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越讀者》:讀書就像吃飯

《越讀者》:讀書就像吃飯

《如何閱讀一本書》可謂是閱讀者不可錯過的經典書籍,雖然出版於 1940 年,但文中的閱讀方法,至今依然實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中文譯者,就是今天要分享的《越讀者》的作者:台灣著名出版人郝明義。

《越讀者》的主題同樣與讀書有關,但與《如何閱讀一本書》不同的是,作者郝明義對中文閱讀的理解更深刻,文筆更流暢生趣,也更貼近當今閱讀時代的語境。話不多說,趕緊來看看魚串串的讀書筆記吧。

1. 學校沒教的事

郝明義讀了幾十年的書,到了 44 歲才發現《如何閱讀一本書》,看到後相見恨晚,因為如果早一點看到這本書,在閱讀上就不會走那麼多彎路了,因為讀書也是講究方法的,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很多人讀了十幾年書,小時候讀課本,長大後讀課外書,最後連基本的閱讀方法都不了解,因為學校沒有專門教這個的,非常遺憾。閱讀能力就像你上網、說英語的能力一樣,是一個開啟新世界大門的工具,沒有它,會失去很多可能性。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重視它,一起搞定它。

2. 讀書的分類:讀書就像吃飯

想想你讀書的種類:大部頭的經典書、暢銷書、閑書、教科書、說明書等。再想想你吃飯的方法:吃主食、吃美食、吃水果蔬菜、吃甜食,各種類別搭配起來,才不至於營養跟不上。

郝明義說,閱讀就是餵養大腦,可以分為主食閱讀、美食閱讀、蔬果閱讀、甜食閱讀。如何理解呢?

主食閱讀就是為了生存需求進行的閱讀,比如職業、生活、心理等。這一點和樊登讀書會的主題很像——「心靈、家庭、職場」,這些都是人之為人的剛需。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通過閱讀來幫助化解,是一種方法。

舉個例子,教科書看起來枯燥,但是不可不要,郝明義以前老弄不懂營銷中 needs、wants、demands 的區別,後來讀到科特勒的經典教科書《營銷的原理》才開悟:

An American needs food but wants a hamburger,When backed up by buying power,wants become demands.

科特勒的意思是 need 是人的基本需求,類似生理需求,want 是經過文化和歷史調整過的社會化的需求,demands 是一種有購買力在支持的需求。這就是好的主食,幫你拎清概念,省得你被別人繞暈。

美食閱讀就是幫我我們享受味蕾的刺激的,而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所以這裡就高級了一點,去西班牙餐廳或者成都 10 星級蒼蠅館子,都屬於這一類,帶領我們領略被餵養的美好。

也就是說享受思想的 massage,它幫助我們體會生命深處的共鳴。比羅素的《幸福之路》,比如梭羅的《瓦爾登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翻譯晦澀的所謂世界經典名著,常常會讓人倒胃口,因為翻譯太次了,這個去讀原文最好,如果是英文的話,你可以試試,英文帶你回到知識源頭。

蔬果閱讀就是幫助我們消化的,類似工具需求的閱讀。比如學習字詞用法,學習英文語法等,是技能型的,《越讀者》就屬於這類。還有很多提升寫作技巧、提升思維能力的書,這就是打磨技能,最近我發現這塊特別重要又特別容易忽視,很多人看到知識的海洋就想使勁兒撲騰起來,但是一開始沒有掌握基本的游泳技巧,很容易被淹死哦。

甜食閱讀就是我常常給自己定義的「讀閑書」,類似喝喝下午茶,嘗嘗提拉米蘇啥的,沒有任何目的,閑暇本身就是目的。這也是我自己非常享受的時光,拿一本書,詩歌散文小說最好,隨便翻幾頁,常常也是靈感迸發的源泉。

舉個例子,達爾文是《物種起源》的作者,他也需要甜食的,他的甜食是閱讀浪漫的愛情故事,他有一個有名的主張:政府應該立法禁止,愛情的結局不得搞得悲劇。

這四種閱讀層次你可以對照下,自己在哪一塊比較多,哪一塊需要補補。如果不談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類,就猛地說一句:讀好書,就像說:吃好吃的一樣,無厘頭。當然,也有一些不愉快的閱讀聯想也得說說,比如,生吞活剝,味同嚼蠟,死啃書,填鴨式,消化不良等,這都是閱讀不良的併發症,需要注意下,提前打預防針。

選書也是一門技術,讀到爛書也是蠻討厭的,關鍵是你要有辨別力。如果你想成為廚房裡的美食家,或者說書房裡的美食家,那麼,你要注意啦,品味不是一天練就的,多讀多總結吧。

3. 讀書的方法:三把斧一把刀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朱熹的熟讀精思,我們一起來看看。讀主食類的書,觀其大略即可,讀美食類,蔬果類的書,需要用上熟讀精思,讀甜食類的書,當然可以不求甚解了。

蘇東坡的讀書方法很有意思,我也想成為主題閱讀,但是他不是圍繞一個主題拿一堆書去理解,而是拿一本書,讀不同的主題,比如他讀《漢書》,第一遍只讀和治理之道有關的書,第二遍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是管制,第四遍是兵法,第五遍是貨財,每讀一遍都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這樣的功夫學成之後,就可以八面作戰也從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隨便翻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讀書的三把斧就是: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一把刀就是:八面受敵。從古人讀書的方法看到其奧妙。西方的讀書人說方法更注重操作步驟,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就對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和中國古人的讀書法還不大一樣。

4. 上網就不閱讀了?

有了互聯網,人們讀書更少了嗎。先來看個故事,公元十一世紀的宋代,印刷術發達,突破了過去的手抄書費時費力的局限,各種書目大量印刷,蘇東坡寫了《李氏山房藏書記》感嘆書多了大家反而不愛讀書了。不知道蘇東坡趕上互聯網時代的話,會怎麼想?

其實閱讀,不僅僅是讀書,文字的載體是流動的,它可以刻在竹子上,印在紙上,也可以儲存在互聯網上,載體在變,但是文字傳遞思想和情感的功能沒有變。所以上網也是閱讀嘍。網路將文字以外的聲音、影像、氣味、觸感、甚至意念,提供給人一種全新的認知經驗,讓人重新回歸到全面感官世界的時期。

另外,用英文上網的技能也特別重要,也能大大打開一扇窗,因為現在主流的理論都是英語世界先知曉,這也是有些知識的源頭。丘吉爾就說了學外語能鬆弛大腦肌肉,就好像彈鋼琴的人把拉小提琴當做消遣,用另一種語言閱讀也是如此。

但上網了就不能閱讀了嗎?如果說網路的出現就好比人人都擁有一輛跑車,風馳電掣不是夢,但是人們就因此就不走路了嗎?如果出去旅行,有了跑車當然開車去,但是到了目的地,只開車晃一圈,不下車溜達一下,拍拍照紀念一下,也是浪費時間。

上網不能代替讀書。我個人的看法是,雖然 kindle 等電子書發達了,但是紙質書也有不可替代的魅力,比如可以跳躍閱讀,可以折頁,可以隨時寫批註等好處,這種體驗對人的吸引力不會消失,紙質書就不會消失,當然,它可能進化,進化成更高級的物種。

5. 你所說的乾貨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乾貨輩出的時代,因為講究效率和省時間,所以人們熱衷於吸納這樣的乾貨,但是結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因為乾貨的好吃書清楚、明白。直接,壞處是得來輕鬆,不一定理解其真意,也不一定當回事。拿讀小說來類比,小說常常是拿十萬字的篇幅,講 30 個字的道理。

金庸的《天龍八部》寫了十萬字,塑造了眾多人物,鋪陳數十年的恩怨情仇,才在不經意間寫出一個道理:如來教導佛子,第一是要去貪、去愛、去取、去纏,方有解脫之望。這三十個字寫出了十萬字的小說。

現在的人很少有時間和心情讀一本小說,但是小說的魅力依然不減,你必須運用想像力,把小說人物的命運活一遍,才能了悟,豐富生命的感知。至於怎麼練習讀精彩的小說,郝明義建議去讀張大春的《小說稗類》。

另外,詩和哲學,也是創造知識和靈感偶遇的高速公路。

6. 主題閱讀:以「愛情」為例

假如你對「愛情」這個主題感興趣:

Step 1 :找到一個感興趣的小主題。比如,你對柏拉圖式的愛情很感興趣,想了解柏拉圖咋想的。

Step 2 :找到一個這個主題你最感興趣的人。柏拉圖。

Step 3 :找到這個人,這個主題的這本書。柏拉圖很多著作,有一本《會飲篇》是集中談愛情的,所以你就不應去啃《理想國》了,即使這個是他的代表作。

Step 4 :把全書讀一遍,不懂的跳過,不要糾纏。讀了一遍之後,再使用不同的方法進一步閱讀。《會飲篇》里有許多人談論愛情,讀完你會發現蘇格拉底的發言,才是全書的重點。

Step 5 :了解作者如何思考這個主題後,看看影響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哪些,後人又是如何評論的。所謂弄清來龍去脈。讀了這本書,你了解柏拉圖如何把愛情升華,解釋為宇宙至善至美的過程,於是你回頭看之前的古希臘時代是如何解釋愛情的,知道艾洛斯 Eros 的說法,是宇宙的結合或分離的原動力。你又往柏拉圖的身後看,知道亞里士多德把愛情解釋為友愛的一種。

Step 6 :沿著這個主題,把這條線的前後脈絡梳理清楚。你繼續整理脈絡,發現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把愛情解釋為神愛,文藝復興之後回歸為人間的愛,清教徒和維多利亞時代解釋為保守的愛,尼采喊出人要擺脫神的桎梏,從一切犧牲、義務中解放出來,提出「愛是一切價值的掠奪者」,到了弗洛伊德,愛與性的關係被說明得完整了。

讀到這裡,你就把愛情的哲學和接下來進入二十世紀以後一些比較通俗的議題連接起來了:你會注意到勞倫斯的主張,接下來還有金賽性學報告和 G 點的發現,又有六十年代的性愛解放運動,之後的同性戀正常化。

愛,從哲學上的意義到生活中的作用,會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呈現在你面前。而你通過主題閱讀,穿越古今,對不同作品的不同思考方法進行扒梳,對社會背景進行了解,就算是讀透了一個主題,站在人類歷史長河上,對這個主題進行自由穿越了。

7. 越界閱讀:從記憶到抽取,從大腦到外掛

一個常見的誤區是:我們常把大腦中最珍貴的 CPU 當硬碟來使用。這個怎麼理解?從小到大上學,我們記憶了很多東西,但是並沒有訓練大腦抽取、整理知識。記憶和抽取的區別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在《論記憶與追憶》中寫道:人類中擁有大量 memory 的人並不等同於善於 recollect 的人,通常擁有大量 memory 的人,心思比較遲緩,善於 recollect 的人,心思比較靈活。

亞里士多德之處了 remember 和 recollect 的不同,記憶只是在某種刺激之下,記憶中的事物從潛意識中浮現出來,而抽取就是在需要用的時候,重新取出來用就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外掛大腦,比如印象筆記,備忘錄、硬碟、U 盤等存儲器。我們先要給大腦的作用定位,然後讓各個外掛載體各就各位。

有了記憶載體後,大腦就不需要記憶很多東西,只是需要有能力 collect 和 recollect 就好,大腦的組織能力越清晰越系統,就越能collect到相關數據,並且分辨是放在大腦中,還是外掛的載體中。其實這和大腦的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也有關係。

這個迷之精華,告訴我們記憶和抽取的區別,我覺得簡直洞見,解決了我一直以來拎不清的困惑。讀書人沒法記住所有的東西,因為你吃過的東西也沒法全部儲存在體內,叔本華叔叔說。

朱光潛叔叔還說,讀書是清算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十年的人類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內重溫,在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本身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不能外掛存儲,是不可以滴。

最後說點小歷史:

復誦:是最早的記憶輔助動作

繪畫:最早的記憶外掛

文字:使記憶的單位濃度暴增

書籍:使記憶方便收納

錄音:記憶延伸到聲音

攝影:記憶眼神到影像

電腦:可以多有一個他腦

網路:記憶連接記憶

8. 主題百科 propaedia

《大英百科全書》從 1974 年的第 15 版起,除了過去的小百科,大百科之外,還增加了主題百科,並且名之為:知識的架構。

outline of knowledge,就是想從大處著眼,了解知識架構,這是艾德勒設計的,分為十個知識領域 part,再分屬不同的「部」division,再往下是「科」section,每個「科」羅列很多條目,並建議讀者去查閱「小百科」和「大百科」的詞條。這個分類很有意思。

主題百科的十大領域是:1、物質與能量;2、地球;3、地球上的生命;4、人類;5、人類社會;6、藝術;7、科技;8、宗教;9、人類歷史;10、知識的分支。這個很有意思,可以找一本來看看。

9.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

講一個咖啡的例子。全亞洲最好喝的咖啡,老闆叫李威德,有一套從小題目上建立自己知識架構的方法,我覺得非常贊:

study 1:決定學咖啡,戒掉威士忌,把咖啡、紅酒、茶三樣東西一起學起來,從不同角度了解咖啡,交叉瞄準的方法很受用。

study 2:找到最懂咖啡的人。了解咖啡的生豆、烘焙、萃取、保存,各找一人。但是人家只能指一個方向,自己琢磨自己的路。等對咖啡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體會後,再找一個人印證。

study 3:找好書。看入門書,搜羅三四十本,找兩三本有用的就行。咖啡機器了解,參加國際咖啡協會,接觸真正專業人士看的書。如果有可能看看圖書館和國外的書。

study 4:看書看門道。看一本書如何用全部的生命投入,要讀到人家的新,要用更簡單的方式。有時候拉開一段距離,反而可以拉近。

study 5:懷疑必不可少。別人的話聽一聽,自己做實驗,用真材實料驗證之後才算數。比如書上說摩卡咖啡有五種芳香族群,一開始找不到,不斷實驗,三分鐘,二分五十七秒等,不停的煮。

study 6:早期覺得自己懂咖啡之後,埋首在八百種香味中,滔滔不絕向客戶介紹,覺得很過癮,現在我講咖啡只講三件事:咖啡應該是透明的紅色、不苦、不酸。人人都可以判斷。

這個過程看下來,是不是非常生動形象。所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幾種境界,深入淺出之後,是大道至簡,但境界,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也。類比讀書,值得細細品味。

最後,我們說一下,這本書為什麼叫做《越讀者》。在商業社會裡,我們常說:winter takes all,贏家通吃,今天,是 reader takes all 越讀者時代來臨,你懂了嗎?但是這只是前半句,後半句是:or nothing。

也就是說只有掌握了閱讀之道的人,才能開啟新知識為自己所用,掌握自己的知識框架尤其重要。我還想延伸一下,writer takes all,寫作的作用也在一步步擴大。

另外,從閱讀的飲食角度看,終生學習,就跟終生飲食一樣。人活著,要一直吃飯,也要一直讀書

探奇認知科學,解析美文典範

集萃中西文論,教你科學寫作

融會貫通多個學科,站在認知&神經&心理科學前沿,結合經典美文與文本細讀,教你科學的寫作方式,陽志平老師的《認知寫作學》課程現正開放預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運動員會有一些迷信的怪癖?
《先發影響力》:如何說服別人?
學習可以帶來改變,但不一定增長智慧
如何做一個高階學習者?
知識是一種概率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