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枯筆進行到底!林散之草書怎一個「枯」字了得?
林散之枯筆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全貌
林散之林散之先生在這幅作品中將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字枯,幾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力無限,個個靈氣十足。像這幅6次出版的丈二匹草書,林散之先生創作極少。作品氣勢宏偉,筆墨超絕,字大神旺,張力無比。
自攫神奇入畫圖,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賢希聖希今古,無我無人無主奴。
一種虛靈求不昧,幾番妙相悟真如。
渾然天趣留多少,草綠山中認苾芻。
這是林散之草書代表作《自作詩論書一首》全詩的內容。作品創作於1980年,橫幅,尺寸為 140×354㎝,約 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是著名畫家、篆刻家陳大羽教授所刻。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筆,宿墨。
林散之枯筆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局部1
這幅草書作品的亮點很多,最大的亮點就是枯筆。相傳古代有個皇帝,刁難一位大書法家,給他能寫 8個字的墨量,要求他寫出10個字,如果寫不出來就殺無赦。大書法家聰明過人,略加思考之後,奮筆疾書,8個字的墨竟寫出12個字來,而且筆筆到位,字字清楚。皇帝看後大喜,立刻賞金百兩。這個大書法家用的就是「枯筆」,不僅免遭殺身之禍,還得到了御賜。
枯筆,是指在筆墨很少的情況下,筆毫以迅疾遒勁的筆勢用力磨擦紙面而形成的枯澀蒼勁的墨痕,漢代書法大家蔡邕把這種墨痕叫「飛白」。筆跡中的絲絲露白,傳說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掃帚刷牆,從中得到啟示,便把這種辦法用於書法。唐朝女皇武則天寫字時喜歡飛白,比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額就是如此。
林散之先生把枯筆分為濃墨枯筆和淡墨枯筆,時而用濃墨枯筆,時而用淡墨枯筆,有時濃墨枯筆和淡墨枯筆並用。在這幅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濃墨枯筆。如作品中的「圖」、「作」、「認」是枯筆,「希」、「今」、「如」、「中」枯筆形成的絲絲飛白,如白煙裊裊,扶搖直上。這些字枯潤相生,神旺氣足;墨處厚重,白處空靈;粗獷樸野,筆沉痛快。「入畫」、「幾」、「芻」,彷彿隨手揮毫,盡得自然,粗細多變,斷連相應,一副威武,令人稱絕!飛白表現出一種空靈、虛幻的境界。這境界,不是空無而是充實,蘊含極為豐富。不同審美情趣和不同層面的人,都可以馳騁自己的想像去體會、去欣賞。儘管箇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一種美的享受,都是一種美的升華。
林散之枯筆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局部2
枯筆很難寫,只有在隨意書寫中才能出現。林散之先生是枯筆高手,將枯筆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一字枯,幾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有活力,個個顯靈氣。作品正文加落款一共 67個字,除「人」、「一」以外,其它 65個字都有枯筆,有的枯筆少,有的枯筆多。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如「自」、「渾」枯得少,「畫」、「無」、「趣」枯得多,還有「圖」、「如」,特別是「山」基本上是全枯。一絲絲,一縷縷,清晰可見,像一條條潔白的哈達隨風飄動,卻又落在地上,凝結成一個個鮮活靈動的漢字,從而集中展現了林散之大師驚世駭俗的審美和枯筆藝術,有一種膨脹化的張力,有一種感到向外擴張的震撼人的威懾之力。
林散之先生這幅巨制,一個個碩大無比的字,活像一個個士兵、一匹匹戰馬組成的軍陣,威武雄壯,震撼無比!這氣派,這陣勢,又如導彈、坦克、裝甲車凝成的鐵流,正以排山海之勢,以氣吞山河之概,滾滾向前!
林散之先生極少創作這種丈二匹的草書作品,更重要的是這幅作品的字特別大,與林散之先生同一個時期的草書作品那種瘦勁的長線、寬鬆的行氣,風格截然不同。林老在這裡用的是很稠的濃墨,筆畫粗壯老辣,線條拙樸厚實,體現了「大字難於密結而無間」的原則,是不可多得的代表之作。


※你的書法是「生毛桃」嗎?書法以神韻為上
※書法最動人最鮮活的生命之勢,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書法曲斜的曼妙之美,傳統橫平豎直的教育誤區
※怎麼寫好轉折?用筆是方好還是圓好?
※你知道真正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區別嗎?只看其行筆和收筆處
TAG:書法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