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料理》
《日本人的料理》
所謂日本人的料理,其實很簡單,以生,冷為主,通常的調料,就是芥末和醬油,連酸醋都沒有,這,對那些善「吃醋」的某些中國人來說,尤其是女士,不說是災難,也是極大的遺憾,同行者中就有一位女士曾發出這樣的哀嘆。就是每頓必喝的增味湯,也是以增味醬為主,所謂的增味醬,其實就是中國人說的豆豉。
導遊說:「日本人的增味湯里,什麼都可以加,不但是海帶,還可以是黃瓜,茄子,包菜和豆苗,甚至是苦瓜。」
中國人的湯,那才叫講究。據說,一個「佛跳牆」,就要在鍋里煮三天三夜。即使是那些好一點的麵館,為拌面而所燉的「高湯」,那裡邊的料,也夠人去好好琢磨,好好了解。
都說日本人的先祖是中國人,可在吃這一點上,真不如華夏來得豐富,似乎還停留在茹毛飲血的原始階段。
可話又要說回來,假如一個人,只能用「吃法」來炫耀自己的本事,也就沒有什麼可「嚼頭」的了。
有人說:「當一個人沒有什麼能值得別人尊重的時候,一定是以彰顯奢侈為唯一的手段。」
不管多下流,但只要有錢,有錢就是大爺!
前不久,聽一位後生說:「人的能力,總是在成功中,才能得到證明。」
已經沒有了和人爭論的習慣,但所謂的成功,在時間的長河裡,都將是非常短暫的一瞬。而在殘酷的現實中,暫時的成功者,往往又是那些不擇手段的流氓。
這話,似乎越說越遠了,曾經有一個講究主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科班中文生問我,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千人千面,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哈姆雷特,那麼,是否要去問問莎士比亞,這《哈姆雷特》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呵呵,還是回到主題。
原來,是不太喜歡吃海帶的,總覺有腥味,除非用醬油,麻油,外加一點糖,味精和胡椒粉拌了,才喜食用,但北海道的生海帶,真嫩,也沒有那種熟悉的腥味。
生魚,生肉,生嚇,生蟹蘸上芥末和醬油,味道不錯,就是生雞蛋加些醬油,味道也不錯,尤其是難得吃。尤其是甜蝦,個子不大,扒開後蘸上調料,吸允食用,鮮而嫩。
那天中午,自費花17000日元吃了一隻花咲蟹,周圍買的人也不少,但知道蟹名的真不多,本人也是通過網上才查到,知道這名字的。也是生吃,別有趣味,也很鮮美。當然,要補充一句的是,趣味多於鮮美。
日本人基本不喝熱茶,都是自來水,甚至是冰水,說不上好,但簡單,便捷是肯定的。在日本時,也喝,並沒有拉稀和腸胃的不舒服。看來,原本認為的,甚至是認定的,有些建康的理念,並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確的。
有人說:不斷嘗試,才能不斷進步。
對不對,就請各自體會。
但回到這公雞似的地圖之內,自來水,冰水,看來還是不會喝。因為,說不定就喝出病來了。再說,沒事,休閑著,一杯熱騰騰的,或普洱的醇香,或新茶的清香,嚮往之,這樣,才覺得是享受。假如,更有三五朋友相伴相佐,就愈有滋味了。
回到家裡,想一下日本人的食品,就是生,冷。調料,也就是醬油和芥末,其實是談不上有鮮,香之美的。由於生吃的多,嫩當時特色!
三文魚,甜蝦,蘸點芥末和醬油,真嫩!
但假如將三文魚燒熟了再吃,那就又粗又老,味同嚼蠟。甜蝦燒熟了,就成蝦皮了,更不能吃。
要說這吃的講究,那還是我們大中華。那些萬達廣場里開的日本料理,韓國料理,活了一陣子,都被晾乾了,難道不是明證?就是肯德基,也慢慢變成了和本土的雜交。
當然,心定下來,思忖著還是喜好「紅燒肉」,怎能輕易忘卻,那濃油赤醬的紅燒肉?


TAG:王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