘的基礎,而現代城市的角度是在技術層面解決問題的關鍵。前者是人性化認知,後者是市場化的驅動。

在馬克布洛赫的論述觀點裡,就鄉村而言,似乎和賀雪峰有著同樣的看待,和費孝通先生的論述主體更是不謀而合。而馬克布洛赫和費孝通先生則都將鄉村視為經濟主體,以重新尋找鄉村發展之道路。

然而,在他們相似卻又微妙的論述主體中,也有著最大的不同:法國的社會背景是資本驅動,而中國的社會背景卻正好相反,同樣也和列夫·托爾斯泰《村中三日》筆下的俄國鄉村不同。這便也詮釋了基於國家社會背景下的「後花園」的姿態各異。那麼,國家歷史社會背景的不同,便註定了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方式的不同。

《村中三日》

所以,中國的鄉村治理只能從中國的視角來解讀,中國的鄉村建設亦是如此。而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新鄉土中國》中便可以看到。治理傾向於鄉村社會,而建設便是對鄉村社會認知後的由里及表的重構。

2

鄉村「半熟人社會」的變遷

蘇力先生在《新鄉土中國》的序言中,對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的概念,基於今天的社會背景,給予了另一個層面的解釋,間接拒絕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在情感歸屬感上的聯繫,而是將其放在了城市發展的角度,更多的是基於發展背景和概念上的解釋。

但是,一如之前提到的,對於鄉土的理解,費孝通先生是在試圖尋找鄉土與人類情感之間的關係。在中國這樣特殊的農村社會背景下,鄉村情感的變遷是鄉村治理的關鍵,不論是以歷史變遷論述為主體,還是以經濟論述為主體,之後才能一瞥基於鄉村治理而有的鄉村建設的未來。

所以,治理是由表及裡的人性認知,建設則是在今天市場經濟背景下,由里及表的面貌改變。在鄉村治理的語境下,鄉村問題的發生,一定不是「空心化」如此簡單,而是在鄉村開放背景下,更深入的情感紐帶的斷裂。人類對解決一切問題都在行,卻唯獨無法治癒瓦解掉的人類感情。感情不在了,再撮合也不過是徒勞。

而對於鄉村的情感變遷,在《新鄉土中國》中,其作者一再強調,中國鄉村的情感變遷的「大地震」是在取消農業稅之後開始的,也是從此時開始,以及後來的大面積的城鎮化,將中國的鄉村治理推向了有史以來最艱難的時期。

《新鄉土中國》

與此同時,中國鄉村從費孝通先生的「熟人社會」過渡到了賀雪峰先生的「半熟人社會」。自此,中國鄉村的情感體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體,過去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鄉村輿論壓人、「面子」有價和「資本」可積累的熟人社會現象逐漸消失。這一社會體系的過渡,在一定程度上催掉了鄉村文化這個有著傳統意識形態的文化體系。

鄉村「半熟人社會」的存在,意味著鄉村逐漸趨向多元化,異質性增加;人們對地方性的共識將逐步喪失,村莊的傳統規範將無法約束人的行為;因為人的流動及人口的逐步增加,鄉村主體感將逐漸消失,這裡的主體感主要是從鄉村內部的角度來看待的,即人對情感歸屬的依賴感。

在賀雪峰看來,舊的文化體系被摧毀,卻又遲遲沒有尋到新的情感體系和文化體系,以致鄉村問題逐漸走向複雜化,鄉村治理問題難解,鄉村建設問題自然也成了眾人的一塊「心病」、「疾病」和「急病」。

因此,賀雪峰認為,農村「半熟人社會」現象和機制,將是深化鄉村治理研究和理解農村政策實踐的重要方面。

但是,對於賀雪峰提出的「半熟人社會」,在吳重慶先生那裡,卻有著不同的觀點。他在《無主體熟人社會及社會重建》中認為,賀雪峰先生所提出的「半熟人社會」更多的是基於數量而有的界定,這在今天的鄉村,隨著人口流動的頻繁發生和人類情感的逐漸瓦解,並不能更好地解釋鄉村所存在的問題。吳重慶先生認為,今天的鄉村正在走向「無主體熟人社會」。而這一現象的發生,正是鄉村社會不斷解體所導致的。

《無主體熟人社會及社會重建》

對此,賀雪峰先生在新修訂版的《新鄉土中國》里給出了上面提到的補充之後的觀點。但是,在我看來,不論是「半熟人社會」還是「無主體熟人社會」,今天的鄉村都在頻繁發生著「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現象,往日費孝通先生所言的「熟人社會」,隨著城鎮化的開始而產生的鄉村開放的情況下已不復存在。

3

鄉村發展要將鄉村治理放首位

更簡單地說,鄉村對外開放的程度決定了該鄉村正處在哪一個層次的鄉村社會裡,即鄉村對外開放程度決定了鄉村內部的熟悉程度的高低。在過去鄉村封閉的背景下,全國的鄉村社會狀態似乎大同小異,都一如費孝通筆下的「熟人社會」。

今天不只是鄉村變了大模樣,城市也變了模樣。不僅城鄉之間的「熟人社會」從未被建構過,今天的鄉村和城市這兩個獨立的主體,在其各自的內部空間,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如賀雪峰先生所言的,鄉村社會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解體,新的社會主體又沒有得到最快的重構。

根據今天的鄉村地理分布,鄉村差異早已從過去的微小差距變成了今天的東西部、南北部之間的大差距。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南部村落所存在的社會主體解體的問題,已經並沒有特別突出,也就是說,基於鄉村內部機理的治理,即基於感情瓦解的治理,基本不在鄉村治理的範疇之內,更多的應該成為鄉村建設問題範疇之內。

而關於鄉村區域的劃分,賀雪峰先生認為,在過去,人通常按照經濟水平的差距,將中國的鄉村分為東西部。但是,如果以從鄉村社會治理到鄉村建設,這樣的劃分方式並不準確,容易將鄉村片區同質的特點忽略。將中國鄉村劃分為南、中、北三個片區,對於解決鄉村治理問題將有重要意義。

農村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

在我看來,這樣的劃分不僅將各個區域的經濟水平差距考慮在內,也將每個地區的鄉村傳統習俗和不同的鄉村文化考慮在內。而這樣的劃分模式最終給鄉村帶來的,不只是給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和對鄉村問題研究帶來了便利,基於經濟發展問題而有的,對人的思想解放也有極大的好處。

所以,結合以上兩種不同的鄉村區域劃分,從目前來看,中國鄉村建設的攻堅區域主要在中、西、北部。而解決這三個地區的鄉村建設問題,需首先要解決它們的鄉村治理問題。所以,對於中國鄉村問題的解決,便是對這三個鄉村區域的治理問題,其次才能進入基建期。

另外,從這三個片區的分布特點來看,目前,中、北部的鄉村開放程度已處於中後期,也就是說,這兩個地區,之前的鄉村社會已經完全解體,新的社會體系正在初步的構建。那麼對於這一地區來說,鄉村治理要放在首位,其次才能進行合理規劃布局,以進行接下來的更深入的鄉村建設,甚至鄉村重組形式的城鎮建設。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並沒有明顯的界定,如果論述兩者之間的區別,便是主次之分了。單從北部來說,以最東北部為例,它與西部又有著相似之處,思維理念依然比較保守,這個時候,鄉村治理便應先行;單從中部村落來說,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社會體系的重構,和鄉村建設的深化改革;對於南部發達村落而言,大部分村落已經和城市基本無樣,同時又有過去工商業背景,走上一條工商業和旅遊發展的並存之路,基本是未來的道路之選。

所以,從這點來看,關於區域的劃分,應是多方考慮的結果,也是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關鍵。中國農村問題的重要性正如賀雪峰所言:農村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其主要功能是保持穩定而非講求效率。農村保持穩定,城市快速發展,農村和城市一靜一動,相得益彰,這是治國的辯證法。

4

鄉村治理的路徑探索

在《新鄉土中國》中,賀雪峰認為,雖然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尤其開放程度處在中後期的中部地區的農民,可以體面地進城。這時,農民屬性雖然存在,但是農民數量會逐漸減少,農民將不再需要農村基本保障,且中國不再需要農村這個穩定器和蓄水池,中國現代化得以完成,中國鄉村將一躍成為美國或者法國一類國家的鄉村。

但是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對於中國而言,至少還需要30年。那麼在這至少30年的時間裡,重視農村在保障農民生活和保持國家穩定方面,依然有必要。而且,中國的鄉村一定是要避免西方化的。否則,屬於中國鄉村的「後花園」將不復存在。

那麼這時,便需要重新看待中國鄉村由里及表、由表及裡的發展問題,中國農村問題也將成為穩定國家安全的關鍵。此時,探尋出一條基於不同區域、多樣性的發展路子,對於今天的中國和中國鄉村來說,一定是必要的。這裡的必要,更多的是對農村問題的關注,絕不僅僅只是技術和基建層面的問題解決。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解決農村問題,便是解決中、西、北部農村的問題。在過去,費孝通先生基於這三個區域,曾給出不同經濟發展的路子。到今天,時間給出了最好的證明。一切都在發生,一切在發生變化的同時,新的問題也在出現。對於棘手的西部,費孝通直言,因為該地大多是多民族共同組成,那麼便需要從多角度、多層面來考慮,避免一刀切,是對這片區域最好的保護。

時間飛逝,賀雪峰先生的《新鄉土中國》基於中國鄉村問題,提出了新思路。對於觀點的爭執,在個人看來,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程度的不同,不同的觀點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中國鄉村發展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要正確認識農村所面臨的問題

於今天而言,舊社會體系的解體,給鄉村帶來了更複雜難解的新問題。人無信仰,則會心神不安,鄉村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加速了人在社會環境中的情緒,而情緒是情感結構中最易變異的一種。所以,今天鄉村的新問題更多的則是基於人所產生的。那麼,此時,解決鄉村社會內部結構的問題,重建鄉村社會內部新結構,則顯得尤為重要,尤其對於中西部來說。

特殊的西部並沒有成為徹底的「無主體熟人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西部農村的發展並不能和南部發達村落一概而論,亦不能和中部地區相比較。所以,避免西部地區發展與發達村落同質化,便是需要注重的問題之關鍵。

所以,若西部發展為一如南部發達村落,以工商業為主的小城鎮,並不適合。從南部的由原來農村發展起來的小城鎮來看,這樣的小城鎮主要以消費服務為主,包括旅遊服務行業的崛起。

對於以消費服務為主的小城鎮,它首先需要的便是經濟體量的達標,對於西部的大多村落來說,這將是很長一段時間需要攻克的難題。若有一天真的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了以消費服務為主體的小城鎮,最終可能產生的是小城鎮的衰落,以及農業的不斷丟失。所以,在主要以農業為生計的地區,發展工商業這樣的消費服務村落或小城鎮,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農村發展應避免同質化

然而,賀雪峰認為,以農業為主的地區,若有類似工業園區,以便利發展工商業,則可以選擇行之。如此,不僅可以帶動片區的發展,也可以正確的方式引導農民新價值的產生。同時,因為房地產是人們為地方招商引資而最常採取的手段,所以,這時,這樣的地區便可以適當地選擇之。

村莊是生產性的,並不是消費性的。所以,在工商業發展程度並不高,且以農業為主的地區,改變村落的自生方式,則更需要多方考慮,否則村落轉一個圈,最後依然會回到原點,而這時的村落,便成了面目全非的模樣。

但是,賀雪峰所說的外來資本的流入,尤其是富人進村,並不能真正帶來鄉村的發展這一觀點,說得並非沒有道理。今天鄉村的複雜多樣的問題的產生,其根本原因並不是「空心化」問題,而是「空心化」背後,鄉村結構缺失的問題。

所以,鄉村的治理和建設,以市場經濟的方式來推動發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村問題和中國問題。而產生的結果將是,鄉村本體不復存在,人對「後花園」的想像將變成永恆的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塘智庫 的精彩文章:

葉一劍:無內容 不營銷

TAG:方塘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