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上,中國人這場曠日持久的南北之戰
用最短的時間
看最酷的世界
團結的南北方人們唯獨在吃這件事上,頑強地捍衛著各自的信仰。
中國分為兩種人:南方人和北方人。
關於南北方的定義官方的說法是:
中國南北方通常以秦嶺淮河為界,即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界限以南為南方。
秦嶺是我國中部地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淮河是我國中部地區的一條流經多省的河流,二者均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由於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歷史環境,使二者逐漸成為南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南北方通常以秦嶺淮河為界
而民間關於南北方的定義就頗有爭議了。
作為北方老大哥的東北人普遍認為東北以南就是南方;廣東人認為廣東之外都是北方,連上海、浙江等標準的南方地域也被冠上了「北方」名頭;而海南人在版圖的最南邊似乎失去了對南方人的執念;四川人認為和江南一帶比,把自己作為南方人還是比較勉強的……
民以食為天,關於南北飲食之爭常常引發全民大討論。
團結的南北方人們唯獨在吃這件事上,頑強地捍衛著自己的信仰。
豆腐腦的咸甜之爭;過年餃子和湯圓之爭;冬至餃子和羊肉湯之爭……南北網友甚至對吃桃子要不要削皮也發生過激烈的口水戰。
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南方和北方在各個方面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俗。要相互接受起來是比較有困難的。
北方菜分量足的讓南方人目瞪口呆:這錢簡直沒白花;在北方沒有什麼不是一勺麻醬不能拯救的;北方人在南方要了「微辣」,發現刷新了對辣的認知;北方人去南方吃火鍋居然發現沒有叫做「麻醬」的蘸料……
復旦大學的
嚴鋒教授也曾吐槽過南北飲食的差異:
從前,看梁實秋、林海音等老一輩文人寫北京小吃,真是妙筆生花,鉤人饞蟲。灌腸、老豆腐、豌豆黃、熱芸豆、艾窩窩、炒肝、爆肚、豆渣糕、杏仁茶......這些光聽聽名字就口水流不完。
等到親身品嘗之後,味道實在是......文人誤國啊。
而關於南北飲食之爭杠把子——「甜咸之爭」就曾在多個領域發生交戰。
豆腐腦作為戰爭引發的導火索,扛起了「甜咸之爭」的大旗。北方一般為咸豆腐腦,有些地方還會加點辣和香菜、蔥末。
南方則大多吃加白砂糖的甜豆腐腦。不過在南方地區也有一群熱衷咸豆花的粉絲,江南地區就一般吃咸豆腐腦。
暗中觀察的粽子君見雙方戰勢還不夠激烈,於是領著一波追隨者加入了戰隊。
南方人更偏愛咸粽子,北方人則青睞甜粽子。
或許是因為南方的水果太豐富了,南方人不滿足於單一的甜味,
很多人蘸著鹽就著醬油吃水果。
福建的廈門、廣西、漳州一帶,吃芒果和荔枝的時候都會蘸醬酒。潮汕人甚至到了不蘸醬油不足以吃水果的地步,菠蘿、楊梅、李子、番石榴、哈密瓜、火龍果……都可以蘸醬油。
荔枝蘸醬油
這讓北方人甚至很多南方人都目瞪口呆:世上竟還有這種操作。
其實,在水果中加鹽或醬油是為了增加味道的反差,使水果吃起來更甜。同時當西瓜加鹽,
由於細胞里外的濃度不同,西瓜細胞液從細胞壁內滲透出來,也使得糖分濃度相對變高。
雖然北方人在粽子等小吃上喜歡甜口,目前,南北的飲食差異主要還是「南甜北咸」。
這場曠日持久的南北飲食之戰有歷史原因的。
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在糖類「包圍」下,南方人慢慢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
中國溫度帶
而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蔬菜難以過冬,在過去,北方人們就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時間一長,北方大多數人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看來北方喜歡吃咸是因為菜少,這也讓老一輩的北方人有了冬天囤白菜、買菜買多份的習慣。
梁實秋曾在他的《雅舍談吃》一書中描寫道:
在北平,白菜一年四季無缺,到了冬初便有推小車子的小販,一車車的白菜沿街叫賣。
冬天囤白菜的老北京人
前段時間,關於「南北方買菜差異」引起人們的熱議:買菜,買一頓還是一「噸」呢?
南北方小夥伴互相驚呼對方的買菜方式。
南方人:老闆,給我來根蔥。北方人:這裡要50斤白菜。
圖片來源:微博@朋友圈那點事
而似乎由於早期在交通不發達,北方的蔬菜較少使得餃子在北方稱雄,因為餃子餡兒需要的菜不用很多。
從高空俯瞰北方大地,有浩渺的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和茂密的東北林區,這片土地孕育出北方所特有的食材,獨特的地理特徵也形成了北方獨特的飲食文化。
「大口吃肉」這四個字似乎可以作為一個北方人民飲食習慣的一個典型特點。
在北方飲食文化中燒烤文化特徵突出,主要是熟食與麵食喜用燒烤。
擼串也成為北方獨特的文化,燒烤店是北方人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
民間也戲言
「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喊麥」。
因游牧民族好吃燒烤食物,中國北方的燒烤深受新疆和蒙古等地的回族飲食文化影響,並得到不斷發展和傳承,形成了具有區域性特色的飲食文化。
其中羊肉串在北方地區甚為常見。如維吾爾族人的燒羊肉串已遍布北方各地,在新疆現在幾乎是無所不烤:烤羊肉串、烤羊頭、烤羊腸子、烤羊腰子……
南北方關於燒烤也存在很大差異,
近期
雙方
關於「
燒烤
」又進行了一次交戰。
「
南方人去北方擼串點了玉米,結果撐死了……
」,北方的燒烤是論個買,南方的燒烤是論粒買。
同時北方菜都有重鹽、重醬、重蔥、重蒜的特點。大蔥醮大醬是北方人喜愛的食品,北方菜還重掛糊、上漿和勾芡。
而對於「吃什麼像什麼」,南北的飲食不同也吃出了鮮明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調查發現,北方人的體重和身高均值都大於南方人,很多南方人去了北方都感受到了來自北方人俯視的目光。
而除了自然環境等影響因素外,飲食文化的差異是導致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大重要原因。
中國南方氣候高溫多雨,耕地以水田為主,適合種植水稻;而北方乾旱低溫,耕地多為旱地,適合種植小麥;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方式下
,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小麥的氨基酸含量大部分比大米的氨基酸含量高,對身高影響最大的是賴氨酸,而小麥含量比水稻高,所以長期吃小麥的人有身高優勢。
曾有人對100g的饅頭和100g大米的熱量做過比較:
每100克熟米飯的熱量為120千卡左右,主食甜麵包的熱量為280千卡左右,餅乾則高達450千卡左右。
同時牛羊肉是大部分北方人的飲食偏好,這也是北方人身材高大的重要原因。
比如促使人長高的物質是賴氨酸,而賴氨酸在牛肉中含量很高。肉類富含蛋白質,能有力補充能量。並且北方盛產牛奶,奶製品無疑又是北方人身材高大的重要助推器。
賴氨酸在牛肉中含量高
但獨特的飲食習慣讓北方人長高的同時,也可能增加的北方人患病的風險。
家庭中有高血壓、血脂、血糖或心臟疾病病史的患者數量中,北方家庭人數明顯多於南方家庭人數。
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心臟病專家羅培茲博士曾研究指出,高脂肪的一頓飯,可能損害動脈的內皮組織。
飽餐一頓後,胰島素數量增多,因此減低心臟動脈的正常舒張。因此,羅培茲博士提出的「
注意每天攝入的熱量,小心每餐的分量
」是控制「三高」尤為重要的。
而一直讓南北方人大戰幾百回合的
飲食差異可能是基因惹得禍。
據國外科學研究顯示,人體內有一種名為 APOA2 的基因,這種基因在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導致了人對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不同偏好。
隨著南北方人的互相遷移,南北食物之間也在開始了融合。
北方有了「正宗四川麻辣燙」,而四川人卻表示並不知道這種食物的存在。
在北方開遍分店的重慶雞公煲卻說:我和重慶其實沒太大關係,雞公煲只是「重慶燒雞公」和「重慶干鍋雞」在外地的混合菜名。
南北方固執地捍衛著自己吃的信仰的同時,也在握手言和。
參考文獻:
[1]張唯, 湯燦,等. 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對身體狀況及性格影響[J]. 經營管理者,2016(1):347-348.
[2] 史紅梅. 地理教學中我國地域飲食文化差異研究[D]. 河北師範大學, 2010.
[3]陳傳康.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域分化和發展趨勢[J].地理學報,1994,203- 210.
[4]馬愛平.好甜還是喜咸,基因說了算?科技日報,2017.7.24
[5]張文奎.人文地理學概論[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6]燒烤.維基百科
編輯丨胡玉蘭 張燁
關注網易噠噠 聚焦科普話題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


※要命的醫學偏見,女人一直在吃男性的葯
※說髒話避免了人類的相互殘殺
※蓋被子治感冒的中國人,你一直捂錯了!
※節約用水這件事,騙了你多少年
※周一是一場措不及防的全面潰敗
TAG:噠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