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獎學金,你想說的不能說的都在這裡
大學獎學金千千萬
它的評定方法真的科學合理嗎
拿到了獎學金
就一定要請客吃飯嗎
關於獎學金你一定有很多想說的
在這裡
我們都幫你說了出來
01
獎學金的評定細則真的合理嗎?
獎學金有很多分類,
以中北大學為例,就存在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中北大學獎學金、雷恪生獎學金、航天公益獎學金等。
其中國家獎學金、航天公益獎學金面向對象為大三大四的成績能力優秀的同學,而國家勵志獎學金、雷恪生獎學金面向對象為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品學兼優的同學。
今天我們討論是中北大學獎學金。
綜合素質測評總分的計算方法:
綜合素質測評總分=思想道德素質等級分×20%+專業理論素質分×60%+文體創新素質等級分×20%。
這種計算方法它真的科學嗎?
以下例子皆為徵集到的各院真實事例:
A君平日學習認真,打手電筒學習到深夜也是常事,當獎學金公示出來後,不出意外有他。
但是,他卻開始奔走尋找在學生會謀一職半位。
問他為何,回答簡單:才拿到了三等600塊,這學期所有活動我都要參加。
有人看到這會覺得他太貪,但當我去認真研究了下他們專業的獎學金公示的時候發現:
二等獎學金的八位獲得者中只有一人專業成績和他比他高。
同時B君是校隊運動員,成績平平,根本無緣獎學金,卻因為參加過省級比賽,加了幾十分,從理論成績剛達線,一躍拿到了二等獎學金。
確實,會有人說這便是綜合素質獎學金存在的價值: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但我今天恰好看到了他們學院的辦學目標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學院。
當專業成績前列的學生都說出了,要去參加各種活動,而不是說要去跟實驗做研究時,到底是學生個例的問題還是加分項真的不夠合理呢?
有特長並且發光發熱為校爭光當然值得支持,
所以學校也設立了單項獎學金,來激勵有特長的同學。
綜合素質獎學金是大部分大一大二同學唯一可以申請的獎學金,
其激勵學生去認真學習的作用必然首當其衝,
但卻因為加分比例的問題,
直接或間接挫傷了認真學習的同學的積極性,
那這樣的獎學金真的合理嗎?
那麼除去計算方法之外,還有其他共鳴問題嗎?
於是我又採訪了C同學,
她是班長,一個中北大學公認的最累的職務,一個人干著班級絕大部分的活兒(在此想問候一下拿著學分不幹活的班委良心不會痛嗎)。當問及對於綜測加分看法時,她說:我不明白我們院為什麼啦啦操可以一下子加10分,據說明年還要多加,可能那時候班長們也該辭職去跳啦啦操了。(該院班長加分20分)當然我也承認跳啦啦操的同學很辛苦,但一下子這麼多分,參加其他活動卻沒拿到這麼多獎勵的同學心裡又是什麼味道呢?
或許會有人來說了,當初他們競選的時候都是說要為班級奉獻的,怎麼現在又因為學分的事情要辭職了呢?
班長以什麼目的來競選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為學生的管理者,學院的負責人,
如果也不能把握好獎懲的度,公平對待那些默默工作的同學,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那麼在相對靈活的審核部分,又有哪些隱形問題呢?
下面是我校某三個學院的關於思想道德模塊的評分標準:
關於圖1班主任老師真的能掌握學生每一次行蹤並記錄下嗎?
關於圖2中所謂的出勤考核,被查到的又有幾次呢?
科學的隨機查課反而使思想道德分成了玄學?最後多少分還需要靠運氣?
關於圖3累死累活的班委工作不知何時得罪了誰,學生評議分數尷尬,默默無聞者成了最大贏家。
最後,我必須要肯定的是大學會創造出各種類型的人才,高科技研究型人才,廣泛適用型人才等等,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為了好好學習身體棒棒這一共同目標,採取綜測獎學金也是必然選擇。
在制定出合適的評定實施細則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02
拿了獎學金就一定要請客嗎?
你拿了獎學金趕緊請大家吃飯吧!
每年在獎學金名單公布前後,總會聽見這樣的聲音,許多同學都會嚷著:你拿了那麼多錢還不請大家吃頓大餐。而且這一不成文的傳統普遍存在於全國的各個高校,為什麼現在獎學金變成了一種有錢的象徵而不是學習優秀的代名詞?
讓別人拿獎學金請吃飯=道德綁架?
D君是一個家庭條件一般的人,平日里刻苦學習,每次上課都會坐在第一排認真做筆記,本來打算把這筆錢寄回家裡給爸爸媽媽補貼家用,但拿到獎學金之後,舍友紛紛嚷著要請客吃飯唱歌。平日里每當D君早起晚歸去自習時,總會有人冷嘲熱諷,甚至覺得這樣吵到自己睡覺了。
在這些人眼中,你獲得了什麼遠大於你付出過什麼。
你知道嗎,你這樣是在道德綁架。
九寨溝地震時,吳京被逼迫捐款,因為戰狼的高票房讓大家覺得吳京現在一定是一個「有錢人」,可是為什麼」有錢人」就一定要在地震天災的時候捐款呢,難道捐款在他們身上就變成了義務而不是自願行為?
你可能會說:只有在這些厲害的人物身上才會有道德綁架,這離我們太遠了,你可能不知道生活中你就在綁架別人,或者說正在被綁架著。
就獎學金來說,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要求請客吃飯本身也是一種道德綁架。獎學金本是對認真學習、努力上進的同學的一種肯定和獎勵,這是對他們付出的一種回報。如果他們願意分享這份喜悅,請大家吃飯,自然恭敬不如從命,但如果,他們並不願意,這種強迫就會變成一種無形的壓力。畢竟,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如何使用它們,應出自個人意願自由,那些要求你請客的人,是幫你複習功課了?還是陪你一起早起背單詞了?如果沒有,就大方的表達出你自己的想法吧。
沒有人有資格消費你的優秀!
身不由自無法拒絕?
E君是一個社交圈裡的積極分子,平日里參加了許多活動,也認識了一大批所謂的朋友,大家在得知他拿到獎學金以後,紛紛在微信 qq上戳他,要求他請吃飯。但E君告訴大家這筆錢要用來旅遊的,不會請客的,於是這些朋友開始吐槽他小氣摳門,領了這麼多錢連一頓飯都不捨得請。
身不由已無法拒絕?勇敢拒絕反而被說小氣?
面對這種兩難的困境我們該怎麼辦。
許多人會感嘆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漸漸的我們都要開始學著怎麼處理人情。在獎學金這一問題上,無疑是個巨大的考驗。許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本身對這筆錢有自己的打算並不想請客,但不請客會不會顯得很小氣,沒面子?
如果有些人情是需要金錢來維持的話,這一定是虛假的塑料友誼,幹嘛還要委屈自己去跟他們合群,大家都第一次做人,就不必相互謙讓了。
對於這些不在乎你想法的人,你又何必去在意他們的感受呢。
其實同學之情大部分還是限於純潔友誼層面,不與金錢沾邊的感情更加牢固和難得,當與利益掛鉤之後,情感就變得複雜化,勢力化了。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大家有緣做朋友,希望你在對別人提出要求的同時,先想想自己是否也能做到。對朋友的要求不能高於自己的要求,這是為人處事的基本素養。
拒絕並不代表要得罪人,選擇適當的方法,向大家袒露你的想法,真正的朋友一定會支持理解你的。
小編心聲:
最開始準備這個話題
我們懷著一顆一定要發聲的心
從最初搜集素材開始
我們聽過最多的話就是
這個能發嗎
我們知道
有些事情不是靠一篇推送就可以改變
但作為一個有溫度有態度的媒體
今天
我們只想為你發聲
圖片| 來源於網路
作者| 曹榮榮 於黃敏
編審 | 陳妍


※國慶前的一周,我一秒都不想浪費
※把五道門的溫暖轉移到七道門的街上
※「我穿皮草,關你什麼事。」
※一個金工實習生的一周日記
※一條藝術狗的一周日記
TAG:檸檬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