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密李家營晏子的故事!

高密李家營晏子的故事!

晏子清廉儉約的故事

高密,這個在中國版圖上一個普通縣市的名字,卻是一片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熱土,這裡是三賢故里、四寶之鄉。今天,小編帶大家走近「高密三賢」之一齊國名相——晏嬰。

晏嬰為齊相20餘年,堅持民為重、君為輕、施仁政、薄徭役的治國方略,官居高位不貪不佔、清廉節儉,使內憂外患的齊國得以穩定。

歷史上關於晏子清廉節約的故事有很多,如:屢拒封賞、拒遷新居、不貪女色、辭官退邑等,現摘取一二,以饗讀者。

晏嬰平時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便祭祀祖先也不過把衣服和帽子洗乾淨再穿而已。一件狐皮大衣,只有在出使他國或參加盛典時才穿,並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每日粗茶淡飯,正餐也不過是糙米飯,只有一葷一素兩個菜。

據記載,一天,晏嬰正要吃午飯,齊景公派人來見他,晏嬰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來人共進午餐。景公知道這件事後,感嘆地說:「相國家裡竟然如此清貧!」說完,立即命人給晏嬰送去黃金千兩,以供他接待客人的開支。不料晏嬰不願接受,叫來人帶回。景公命人再送,他還是執意不肯收下,當景公命人第三次送來時,晏嬰對來人說:「請稟報大王,我並不貧困。大王給我的俸祿,不僅足夠我供養家人、接待客人之用,還可以用來接濟窮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額外的賞賜了!」來人非常為難地對晏嬰說:「相國,我也是奉命辦事,您這次再不收下,叫我如何去回報大王呢?」晏嬰想了想,說:「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進宮,讓我當面向大王辭謝。」

晏嬰見了景公,首先感謝他對自己的厚愛,深怕景公再堅持,便先向景公說:「作為一個大臣,將國君的賞賜用於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這樣乾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來,那就變成一個裝東西的箱子,仁義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上對不起國君,下對不起百姓,只干守財奴的事,聰明的人是不會幹的。所以,請您千萬不要再賞賜臣下了。」景公不解,問:「想當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賞的五百個村莊嗎?你晏嬰為什麼要推辭呢?」晏嬰便以「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的話相對答,陳述自己雖然愚笨,但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可能是正確的。景公見他把話說到如此地步,也只好作罷。

晏嬰平時上朝,總是乘坐一輛劣馬拉的破舊車子,有時甚至步行。景公知道後,覺得晏嬰乘坐的車馬與他的身份太不相稱了,便三次派人送去新車駿馬,卻都被晏嬰拒絕了。景公非常不高興,責問他為何不收,晏嬰說:「您讓我管理全國的官吏,我深感責任重大。平時,我反對奢侈浪費,要求他們節衣縮食,以減輕百姓的負擔。我若乘坐好車好馬,百官們便會上行下效,奢侈之風就會流毒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再也無法禁止了。」

晏嬰住的相府地處鬧市,且陰暗狹窄。齊景公提出要為他修造僻靜寬敞的新宅院,也被晏嬰婉拒。齊景公並不死心,趁晏嬰出使他國之際,為他新建了一處豪華的新相府。晏嬰回國之後,馬上從新相府搬回了原來低矮狹小的住處,同時將新相府加以改造,分配給了原來住在那兒的人。

晏嬰到了晚年,不僅不再接受任何新的賞賜,還向齊景公提出將原來賜他的封地退回去。景公認為,這在齊國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先例,堅決不同意。二人推來讓去,最終還是晏嬰說服了景公。晏嬰一生清廉儉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他所大力倡導的清儉節約的作風。即便是在臨終之際,仍不忘諄諄告誡家人:喪事要從簡,絕不許厚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