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一特刊|古人是怎麼過「國慶」的?

十一特刊|古人是怎麼過「國慶」的?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過於帝王的登基和誕辰之日了。所以現在看來,那時皇帝即位、誕辰等慶祝活動,應該類似於如今的「國慶」了。因為此類活動,具有全國性,牽扯麵比較廣泛,影響大。而每當帝王的「大日子」,都會大赦天下,出台免租免稅等政策,以示與民同樂。這也是帝王們為了做一些善事,給自己和後代積德積慶。從這個角度上說,對於百姓來說,也是個好日子,能夠享受到帝王代表國家給予的福利了。

關於「國慶」一詞最早的記載,始見於西晉文學家陸機的《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如果國家有了值得慶賀的好事,主上(應指帝王)就獨享好處利益,那麼當主上有了憂患,大臣會覺得和他沒關係,就不會關心。」可見當時就把國家值得慶賀的大事,說成是「國慶」了。當然也許這只是字面上的意義,其內涵另有不同而已。

雖然沒有史料記載有關「國慶」活動的內容。但是在古代,人們的節日觀念還是比較強。長期處於農業自給自足經濟的中國,勞動生產力水平低下,統治者重農抑商,農民對於豐收有著強烈的訴求,因而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大多是曆法、氣象意義上的節日,為某個人物、事件而設立的節日很少。尤其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和平與團圓的國度,人們對於平安和豐收的祈求,成為一種內心深處的寄託,把季節和時令作為紀念日性質的節日,也就不足為奇。比如所有人都會在中秋月圓時親人團聚賞月吃月餅,在冬至時圍爐吃餃子,普天共慶團圓美好祥和的生活,這應該是中國古代的舉國大慶方式。這些節日沿襲至今,仍然是人們看重的傳統節日。

與現代「國慶」意義較為接近的要數唐玄宗李隆基為了慶賀自己生日,專門設置了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千秋節」。《唐會要·節日》:「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唐玄宗李隆基採納了這個建議,他的生日是農曆八月初五,每年這一天,朝臣敬賀,百姓奔走把酒歡慶,熱鬧非凡,轟轟烈烈,紅紅火火。《唐會要》也記載了慶祝「千秋節」的盛況:「每千秋節,舞於勤政樓下,後賜宴設酺,亦會勤政樓。其日未明,金吾引駕騎,北衙四軍陳仗,列旗幟,被金甲……」又云:「其時,金吾及四軍兵士陳仗而立;太常設樂;教坊大陳山車、旱船、走索、丸劍、雜技、角抵、百戲,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馬隆飾入場為戲。」慶祝儀式豐富多彩,場面非常壯觀,參與人數之多,十分罕見。以後歷代帝王多有效仿,相沿成習。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物

塔里木地區漢晉時期的墓葬中出現了大量類似於中原社會對美好理想與生活嚮往的墓葬文化。如尼雅漢晉墓地出土的精絕王族的隨葬品「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物的華麗棉被、樓蘭城郊的孤台墓地出土的「望四海貴富壽為國慶」政治祈語的織錦,體現了對國家繁榮昌盛寄予的美好願景。

「望四海貴富壽為國慶」錦,漢晉(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1980年若羌縣樓蘭故城孤台墓地出土

作者劉永加、張安福,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光明日報,圖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