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醫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一重要部分

中國傳統醫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一重要部分

中國傳統醫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一重要部分。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逐漸被世界所認知。中醫還與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等也被成為民族醫學。

中醫一般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四診的含義

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中診法。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和嗅氣味;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臟腑陰陽氣血有了變化,就必然反映到體表。正如《靈樞·本臟篇》所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問診:指詢問癥狀;通過問診了解既徑病史與家族病史、起病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過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覺癥狀,飲食喜惡等情況,結合望、切、聞三診,綜合分析,作出判斷。《素問·三部九候論》:「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素問·疏五過論》:「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後世醫家將問診主要內容歸納為「十問」,編有十問歌,簡便易記。

切診:指摸脈象。切診是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

四診斷法的發明者——扁鵲簡介

扁鵲,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扁鵲的「四診」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基礎, 《史記》稱讚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中國傳統醫學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肩負著傳承中國古代朝代文化的重要職責,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人無妙計 的精彩文章:

從儒學與墨學的淵源以及墨子思想對「善國」和中華善文化的影響

TAG:山人無妙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