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探秘京城第一網紅菜市場

探秘京城第一網紅菜市場

三源里菜市場。往西1.7公里是澳大利亞使館,往東1.7公里是法國使館,亮馬橋外交公寓隔著東三環,和菜市場朝夕相對。

「外國人在北京的圈子不大的,一個人知道這個菜市場,基本大家就都知道了。」美國人安迪正說著,就在市場里碰到了一個寫劇本的老朋友。兩人寒暄幾句,繼續各買各的菜。

如今有著「京城第一菜市場」、「京城逼格最高菜市場」、「京城最洋氣菜市場」等美譽傍身的三源里菜市場,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經常有外國人來買東西。

一個商戶記得,當時外國人給她一張5塊錢的外匯券,自己都不敢收,怕花不出去。後來有人拿5塊錢人民幣跟她換,她才知道外匯券更值錢。

十來年前,袁美榮花了1萬5千塊錢盤下這裡的一個攤位。剛開始只賣牛奶,她從沒想過有一天,會變成專門賣世界各地乳製品和調料的門店。現在攤子緊俏,有多少人想進都進不來,「花錢都進不來」。

本期,就跟著拍者君(微信ID:ipaizhe)走進這個京城裡的「網紅」菜市場,和攤主、顧客們聊一聊賣與買的趣事;看一看這裡的商品究竟有何「魔力」,能引得市民「追捧」、外國人「點贊」。

三源里的人間煙火

三源里菜市場比北京城醒得早。

9月27日清晨6點,天光微亮,氣溫降到8度。三環路還沒開始堵車,200米左右的菜市場主幹道兩側,攤位上陸續亮起燈光。

菜市場每天剛開始營業時,就有不少顧客早早前來採購。

白色塑料箱蓋子一打開,澳洲龍蝦立刻探出兩隻須子,像伸了個懶腰。

新鮮的羅馬生菜最外層的葉子沾了水,由於擔心被氧化,被毫不留情地掰掉。

新鮮的蔬菜整齊地擺放在攤位上。

九個月身孕的老闆娘推著獨輪木板車路過海鮮攤子時,被卸貨的夥計擋住,她喊著讓一讓,但聲音淹沒在「咣咣」的鑿冰聲里。

三元橋附近一家國際幼兒園的趙老師不到7點就來了,她挑了一袋冰鮮龍利魚,準備給孩子們做午餐。

攤位上擺放的螃蟹和各種新鮮海鮮。

「沒收的趕緊往裡收了啊!」

管理員大叔邁著四方步檢查市場秩序,左手搓著兩個核桃,從南走到北,又從北走到南。

9點之前,所有商戶必須清理完自己的攤子,留出兩米多寬的過道。

菜市場內部,整潔、整齊。

過道兩邊到處掛著中英文對照的食物標籤。

人們聽從胃的召喚,鑽進琳琅滿目的店鋪里,也鑽進嚮往更好生活的慾望里。

很多商品都有英文標註,方便外國人購買 。

袁美榮說,最開始外國人和「一半一半」家庭的中國太太最常出入這裡。這兩三年,中國人來買洋貨的越來越多,尤其是年輕人。

「我很少在這兒買東西,我們菜市場挺貴的,我上早市。」

顧客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付款。

「其實很多人來這裡,就是趕個潮兒,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一位曾慕名去過三源里菜市場的米先生告訴拍者君(微信ID:ipaizhe),他剛來北京那會兒,特別喜歡看一些本地的美食、攝影、旅遊博主寫的文章,然後把文中推薦的地方記下來,有空就去轉轉。

市民帶孩子來看普通菜市場里沒有的帝王蟹。

「轉了幾次,其實對這裡的商品倒是『不太感冒』(等同於「沒什麼興趣」),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這裡的味道吧。這是我去過的所有菜市場里最香的一個,那香味兒,都讓我懷疑噴過香水。」

說起這一點時,米先生下意識地揉了揉鼻子。

見到那麼大隻的帝王蟹,兩位女生驚奇不已。

米先生說,通過跟一些攤主打交道,他覺得,這裡的知名度之所以能做得高,跟攤主的關係很大:

「他們真的特別會說話,除了商戶最基本的推銷自己商品時的能言善道之外,還特別會察言觀色,根據不同的顧客,找尋商品買賣之外的不同話題。

比如,哪個明星最近有什麼八卦了,哪裡出了什麼社會新聞了,哪個國家發生什麼新奇事兒了之類的。有時候聊著聊著吧,你就覺得不在這兒買東西,特別不好意思。」

據攤主介紹,經常有市民和遊客特意前來拍照,還有一些網路主播,會在這裡做一些視頻主播,「很多東西都是相互的,他們來拍照、做直播,市場的知名度就高了,知道的人又多了」。

外國人的「北漂主場」

安迪進了一家調料店,對著手機里長長的購物清單,一邊嘟囔一邊找,「今天晚上對我非常重要,萬一買錯了可就壞了」。

今年35歲的安迪,來自美國丹佛,七年前來到北京,主要從事好萊塢娛樂產業的國內引進、投資和發行。在他眼裡,自己和其他美國人一樣,都屬於「北漂」。

安迪目前住在東三環的京廣橋,家裡阿姨經常來這裡買菜,但這天是女朋友的生日,他要親自下廚。

貨架上擺滿了產自世界各地的調味品。

出了調料店,安迪拐到隔壁的菜攤上。這裡不像菜攤,倒像個園藝攤:

五個胡蘿蔔纓子綁在一起掛在牆上,像女孩橘紅色的劉海,頭頂紮起綠色的辮子;

南瓜比拳頭還小,黃綠相間,五六個一組裝在透明塑料盒裡;

非洲冰草深綠色的葉子支愣著,晶瑩的水滴還掛在絨毛上;

藍色的繡球花瓣一片挨著一片,上面小牌子寫著「可食用」。

96號攤位的靳先生和他的兒子。他們家主要販賣蔬菜。

「Cucumber(黃瓜),arugula(芝麻菜),spinach(菠菜),onion(洋蔥)……」

安迪一連蹦出四個英文單詞。話音剛落,攤主就把這幾個菜挑出來,稱上重量,一共56塊。他熟練地拿出手機,對著牆上的二維碼掃一掃,微信支付完成。

新鮮的蔬菜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攤位上。

安迪眨眨眼睛,笑了一下,然後彎下腰把剛買的菜全部塞進運動背包,塞得鼓鼓囊囊。他檢查了一下清單,還差一個「國際化的饅頭」沒買。

他說的「饅頭」實際上是農夫麵包,一種歐式的圓形硬麵包。他要做一道湯,把麵包里挖空當成小碗,再把湯倒進去。

攤主用外語與外國人交流。

安迪路過水果攤,看見一種名叫「陽光玫瑰」的日本葡萄,比新疆葡萄的綠色更溫和,顆粒更大,用淺咖色紙托著,看上去很好吃。一問價錢,80塊一斤,皺了皺眉頭,「太貴了」。他又嘗了嘗「無籽露」,覺得不錯,才15塊一斤,買了一袋子。

市場對面的水果超市裡,「無籽露」只賣6塊9毛,而」陽光玫瑰「標出的價格是39塊一斤。安迪並不關心,三源里的水果攤老闆也不關心,「就算同一個品種,品質也不一樣,我們這兒都是好的」。

據攤主介紹,這些產自各國的水果都是空運而來,賣相一個賽一個。

安迪喜歡把蔬菜和肉全都放到鍋里,加點胡椒,再加點醬油,炒著吃。

對於中國菜,他覺得川菜太油、上海菜太甜、湖南菜又太辣,相比之下,最喜歡吃東北菜。想了兩三秒鐘,又搖了搖頭,「醬汁太多,還是不好,太咸」。

來自各國的酒水。

不過,安迪現在已經很少來這裡買菜,「有一個APP叫什麼,我忘了,很方便,買了直接送到我家裡」。

他覺得中國人很厲害,不管年輕的還是年長的,手機都玩的很溜。他的媽媽不會用iPhone,「什麼APP,她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

來這裡購物、拍照的外國人很多。「老外多」,成了三源里菜市場的一道「標籤」。

三源里的骨灰級「玩家」

李師傅從冰櫃里拿出三塊產自紐西蘭的含鹽黃油,1分鐘不到就買完了,18塊錢一塊。他一邊往外走,一邊看小票,然後又折回來問店員:「不是16一塊么?」

李師傅是個老北京,供職單位是外交服務局食品預備組。198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了《末代皇帝》劇組,在北影製片廠里給一個參演的義大利人做飯,就這樣變成了義大利人的「御用」廚子,後來進了使館。

每天中午吃完飯,他從通州家裡坐上810路公交車到土橋地鐵站,再換乘兩次,到澳大利亞公使家去做晚餐。

據攤主袁美榮介紹,這些乳酪全是從國外空運過來的,很受顧客喜愛。

「我每天就管一頓飯,周六日休息。他們早起吃麵包乳酪,中午也經常湊合吃,晚上孩子回來,誒,我就給他們做頓好的。」李師傅在這家店買了十多年,「哎喲,這小姑娘服務態度特別好。」

他口中的小姑娘,今年已經42歲了,名叫袁美榮,是這個攤位的老闆。

攤主袁美榮用英語與前來購買乳酪的外國人交流。袁美榮在市場里被稱呼為「袁姐」,攤位上總是人頭攢動。有人買香芹片和羅勒葉,她猜可能要做土豆泥;有人來找煙熏火雞胸火腿,她估摸這個女孩子在減肥,就切成1毫米的薄片兒,可以配上煎蛋當早餐。

「最開始他們過來找,有這個么,有那麼個?我都沒聽說過,就找供貨商去問。貨的好壞都是他們用了之後告訴我,下回別買這個了啊,這個不好。我哪兒懂啊?我八百輩子也用不上一回這些東西。」

袁美榮打心眼兒里感謝李師傅這批老廚師。

一位外國男士在袁美榮的攤位上採購。

袁美榮攤位的稱重機器上,貼著各種各樣的標籤。山羊藍紋、馬斯丹、帕達諾、黃波大蒜……不懂的完全不知道這是賣什麼。

她的刀划過澳大利亞東達乳酪細嫩的皮膚,幾刀下去,切成磚頭大小,挨個拿塑料膜封裝好,放進冰櫃,留下泛著油光的刀片。

遊客在袁美榮的攤位上採購。一位來中國旅遊的法國老太太很喜歡這個菜市場,她說比巴黎的還乾淨。

下午三點,亮馬河飯店的大廚Steven Chueng來菜市場補貨。他50多歲,廣東口音,白色廚師服上衣左上角的圓形徽章上寫著「Chaine de R?tisseur」(法國國際美食協會)。

挑魚的時候,他不會湊到缸子跟前,而是在一兩米外觀察上兩三分鐘,大肚子隨著呼吸一起一伏。看完這家,又到另一家看,最終挑了10隻梭子蟹和2條鱖魚。

市場內既有產自國內的河蟹,也有產自日本的紅毛蟹等各種品種蟹。

這是今晚客人預定的菜,飯店已經沒庫存了。幾個海鮮攤主都認識Steven Chueng,但並不怎麼招待:「他肯定就買他想要的,咱哪知道是啥?」

坐落在使館區的三源里菜市場,早已成為各國使館,以及附近各大高檔酒店、餐廳的補給站。

市場內售賣的澳洲帝王蟹。

海鮮進貨記

2013年,張佳大學畢業之後,跟著妻子來到北京,在三源里菜市場紮根、發展。

這個海鮮攤最早是他的岳母在經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她就搬到了三源里菜市場,一直經營淡水魚。

張佳腦子很活,又有年輕人的那股子衝勁兒,安定下來後,就馬不停蹄開始自己聯繫海鮮商販、學習海鮮保鮮等,還開闢了海鮮生意的路子。

經過幾年的打拚,他們一家的生意在市場里算是比較出俏的。

三源里菜市場,張佳在自家攤位。

三源里菜市場,張佳的妻子劉婷在攤位上整理商品。

9月28日凌晨3點,夜色正濃,剛入秋的北京涼意襲人。

租住在望京花家地小區的張佳準時起床,草草洗漱完畢,就趕到小區外的馬路邊啟動麵包車,駛往京深海鮮市場,「小區里停車收費,在北京掙錢不容易,能省一個是一個」。

儘管依舊有些睜不開眼,但張佳盡量讓自己保持清醒,開車前往京深海鮮批發市場。亮著車燈從小區旁邊駛出,路上只有幾輛匆匆來往的計程車和打掃街道的清潔工。為了挑到最好的貨,凌晨3點已經成了他固定的起床時間。

凌晨的北京,道路很通暢,半個小時候後,張佳就到了。跟商戶打打招呼,在市場里走一圈,然後爬上水池,開始親自挑選鮑魚、帝王蟹和大蝦等海鮮。

因為關係不錯,海鮮批發商每次都會把最好的貨留給他。

凌晨4點,氣溫降到9度,張佳蜷著雙臂,在市場里尋覓合適的貨源。

為了節省時間,張佳小跑進一家售賣帝王蟹的店鋪。

從一家店鋪出來後,張佳繼續尋找合適的貨源。他說,每家店都有一種海鮮是最新鮮的,所以他從來不在一家採購全部貨。

由於很多大使館和高檔酒店的廚師經常會來自家攤位選貨,張佳在進貨時十分小心。

考慮到還有不少家庭食用的顧客,他會特意採購一些剛剛死亡的帝王蟹,「這樣的蟹一般人家庭吃,味道沒有太大差別,價格會便宜很多」。

對於死蟹,張佳也不會隨便進貨,每一隻他都要檢查一遍,親自聞一聞味道。多年的買蟹經驗,讓他能夠通過味道就能將蟹死亡的時長判斷出個大概。

張佳在批發市場挑選梭子蟹。他說,為了能有回頭客,一定要保證品質,自己所賣的海鮮都必須經過自己的嚴格挑選。

張佳只選比較活潑的蟹,檢查每一隻的蟹腳蟹殼完整度,「有的帝王蟹打幾下才肯動,肯定活不了太久,不能要」。

張佳在挑選新鮮的麵包蟹。

張佳在仔細挑選鮑魚。據他介紹,上品鮑魚黑色素會沉澱下來,顏色很深。如果鮑魚身上有白色帶狀分泌物,以及其他不同顏色的斑點,那麼說明鮑魚不健康。

據張佳介紹,在挑選龍蝦的時候,要觀察它的活動情況,越是生猛的活龍蝦,越是健康,選擇這樣的烹飪,味道和口感一流。

張佳爬上魚池挑選海魚。

張佳在挑選扇貝。據他介紹,採購扇貝時,需要敲擊來觀察好壞。活扇貝受外力影響會閉合,閉合緊的一般就是活扇貝。

中秋臨近,大閘蟹成了暢銷美食。張佳一次就能從海鮮市場進貨價值三四萬元的大閘蟹。

兩個小時過後,張佳已經將麵包車裝得滿滿當當的,不得不通知岳母再駕駛一輛大貨車來接貨,「大閘蟹一天一個價,先多買點兒存點貨」。

張佳在批發大閘蟹的店鋪內逐個挑選,然後將選定的大閘蟹放入高桶內。據他介紹,大閘蟹的好壞不光要看大小,還得輕輕打開蟹的底部,看看是否有蟹黃。

張佳接到家中來電,通知他再採購一些其他品種的海鮮。

張佳在一家店鋪里結賬。

由於趕時間進貨,原本由商鋪負責搬運到車內的海鮮,張佳自己動手推出,小跑著前往停車點。

張佳將挑選的部分海鮮裝入自己的麵包車內。

將大閘蟹運回店裡之後,張佳還要和妻子一起,將每一隻蟹再檢查一遍,用麻繩將它們捆好。 又將六隻帝王蟹摞了一米多高,吸引了不少的顧客。

上午7點30分,張佳準備離開海鮮批發市場,誰知剛好碰上此地的停車場收費系統出現故障。他坐在車內,焦急萬分,妻子此時正在三源里市場等著他趕回去上貨。

上午9點30分,經歷了一個半小時的早高峰堵車後,張佳終於回到三源里市場,將新鮮採購的海鮮搬上櫃檯。

文中劉婷、張佳為化名

- The End -

攝影:新京報記者陶冉

采寫:新京報記者陶若谷 劉晶 陶冉

編輯:小麥

本文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帶你看最美秋色
彩色攝影大師Pete Turner去世,生前經典作品回顧
美女旅行博主:穿上自製禮服,看遍世間美景
LensCulture2017街頭攝影獎結果公布 作品全集
數百人遇難!多圖直擊墨西哥7.1級強震

TAG: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